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我国南部平原丘陵低海拔地区稻田或其它水域附近常见的一种中型游
蛇。腹鳞白色,每一腹鳞基部黑色,整个腹面看来呈黑白相间的横纹;头侧眼后下方有
二条黑色细线纹。鼻间鳞前端极窄,鼻孔位于近背侧。
描述依据标本 依据云南孟连6雄2雌、景谷1雌、西双版纳1雄,贵州兴义、罗
甸2雄10雌,广西龙州、凭祥、龙胜、瑶山等地3雄2雌,湖南宜章2雌2幼,海南吊罗山等地12雄,福建德化代云山1雄2雌2幼,浙江1雄,共26雄20雌5幼,51号标本。
形态描述 全长雄性(541+216) mm(云南孟连),雌性(714+256) mm(湖南宜章)。背面橄榄绿色,前端两侧隐约可见数行黑色棋斑;腹面灰白色,每一腹鳞的基部黑色,整个腹面看来呈多数黑白相间的横纹。头背橄榄灰色,顶鳞沟及其后有一镶黑边的短白纵纹;眼后下方有二条黑色细线纹;颈背有一“V”形黑纹;上唇鳞污白色;头
腹面灰白色。渔游蛇的颜色变异较大,但其斑纹则颇典型而一致。偶有体侧具红色点斑
的个体。
体型中等,头颈区分明显,吻较窄,瞳孔圆形;鼻间鳞前端窄,略呈三角形,鼻孔
背侧位;颊鳞1枚;眶前鳞1枚,眶后鳞3枚,个别一侧为2;颞鳞2(1)+3(2)枚;上唇
鳞9(3-2-4式为主,少数3-1-5式,个别为4-1-4式)或一侧为8 (3-1-4, 2-2-4或3-2-3式),个别一侧为7 (2-2-3式);下唇鳞10 (9),前5 (4)枚切前颔片。背鳞19-19-17行,中央9-15行起棱;腹鳞雄性125-140枚,雌性127-152枚;肛鳞二分;尾下鳞双行,雄性65-89对,雌性54-80对。
上颔齿23-27枚。
半阴茎达第12尾下鳞,双叶型,在第9-10尾下鳞之间分叉;精沟在半阴茎分叉处
分叉,向心式到顶部;整个半阴茎具刺,除分叉点附近外,刺均小而稀疏,精沟旁各有
一纵褶,基部无大刺;外翻呈“Y”形,两叶较膨大,顶端呈一小乳突(张服基等,1984,
依据海南标本)。
文献记载:广西瑶山标本上唇鳞有不入眶而为一列瘰粒状小鳞将之与眼分隔的;腹
鳞雄(n=20) 123-138(平均129),雌(n-23) 135-145(平均139. 7);尾下鳞雄(n=15) 62-82(平均74),雌(n=18) 67-74(平均70.5)对(范曾浩,1931)。福建标本前颞鳞有3,眶后鳞有4,腹鳞雄(n=32) 126-132,雌(n=47) 133-148;尾下鳞雄(n=31) 67-85对,雌(n=41) 66-77对(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1974)。浙江各地标本上唇鳞有10, 3-2-5式;腹鳞雄(n=7) 125-142(平均132),雌(n=12) 131-147(平均143),尾下鳞雄(n=7) 64-81(平均73),雌(n=11) 42-80(平均71)对,但该书表2-44中龙7209号尾下鳞为91对(黄美华等,1990)。安徽2雄腹鳞129、130,尾下鳞77、79对,2雌腹鳞140、141,尾下鳞70、73对(陈壁辉等,1991)。贵州各地,标本上唇鳞有10, 3-1-6式;下唇鳞有11;眶后鳞极个别为5;雄(n=25)腹鳞125-140,尾下鳞62-87对;雌(n=29)腹鳞127-147,尾下鳞65-79对(伍律等,1985)。海南儋县那大数量极多,K. P. Schmidt (1927)依据110号标本记其鳞被变异如下:上唇鳞均 为9,仅1号两侧为8,3号一侧为8一侧为9;下唇鳞通常为10,17号为9-10,4号9-91
8-9与10-8各1号,2号10-11;眶前鳞均为1,仅1号之一侧分裂为2;眶后鳞2-2与2-3各2号,78号3-3,17号3-4,11号两侧为4,3-5与4-5各1号;颞鳞前列 1-1与2-3各1号,2号1-2,其余均为2-2;后列7号2-3,1号3-3,其余均为2-2;背鳞
正常为19-17,10号为19-17-15, 6号19-17-16,18-19-16与17-18-15各1号;腹鳞雄(n=67) 122-133(平均126.5),雌(n=43) 134-145(平均138.2);尾下鳞雄(n=51) 73-88(平均81.5),雌(n=34) 64-77(平均71.5)对;尾占全长之比雄(n=51) 0.29-0.33(平均0.31),雌(n=34) 0.23-0.28(平均0 24) 。
蛇。腹鳞白色,每一腹鳞基部黑色,整个腹面看来呈黑白相间的横纹;头侧眼后下方有
二条黑色细线纹。鼻间鳞前端极窄,鼻孔位于近背侧。
描述依据标本 依据云南孟连6雄2雌、景谷1雌、西双版纳1雄,贵州兴义、罗
甸2雄10雌,广西龙州、凭祥、龙胜、瑶山等地3雄2雌,湖南宜章2雌2幼,海南吊罗山等地12雄,福建德化代云山1雄2雌2幼,浙江1雄,共26雄20雌5幼,51号标本。
形态描述 全长雄性(541+216) mm(云南孟连),雌性(714+256) mm(湖南宜章)。背面橄榄绿色,前端两侧隐约可见数行黑色棋斑;腹面灰白色,每一腹鳞的基部黑色,整个腹面看来呈多数黑白相间的横纹。头背橄榄灰色,顶鳞沟及其后有一镶黑边的短白纵纹;眼后下方有二条黑色细线纹;颈背有一“V”形黑纹;上唇鳞污白色;头
腹面灰白色。渔游蛇的颜色变异较大,但其斑纹则颇典型而一致。偶有体侧具红色点斑
的个体。
体型中等,头颈区分明显,吻较窄,瞳孔圆形;鼻间鳞前端窄,略呈三角形,鼻孔
背侧位;颊鳞1枚;眶前鳞1枚,眶后鳞3枚,个别一侧为2;颞鳞2(1)+3(2)枚;上唇
鳞9(3-2-4式为主,少数3-1-5式,个别为4-1-4式)或一侧为8 (3-1-4, 2-2-4或3-2-3式),个别一侧为7 (2-2-3式);下唇鳞10 (9),前5 (4)枚切前颔片。背鳞19-19-17行,中央9-15行起棱;腹鳞雄性125-140枚,雌性127-152枚;肛鳞二分;尾下鳞双行,雄性65-89对,雌性54-80对。
上颔齿23-27枚。
半阴茎达第12尾下鳞,双叶型,在第9-10尾下鳞之间分叉;精沟在半阴茎分叉处
分叉,向心式到顶部;整个半阴茎具刺,除分叉点附近外,刺均小而稀疏,精沟旁各有
一纵褶,基部无大刺;外翻呈“Y”形,两叶较膨大,顶端呈一小乳突(张服基等,1984,
依据海南标本)。
文献记载:广西瑶山标本上唇鳞有不入眶而为一列瘰粒状小鳞将之与眼分隔的;腹
鳞雄(n=20) 123-138(平均129),雌(n-23) 135-145(平均139. 7);尾下鳞雄(n=15) 62-82(平均74),雌(n=18) 67-74(平均70.5)对(范曾浩,1931)。福建标本前颞鳞有3,眶后鳞有4,腹鳞雄(n=32) 126-132,雌(n=47) 133-148;尾下鳞雄(n=31) 67-85对,雌(n=41) 66-77对(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1974)。浙江各地标本上唇鳞有10, 3-2-5式;腹鳞雄(n=7) 125-142(平均132),雌(n=12) 131-147(平均143),尾下鳞雄(n=7) 64-81(平均73),雌(n=11) 42-80(平均71)对,但该书表2-44中龙7209号尾下鳞为91对(黄美华等,1990)。安徽2雄腹鳞129、130,尾下鳞77、79对,2雌腹鳞140、141,尾下鳞70、73对(陈壁辉等,1991)。贵州各地,标本上唇鳞有10, 3-1-6式;下唇鳞有11;眶后鳞极个别为5;雄(n=25)腹鳞125-140,尾下鳞62-87对;雌(n=29)腹鳞127-147,尾下鳞65-79对(伍律等,1985)。海南儋县那大数量极多,K. P. Schmidt (1927)依据110号标本记其鳞被变异如下:上唇鳞均 为9,仅1号两侧为8,3号一侧为8一侧为9;下唇鳞通常为10,17号为9-10,4号9-91
8-9与10-8各1号,2号10-11;眶前鳞均为1,仅1号之一侧分裂为2;眶后鳞2-2与2-3各2号,78号3-3,17号3-4,11号两侧为4,3-5与4-5各1号;颞鳞前列 1-1与2-3各1号,2号1-2,其余均为2-2;后列7号2-3,1号3-3,其余均为2-2;背鳞
正常为19-17,10号为19-17-15, 6号19-17-16,18-19-16与17-18-15各1号;腹鳞雄(n=67) 122-133(平均126.5),雌(n=43) 134-145(平均138.2);尾下鳞雄(n=51) 73-88(平均81.5),雌(n=34) 64-77(平均71.5)对;尾占全长之比雄(n=51) 0.29-0.33(平均0.31),雌(n=34) 0.23-0.28(平均0 24) 。
大小
全长雄性(541+216) mm(云南孟连),雌性(714+256) mm(湖南宜章)。
生物学
半水栖,多生活于潮湿多水草地方,水沟、稻田附近,吃鱼、蛙、蝌蚪等。解剖海南标本139号,实胃数65,胃内容物按发现频次依次为鱼(41-54%)、蛙(40%),蝌蚪与蛙卵(均为6.16%)、昆虫与哺乳类(均为3.08%),蜥蜴(1.54%)以及无法识别者;CIB641115463头体长400 (mm),一次吞吃27条尖尾斗鱼;胃内共发现69条鱼中有7条(10.1%) 18只蛙中有9只(50%)是从后部开始吞入的(赵尔苾等,1966)。解剖贵州望漠标本17号,实胃数5,胃内容物除泽蛙与鱼外,还有虾1只,饲喂小白鼠亦吞吃(伍律等,1985)。卵生,广东5窝蛇卵每窝卵数11-15枚(Mell, 1922);福建2雌怀卵20-42枚(Pope, 1935);解剖贵州榕江、望漠3雌,怀卵23-87枚,其中1号有18枚已进入输卵管,卵径(13-24) mm×(10-15) mm(伍律等,1985)。渔游蛇在爪哇7月20日至8月9日产卵,每窝卵18-52枚,10月孵出仔蛇全长(170-181 ) mm,孵化期约需87日(Kopstein, 1930, 1932)。产卵数最高达88枚(Prater,1927). Wall (1907, 1921)有关于本种生物学资料的详尽介绍(Pope, 1935: 123有摘录可以参考)。
垂直分布:沿海低地(海南、香港)-1168 m(贵州贵定)。
垂直分布:沿海低地(海南、香港)-1168 m(贵州贵定)。
生境信息
半水栖,多生活于潮湿多水草地方,水沟、稻田附近,吃鱼、蛙、蝌蚪等。解剖海南标本139号,实胃数65,胃内容物按发现频次依次为鱼(41-54%)、蛙(40%),蝌蚪与蛙卵(均为6.16%)、昆虫与哺乳类(均为3.08%),蜥蜴(1.54%)以及无法识别者;CIB641115463头体长400 (mm),一次吞吃27条尖尾斗鱼;胃内共发现69条鱼中有7条(10.1%) 18只蛙中有9只(50%)是从后部开始吞入的(赵尔苾等,1966)。解剖贵州望漠标本17号,实胃数5,胃内容物除泽蛙与鱼外,还有虾1只,饲喂小白鼠亦吞吃(伍律等,1985)。卵生,广东5窝蛇卵每窝卵数11-15枚(Mell, 1922);福建2雌怀卵20-42枚(Pope, 1935);解剖贵州榕江、望漠3雌,怀卵23-87枚,其中1号有18枚已进入输卵管,卵径(13-24) mm×(10-15) mm(伍律等,1985)。渔游蛇在爪哇7月20日至8月9日产卵,每窝卵18-52枚,10月孵出仔蛇全长(170-181 ) mm,孵化期约需87日(Kopstein, 1930, 1932)。产卵数最高达88枚(Prater,1927). Wall (1907, 1921)有关于本种生物学资料的详尽介绍(Pope, 1935: 123有摘录可以参考)。
海拔范围
垂直分布:沿海低地(海南、香港)-1168 m(贵州贵定)。
国外分布
南亚及东南亚,自阿富汗,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向东到中南半岛各国,向南经
马来半岛到印度尼西亚。
马来半岛到印度尼西亚。
国内分布
江苏(南京)、浙江(肖山、临安、宁波、镇海、诸暨、金华、东阳、永康、武义、天台、乐清、平阳、丽水、缙云、遂昌、龙泉、温州)、安徽(休宁、祁门、歙县)、福建(福州、闽侯、尤溪、德化、大田、宁德、霞浦、平潭、福安、松溪、仙游、惠安、泉州、漳州、同安、南平、邵武、沙县、三明、永安、武平、福清、崇安、厦门)、台湾(台北、淡水、南投、彰化、台南、高雄、屏东、花莲、桃园)、江西(赣州、寻乌、铅山(河口)、湖口、南昌、进贤、上犹)、湖北、湖南(长沙、宜章)、广东(广州、汕头、长乐、平湖、虎门、从化、乐昌、连县、和平、紫金、东兴、三水、肇庆、徐闻、雷北、湛江、梅县)、香港(除香港本岛外在其它地区极常见)、海南(海口、琼海、定安、儋县、陵水、白沙、文昌、三亚、琼中)、广西(桂平、凭祥、阳朔、龙胜、环江、宜山、南丹、融水、金秀、玉北、北流、凌云、那坡、田林、南宁、龙州、防城、上思)、贵州(兴义、罗甸、望漠、榕江、从江、荔波、贵定)、云南(思茅、景谷、元江、河口、勐腊、西双版纳、孟连、新平、双柏)、西藏(墨脱南部)、陕西(岚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