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腹松鼠

Callosciurus erythraeus   Pallas
   

  1575  浏览



形态描述

体重约280~420g,体长175~240mm,尾较体短,长146~205mm;后足长41~55mm;耳长18~23mm。颅长48~56mm;腭长23.5~26mm;颧宽28~34mm;后头宽21~24.7 mm;颅高18~19mm;眶间宽16.8~20mm;鼻骨长13.4~16.3mm;听泡长约9.4~11mm;门齿孔长4~4.6mm;上颊齿列长10~11mm。
体背面、两侧面和四肢外侧面呈橄榄褐色;体腹面毛色因分布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从南至北到安徽大别山一带,毛色由栗红逐渐变淡成为橙黄色,最后过渡到灰白带浅土黄色,眼周略黄;耳、颊、颏和吻较灰,前后足背面略带黑色;尾上下毛色似体背面,但毛较长,尾端白色或黄褐色。
颅骨脑盒圆形,略为隆凸;颅宽为颅长的58~61%;吻短,鼻骨前宽后窄,其后端为前颌骨后端所超出,或几乎与后者在同一水平线上,后端中间通常有缺刻,深浅不一,偶尔有平直无缺刻的。额骨眶间部略凹。门齿孔短小,远不达上前臼齿前缘水平,腭骨后缘水平在M3后方,其中间向后突出。左右颊齿列内侧两边平行,外侧略呈弧形,颊齿 ,第一枚上前臼齿很小,第二枚大小与臼齿相似。阴茎骨和其他许多丽松鼠属种类一样都是不甚特化的复合型:茎轴稍为弯曲,上附有1狭窄叶状片,似单面刀片,作为割开雌体生殖孔组织的一种利器。乳头2对,位于腹部和鼠蹊部。

生物学

栖息于南方各地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亦见于次生林、砍伐迹地以及丘陵台地、椰林、灌木林、竹林、乔木和竹林混交林、马尾松林、枞林、灌木丛等植被环境,此外也生活在山区居民点附近或住房周围的树木上。营树栖生活,也能下地觅食。早晨及下午到黄昏活动最为频繁。主要以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禾草、农作物和昆虫、鸟卵、雏鸟及蜥蜴等动物。此外,生活在民房附近的赤腹松鼠常入厨房偷窃食物。在原始林中的赤腹松鼠多在枯木古大洞中以杂草树叶或枯树纤维营巢,也有在松树或其他种乔木树枝上筑巢的。在山崖石缝内也能作为它的营巢场所。有时还能利用鸟类弃巢加以改造,或利用近山区居民点住房的屋檐上及天花
板里作巢。繁殖期较长,一般从2月起至9月每月均有怀孕个体。每胎通常2仔,也有1或3仔的。一般3、4月脱毛和换毛,8月间开始更换冬毛。
为鼠疫病原的自然携带者。且常咬坏树皮,严重危害林业。

国外分布

国外见于缅甸、印度阿萨姆、不丹、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和马来亚。

国内分布

江西,浙江,湖北,海南,福建,湖南,西藏,台湾,江苏,安徽,广西,广东,贵州,河南,四川,云南,陕西

分类讨论

本种已记载的有20余亚种。我国至今已记录的有14个亚种:
1.栗色亚种(又称栗色赤腹松鼠)C. e. castaneoventris (Cray), 1842
体腹面鲜栗色或铁锈色,有时从喉至胸部有1灰色楔状纹。尾1/3远端毛较长,具黑色毛基和长的白色毛尖(有时为淡黄色)。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和云南东南部。
2.宁波亚种(又称东南赤腹松鼠)C. e. ningpoensis Bonhote, 1901
体毛色较栗色赤腹松鼠浅,腹部呈浅栗色、浅栗橙色或赤橙色。尾毛端黄褐色。主要分布在福建的崇安、福清、福州、南平,浙江的宁波、天台、仙居、黄岩、丽水,江西中南部和广东大部分。
3.斯氏亚种(又称斯氏赤腹松鼠)C. e. styani (Thomas), 1894
体腹面淡橙黄色至微黄白色。分布于浙江天目山、杭州、海盐,江苏溧阳,安徽南部旌德、宁国、广德、东至、皖北潜山、佛子岭水库,河南大别山、江西九江等地。
Ellerman(1950) 仅根据几个头骨,没有说明什么特征就把斯氏赤腹松鼠认为是属于蓝腹松鼠C. pygerythrus,并且将其定为蓝腹松鼠斯氏亚种(C. p. styani),这是有问题的。赤腹松鼠斯氏亚种在形态上与赤腹松鼠其他亚种一样,尾明显比体短,且较宽和蓬松。而蓝腹松鼠适相反,尾一般比体长,但明显狭窄和上下扁平。就体型而言,赤腹松鼠较蓝腹松鼠 略大,颅骨也稍比后者大些,但构造基本上相似。至于赤腹松鼠斯氏亚种体腹面的浅橙色至浅淡黄白色,根据一系列标本对比说明它是由宁波亚种从福建往北逐渐变淡分化而 成的。由此可见将赤腹松鼠斯氏亚种改定为蓝腹松鼠斯氏亚种是不恰当的。
4.四川赤腹松鼠C. e. bonhotei (Robinson et Wroughton), 1911
胸部无楔状纹。腹部栗红色,尾端毛尖黄褐色,分布在四川的万县、峨眉山、汉源,贵州赤水和湖北西部。
5.金耳赤腹松鼠C. e. gloveri Thomas, 1921
胸无楔状纹。腹部赤色,中央无灰色条纹,耳较为淡褐黄色。分布在四川西南部金沙江 以北、雅砻江以西和云南北部地区及西藏东部芒康等县。
6.高氏赤腹松鼠C. e. gordoni (Anderson), 1879
胸部有橄榄灰色楔状纹。腹部赤色,中央杂有1条纹。体色较深,体背面毛色一致。分布在云南西部的腾冲、沪水、梁河、盈江和潞西等地,国外分布在缅甸东北部。
7.丽江赤腹松鼠C. e. michianzcs (Robinson et Wroughton), 1911
胸部有橄榄灰色楔状纹。腹部赤色,中央也有条纹,但体色较浅,背部中间毛色比体侧面深。分布在云南丽江。
8.亨氏赤腹松鼠C. e. hendeei Osgood, 1932
胸部无楔状纹。腹部暗栗红色,尾端黑色。分布在云南南部,国外见于越南。
9.台中赤腹松鼠C. e. centrelis Bonhote, 1901
本亚种十分接近高氏赤腹松鼠。分布在台湾中部。
10.无量山赤腹松鼠C. e. wuliangshanensis Lee et Wang, 1981
胸部楔状纹时隐时现。腹部暗栗红色,大多数具橄榄灰褐色中央条纹,且一般不贯至尾基部。尾端毛尖黑色。分布于云南无量山区。
11.滇西北赤腹松鼠C. e. intermedia Anderson, 1879
胸部无楔状纹。腹部亮栗紫色,无中央条纹;尾无黑端毛束,毛尖亦无棕红色。分布在云南西部的贡山独龙河谷,国外分布在印度的阿萨姆和缅甸北部。
12.泰北赤腹松鼠C. e. zimmeensis Robinson et Wroughton, 1916
胸部有淡棕黄色楔状纹。腹部橄榄棕色至灰黄色,有1条中央纹。分布在澜沧江以西怒江以东的云南西南部,国外见于泰国北部的强曼。
1_3.台湾黑背赤腹松鼠C. e. nigridorsalis Kuroda, 1935
体背面暗黑色,分布在台湾东南部的台东等地。
14.贡山亦腹松鼠C. e. gongshanensis Wang, 1981
胸部无楔状纹。腹部栗紫色,无中央条纹;尾后段毛较长,毛的4/5纯黑色,毛端棕红色或棕黄色。分布在云南贡山九里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