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侧褶蛙

terentievi   Mezhzherin
   

  421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新疆霍城、新原、伊宁标本。
成体:雄蛙体长58mm,雌蛙体长60mm,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342。头长、宽几乎相等;吻窄尖,末端钝圆,略突出下唇,吻棱不明显,颊部向外倾斜;鼻孔位于吻眼之间,鼻间距大于眼睑宽,眼大小适中,眼间距小于鼻间距及上眼睑宽;鼓膜大而明显,近圆形,为眼径的2/3,距眼甚远;犁骨齿两小团,位于两内鼻孔之间;舌宽厚,梨形,后端缺刻较大。
前肢短,前臂及手长小于体长之半;指末端尖,指长顺序3、1、4、2,指侧缘膜窄;关节下瘤明显;掌突3个。后肢适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与鼻孔之间,左、右跟部略重叠,胫长约为体长之半;趾末端略尖;第一、第五趾外侧有窄的缘膜,第四趾两侧蹼超过第三关节下瘤,其余趾蹼达趾端,外侧蹠间蹼约达蹠的1/2;内蹠突略突出,小而窄长,约为第一趾长的1/3,无游离刃,外蹠突很小或无。
背面皮肤较粗糙,头部较光滑;颞褶细,眼后沿体侧至胯部有粗厚的背侧褶,最宽处略窄于眼睑之宽,褶间距较窄;背部满布小圆疣;唇缘光滑;颌腺长而大;体侧有小疣,肛周及股后痣粒密集;前肢背面光滑,后肢背面疣粒分散,在腿部排列成行;内、外两跗褶明显,内者较厚实色浅,外者较细;腹面皮肤光滑。
   生活时背面橄榄绿色,背部有深棕色近圆形的大斑,沿脊线两侧略对称排列,体侧斑点较小而密,吻至肛部脊线明显;唇缘色浅,有浅褐色云斑;前肢有不规则斑纹、股、胫、跗、趾各有3条深色横纹。腹面灰白色、咽喉部散有细云斑。
第二性征:雄蛙第一指基部背面有灰色婚垫;有雄性线;有一对咽侧外声囊。
卵:卵群以数十粒或数百粒成团状;卵径2mm左右,动物极色黑,植物极乳白色。
蝌蚪:蝌蚪头体长超过尾长的一半。当后肢长7mm左右时,全长约65mm; 体呈梨形,尾肌较细弱,尾鳍发达而高,尾末端窄而尖;眼在头背侧,眼间距宽;口部小,唇齿式为Ⅰ∶1+1/1+1∶Ⅱ; 角质颌弱;下唇乳突一排,口角部副突多。尾部深色小斑纹密集。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本种与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nigromaculatus相近。但本种背侧褶间有圆疣,而无长短肤棱,沿脊线两侧有对称排列的大圆斑;有内、外两跗褶;内蹠突小,略突出,无游离刃。

生物学

   生物学资料 该蛙在新疆地区主要栖息在海拔500-700m的沼泽、河滩以及农田、草地等静水环境内。一般植被较为繁茂,多生长有香蒲、芦苇、莎草、婆婆纳等多种植物,水中还有丰富的轮藻、水绵和浮游生物。多数水域水质清澈透明,pH6.5-7.4。据向礼陔等(1982b)报道,5月是该蛙的繁殖季节,此时水温10-17℃,但12.7-16.9℃为最适产卵温度。产卵环境一般选择在水深4-26cm的浅水区,以10cm左右为最多。产卵常在雨后天晴时进行,雄蛙能发出较小的鸣声,配对时,雄蛙抱在雌蛙的腋胸部。产卵多在上午8:00-11:00进行,卵一般产在有水生植物的浅水处。一只雌蛙不是一次   将卵连续排完,其断续排卵需要2-3小时,而且要移动几个地方产卵,每团卵相间0.05-1m,少数1m以上,一般要移动7-8次,少者3-5次,多者达20次以上,但一只雌蛙的产卵区面积不超过2m2。该蛙的产卵数量相差甚大,据向礼陔等(1982b)对25只雌蛙的统计:一般为500-3000粒,最少仅产249粒,最多达4970粒。据Terentev (1949)记载,其产卵量为5000-10000粒。该蛙多以昆虫、蜘蛛、甲壳纲等动物为食,其有益系数为30.8%,说明该蛙对防除农田害虫有一定作用。此外,该蛙还捕食蝌蚪和鱼苗(向礼陔等,1982a)。

海拔范围

该蛙在新疆地区主要栖息在海拔500-700m的沼泽、河滩以及农田、草地等静水环境内。

繁殖特征

,5月是该蛙的繁殖季节,此时水温10-17℃,但12.7-16.9℃为最适产卵温度。产卵环境一般选择在水深4-26cm的浅水区,以10cm左右为最多。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经济意义

该蛙在我国仅见于新疆西北部。据魏刚1991年的调查,该蛙在伊犁地区数量甚多,是当地主要蛙类资源,它能捕食多种昆虫及甲壳纲等有害动物,在防除农牧业害虫方面有一定作用。但也吞食蝌蚪和鱼苗,在饲养鱼苗的池塘内应注意驱防。

分类讨论

讨论 1975年8月,上海自然博物馆在新疆新源地区获本种一只雌蛙标本(SM758156),经马积藩(1979:37)鉴定确定为中国新记录—湖蛙Rana ridibunda。此后,向礼陔和黄人鑫(1980:82); 向礼陔等(1982a,b)报道新疆霍城、伊宁发现“湖蛙”。费梁等(1990c)、费梁(1999)和叶昌媛等(1993)将该蛙记载为Pelophylax ridibunda;法国学者Dubois (1992b)记载为Rana (Pelophylax) ridibunda。Mezhzherin (1992:154)依据形态特征和电泳资料认为塔吉克斯坦的湖蛙与欧洲的湖蛙不同,因此将前者订立为新种Ranaterentievi。Borkin等(1979)认为Rana ridibunda向东分布不超过乌拉尔山脉。Kuzmin (1999)记载了上述两种的外部形态方面的差异。1996年和2000年费梁与叶昌媛先后2次核查了保存在巴黎自然博物馆的R ridibunda标本,并与中国新疆地区的标本做了对比研究,从外形上看,以上两种标本很相似,但其色斑有所不同,如欧洲的湖蛙体背面斑点小而多,分布不规则,体腹面大花斑明显,而中国新疆标本体背面斑点大而少,分布较为规则,体腹面灰白色,无斑,仅咽喉部有少数细斑。此外,据Wei等(1992:141-145)对中国新疆地区的“湖蛙”标本的染色体做了研究,并与Schmid (1978:131-148)里海附近的湖蛙染色体性状做了对比,Wei等认为新疆与里海附近的地理居群的染色体性状有明显差异。鉴于以上学者的研究,同时考虑到中国新疆西部与塔吉克斯坦毗邻,其标本形态特征与Ranaterentievi的形态特征描述基本相同。因此,费梁等(2005a: 266)已将新疆西部地区原定名为湖蛙的标本改订为中亚侧褶蛙Pelophylax terentievi(即原Rana terentie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