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羚

Naemorhedus goral   Hardwicke
   

  743  浏览



形态描述

体形较小,平均体长1000毫米左右,肩高约510毫米。颌下无须。具足腺,无鼠蹊腺。雌雄两性均具角,角长128-150毫米,横切面呈圆形,二角由头部向后上方斜向伸展,角尖略微下弯。上体棕褐或灰褐色;喉班白色或棕白色;整个下体色调基本上与上体相似,但略淡而稍灰;鼠蹊部污白、棕白色;尾黑色。

生物学

生境与习性 为典型的林栖兽类,栖息生境多样,从亚热带至北温带地区均有分布,可见于山地针叶林、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和山地常绿阔叶林,但未见于热带森林中。常在密林间的陡峭崖坡出没,并在崖石旁、岩洞或丛竹间的小道上隐蔽。一般数只或10多只一起活动,其活动范围多不超过林线上限。冬季交配,翌年夏季产仔,每产1仔,偶产2仔。

国外分布

国外尚见于尼泊尔、印度、缅甸以及原苏联的西伯利亚。

国内分布

四川,福建,浙江,河南,广东,西藏,山西,内蒙古,云南,安徽,黑龙江,贵州,吉林,甘肃,广西,湖南,湖北,青海

其它信息

种群现状 迄今对斑羚种群的现状尚未作过专项调查,全国储量难以估计。但据目前零星资料,获悉四川省在过去几十年间平均年产毛皮8000张(施白南、赵尔宓,1980),其中四川西部横断山区及川北为其重点产地,估计过去野生种群至少有2-3万只。目前西藏自治区约有2485只±629只(尹秉高、刘务林,1993);广西东北部山区的斑羚,其种群数量均十分稀少(全国强、李思华,1988);本种曾记载于广东北部山地,但从50年代始的历次考察中均未获过标本,说明数量十分稀少(徐龙辉、吴屏英等,1989)。浙江和安徽地区也已难见到。至于东北和华北地区的种群数量情况迄今不详。

致危因素 斑羚栖于森林中,由于过去的林木被大量砍伐、导致适宜栖息地不断丧失,生存空间日益缩减、分割,这是主要的致危因素。自1962年起,国家主管野生动物的有关部门已把斑羚列为保护动物,但因宣传教育不够,当地猎民为获取其肉、皮和制药的原料而大量捕杀,这是造成野生种群日渐稀少的另一原因。例如每年仅陕西省就收购灰斑羚的皮毛1,200-1,300张(Zhen, 1984)。

现有保护措施 自60年代到80年代,本种一直被列为受保护的种类,但执法不力。80 年代后期开始执行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斑羚被订为Ⅱ级保护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把它划为附录Ⅰ。据初步统计,现有20余处的自然保护区栖居着斑羚,它们可值此得到较好的保护:1、华南亚种在佛坪保护区(陕西)得到较好的保护,另外在至少十个保护区有其踪迹,包括,九连山保护区和武夷山保护区(江西);花坪保护区、千家洞保护区、寿城保护区、西岭山保护区和银锭山保护区(广西);梵净山保护区(贵州);太白山保护区(陕西)等。2、灰斑羚出现在墨脱和Xiaca保护区(西藏);白水江和头二三滩保护区(甘肃);白河、蜂桶寨、黄龙寺、九寨沟、喇叭河、马边大风顶、塘家河铁布、王朗、卧龙和小寨子沟保护区(四川);神农架保护区(湖北);哀牢山、白马雪山、大围山、大雪山、高黎贡山、黄连山、南滚河、铜壁关和玉龙哈巴雪山保护区(云南)等。3、华中亚种在其分布区的大部分保护区都可见到,例如镜泊湖和茂山保护区(黑龙江);长白山和左家保护区(吉林)等。4、喜马拉雅亚种在与尼泊尔交界的边境的珠峰保护区得到保护。

保护措施建议 1、以各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旨在使当地公民能认识到斑羚是我国重点保护动物之一,因而不再任意猎捕;2、加强斑羚的种群现状调查工作,为采取更恰当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根据。3、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特别是要杜绝核心区森林盗伐现象,使斑羚的栖息生境得到较好的保护;4、1995-2000年间,通过东北、西北及西南诸省区野生动物资源的普查,应对斑羚资源的现状作出评估,并考虑是否升为国家 I 级保护动物。若仍定为 II 级,则应制订狩猎量及狩猎期,加强管理,防止滥捕滥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