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洋葱海胆虫

Cromyechinus antarctica   Dreyer
   

  434  浏览



形态描述

骨骼4个同心球壳构成,壳间有放射桁相连,四壳直径之比为1:2:6:9.5。外皮壳(第四壳)薄,类似砂皮状帐幕,覆盖在内皮壳外,孔小,类圆形,数目很多,壳的一端有一大的开口,内皮壳(第三壳)圆形,桁条粗大,壳孔很大,类圆形,其节点上生出粗大多棱状放射梁。放射梁穿出皮壳外成为短锥状骨针,内延与外髓壳相连,外髓壳(第二壳)与内髓壳(第一壳)相似,均呈球形,壳孔呈类圆形。
标本测量(微米)
项目
壳序 壳直径 壳孔直径 桁条宽 针长
标本号 1 2 3 4 4 3 3 4
IOAS-R634 17.5 35 105 166 很少 17.5 5 43-52
IOAS-R635 14 26 78 96 — 14 3.5-4 8-22
标本采集地 南海16°08′0″N-16°28′0″N,111°14′3″E-112°13′0″E(1974年5月)。

据以往文献记载,本种的形态变化较大,而且与形态相近的种,如北方洋葱海胆虫 Cromyechinus borealis似有密切的亲缘关系。Petrushevskaya(1967)曾在印度洋与太平洋交界的南极扇形地区采到本种。她把这个种的标本分成两组:一组是典型种组,外皮壳厚,外形略不规则,并带有排列成梅花形的小孔,小孔重叠于内皮壳大孔之上;另一组非典型种组,具更精细的外皮壳,其外形几乎是规则的,壳孔分布均匀。她又指出,典型种组与长骨针的北方洋葱海胆虫是相似的[按Jφrgensen(1905)报道,北方洋葱海胆虫的种下分类有两大类,一类虫体具短针和一个精密结构的皮壳,另一类有长骨针和精细结构的皮壳,壳的一边开孔,孔不完全,可能是一个门孔]。不同者,本种的骨针穿过较厚的外壳者较少,而北方洋葱海胆虫的所有骨针都穿过精细的皮壳之外,而且达到一定长度。
据Bjφrklund(1974)在报道挪威西部海区表层沉积物中的放射虫一文中,谈到北方洋葱海胆虫与南极洋葱海胆虫有明显密切的亲缘关系。因此他结论:南极洋葱海胆虫是一个对应北方的南极种,而北方洋葱海胆虫是个北方北极种。
据了解,对北方洋葱海胆虫迄今仅北半球有过报道,Bjφrklund(1974)曾经检查过数干个标本,认为该种形态可分为两组,但两组之间没有截然清楚的界限,典型的标本骨针较短,但数量少,而长针和中间类型的十分多。
基于上述,可以看出北方洋葱海胆虫和南极洋葱海胆虫都是多型种。它们的形态变化多端。此外,据以往报道,这两个种,前者在北方的挪威海、格陵兰等海域找到,后者在南极地区找到。更因为过去都没有在低纬度海区找到,因此似乎它们都是不同的地方种。但据Tan(1993)在西沙群岛找到的标本所观察到的形态特征,是上述两个种的居间型,它很像Petrushevskaya所谓的典型南极洋葱海胆虫种组(见Petrushevskaya 1967,fig.13,14)不过,标本外皮壳规则,壳孔精细,分布均匀却又非典型种组特征,而骨针较多和较长并且穿出皮壳的特征又与北方洋葱海胆虫形态相似。再因为Tan的标本是在低纬度海域采到,在地域上居间于南北之间,因此,如果将标本与上述南北两种联系起来看,他认为三者可认作是一个种,其南北的形态差别可认为是地理亚种分化,据适温性质可视为广温性种,不过因为采到的标本数量尚嫌过少,且仅于西沙群岛一地采获,故未作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