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主要性状 体长而侧扁,头后渐次隆起直至背鳍基部,从此渐向尾部微弯。头侧扁。眼小,距吻端比至鳃孔为近。吻端突出,微弯,形似鸟喙,生殖季节时雄鱼突出最为明显,相向弯曲如钳形,使上下颌不相吻合。上下颌骨上各有齿一列,齿尖锐且略扁,顶端微弯,舌齿较小。鳞细小,作覆瓦状排列,侧线鳞为 。背鳍条3-4,9-10,其起点在吻端与尾鳍基之中点,在腹鳍的稍前方。脂鳍小,位置很后。臀鳍2-4,12-15,位于脂鳍的前下方。生活在海洋时体呈银白色,生殖季节,体两侧约有10条橙赤色的斑条,雌体色较浓,雄鱼斑块较大,在生殖时期吻端、颌部、鳃盖和腹部为青黑色或暗苍色,臀鳍、腹鳍为灰白色。
生物学
生殖 大麻哈鱼通常4冬龄达到性成熟,须选择水质澄清、水流较急,底质为石砾的地方进行产卵。产卵时,雌鱼常用尾鳍搧动,将砂石掘成一个直径约有1-2米长,30厘米深的圆坑,将卵产在坑内,同时雄鱼射出精液,然后用尾搧动将该坑盖平,以避敌害或被流失。产卵后亲体瘦弱,几乎全部死去。成熟的卵呈球形,沉性,卵径为5-7毫米,黄红色。怀卵量因鱼的体长、体重而不同,平均约为3,500-5,000粒。
生境信息
生活习性 为一种洄游性鱼类,原栖息于太平洋中,进入我国黑龙江地区都是寻找产卵场的亲鱼,有两个生物类群,夏鲑和秋鲑,每年夏季或秋季由鄂霍次克经库页岛成群进入黑龙江,上溯至我国境内的只是秋鲑。大多数是在下游产卵,到达上游产卵的仅为少数。在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本流产卵的时间大约在9月中、下旬。大麻哈鱼有回归故乡的习性,就是原在黑龙江呼玛河孵化的幼鱼,人海成熟之后,会仍然回到原来地区产卵。产卵场必须是水流较大,水质清澈而河底多砂砾的河段。受精卵孵化后,仔鱼喜潜伏在石砾间黑暗的地方,长至50毫米左右,便开始降河下海,沿途摄食小型浮游生物,到达海口时,逗留一短时间,即向远岸迁移,达到成熟时再归入淡水河川。
食性 为凶猛性鱼类,以小型鱼类为食。幼鱼时吃浮游生物,或以死去的母体为食。成鱼生殖期间进入淡水后便不摄食。
食性 为凶猛性鱼类,以小型鱼类为食。幼鱼时吃浮游生物,或以死去的母体为食。成鱼生殖期间进入淡水后便不摄食。
国内分布
原分布于太平洋西北部,生殖季节始进入乌苏里江及黑龙江。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为4年成熟的回归鱼群,少数为3年或5年成熟的。是一种比较贵重的大型经济鱼类,最大重达13市斤以上,脂肪含量极为丰富,肉呈红色,味很鲜美,除供鲜食外,可盐渍、熏制,特有风味。大麻哈鱼的鱼卵,是东北地区的名贵水产品之一,其营养价值很高。此鱼以往在我国的产量最高达到100万尾,近年因受苏联的破坏,1969年降低到3.5万尾。因此正在作人工孵化和人工放流工作,望能提高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