形态描述
体长:雄蛾38mm左右,雌蛾41mm左右;翅展:雄蛾63mm左右,雌蛾112mm左右。
雄蛾体翅红褐色,触角梗节黄褐色,羽枝米黄色,后翅及腹部褐色。头部棕褐色,下唇须前突。前翅红褐色,前缘1/4处向下弯曲呈弧形,内半部色深、外半部色浅,略带黄褐色,翅面零星散布灰白色鳞片,中室端白点模糊不清。亚外缘斑列灰白色,零星散布褐色鳞片;上部5斑斜列,顶端部斑点较小;下部3斑斜列,最后1斑大而呈灰白色;斑列与外线间色浅。翅面隐现2条深色横带。后翅中间隐现3条横带。翅反面污褐色,隐现3条横带。前、后翅缘毛深褐色。足腿节具长而密的鳞毛,胫节具5条浅黄褐色和褐色相间的花斑。雌蛾身体和翅黄褐色,触角浅黄褐色,头部、前胸呈棕灰色。下唇须呈三角状外突明显。前翅前缘1/4向下呈弧形弯曲,翅基部和外缘区深褐色,中间色淡,中、外横线褐色,呈双重弧形,内横线不清中室端小灰点可识。亚外缘斑列灰白色,稍掺黑褐色鳞片,前5斑略呈弧形斜列,后3斑斜直,末斑大而圆。后翅浅黄褐色,中间隐现三道深色弧形横带,前、后翅缘毛色深,翅反面呈3条焦褐色弧形横带。足腿部具长而密的鳞毛,胫节具5枚浅色花斑。
雄性外生殖器 阳茎尖角状,端部尖。大抱针棍棒状,基部膨大。小抱针和抱囊消失。抱足较长,端部骨化强,有两枚钩状大齿。
观察标本 福建崇安(27.7°N,118.0°E,700m),1♂,1983.V.10,汪家社、江夷采。
鉴别 本种与褐色杂枯叶蛾 Kunugia brunnea 相近似,但除了体色红褐色易于区别外,雄性外生殖器的形状显然不同,前者抱足仅有2枚钩状大齿,无抱囊,后者抱足具5—6枚小齿,抱囊成半圆形。
说明 Zolotuhin (2004)认为本种(未检查模式标本)是褐色杂枯叶蛾K.brunnea(wileman)的同物异名。因外形和雄性外生殖器均有一定区别,且同域发生,故我们作独立种处理。
雄蛾体翅红褐色,触角梗节黄褐色,羽枝米黄色,后翅及腹部褐色。头部棕褐色,下唇须前突。前翅红褐色,前缘1/4处向下弯曲呈弧形,内半部色深、外半部色浅,略带黄褐色,翅面零星散布灰白色鳞片,中室端白点模糊不清。亚外缘斑列灰白色,零星散布褐色鳞片;上部5斑斜列,顶端部斑点较小;下部3斑斜列,最后1斑大而呈灰白色;斑列与外线间色浅。翅面隐现2条深色横带。后翅中间隐现3条横带。翅反面污褐色,隐现3条横带。前、后翅缘毛深褐色。足腿节具长而密的鳞毛,胫节具5条浅黄褐色和褐色相间的花斑。雌蛾身体和翅黄褐色,触角浅黄褐色,头部、前胸呈棕灰色。下唇须呈三角状外突明显。前翅前缘1/4向下呈弧形弯曲,翅基部和外缘区深褐色,中间色淡,中、外横线褐色,呈双重弧形,内横线不清中室端小灰点可识。亚外缘斑列灰白色,稍掺黑褐色鳞片,前5斑略呈弧形斜列,后3斑斜直,末斑大而圆。后翅浅黄褐色,中间隐现三道深色弧形横带,前、后翅缘毛色深,翅反面呈3条焦褐色弧形横带。足腿部具长而密的鳞毛,胫节具5枚浅色花斑。
雄性外生殖器 阳茎尖角状,端部尖。大抱针棍棒状,基部膨大。小抱针和抱囊消失。抱足较长,端部骨化强,有两枚钩状大齿。
观察标本 福建崇安(27.7°N,118.0°E,700m),1♂,1983.V.10,汪家社、江夷采。
鉴别 本种与褐色杂枯叶蛾 Kunugia brunnea 相近似,但除了体色红褐色易于区别外,雄性外生殖器的形状显然不同,前者抱足仅有2枚钩状大齿,无抱囊,后者抱足具5—6枚小齿,抱囊成半圆形。
说明 Zolotuhin (2004)认为本种(未检查模式标本)是褐色杂枯叶蛾K.brunnea(wileman)的同物异名。因外形和雄性外生殖器均有一定区别,且同域发生,故我们作独立种处理。
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