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蛙

dennysi   Blanford
   

  356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福建福州(34雄、23雌、卵及蝌蚪)标本。
成体:雄蛙体长81 mm,雌蛙体长99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254。体略扁平;雄蛙头长略大于宽,吻端斜尖,明显地突出于下唇;雌蛙头宽略大于长,吻端较高而圆,略突出于下唇;吻棱棱角状;鼻孔近吻端,鼻间距小于眼间距而略大于上眼睑宽;瞳孔呈横椭圆形;鼓膜大而圆;犁骨齿强壮,位于内鼻孔内前方,左、右列几乎平置,相距颇宽;舌宽大,后端缺刻深。
前肢粗壮,前臂及手长略大于体长之半;指端均具吸盘其腹面边缘有马蹄形沟,背面可见到“Y”形迹,腹面有清晰的肉质垫,第一指吸盘略小;指长顺序为3、4、2、1;指间蹼发达,第三、第四指间为半蹼,蹼厚而色深,有网状纹,第一、第四指游离侧缘膜明显;关节下瘤发达,有单个或成行的指基下瘤;内掌突椭圆形,外掌突小或不显。后肢长,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或眼前方,左、右跟部不相遇或仅相遇,胫长小于体长之半;趾端与指端同,但吸盘较小;趾间全蹼,蹼厚而色深,上有网状纹;外侧蹠间蹼达蹠基部;第一、第五趾游离侧具缘膜;关节下瘤发达;蹠底部有成行的小疣;内蹠突小,无外蹠突。
表254 大树蛙成体量度(福建福州)
Table 254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Rhacophorus dennysi Blanford (Fuzhou, Fujian)
单位:mm
项目 20♂♂ 10♀♀ 项目 20♂♂ 10♀♀
体 长
SVL 68.0—92.0
81.3 83.0—109.0
98.7 前臂及
手 长
LAHL 34.5—48.5
41.8
51.4% 44.0—59.0
52.7
53.4%
头 长
HL 22.0—33.0
26.5
32.6% 25.0—33.0
29.8
30.2% 前臂宽
LAD 6.5—10.5
6.9
10.9% 8.0—12.0
10.3
10.4%
头 宽
HW 21.5—29.0
25.5
31.4% 26.5—35.0
31.8
32.2% 手 长
HAL 24.5—31.0
27.5
33.8% 28.0—38.2
34.4
34.9%
吻 长
SL 11.0—14.2
12.7
15.6% 12.0—16.2
14.3
14.5% 后肢长
HLL 115.0—136.0
123.0
151.3% 128.0—171.0
150.8
152.8%
鼻间距
INS 7.0—8.2
7.8
9.6% 7.2—10.0
8.9
9.0% 胫 长
TL 33.0—44.0
38.1
44.4% 41.0—54.0
47.0
47.6%
眼间距
IOS 8.0—12.0
10.2
12.5% 10.5—15.0
12.3
12.5% 胫 宽
TW 8.0—11.0
9.8
12.1% 10.0—15.0
13.3
13.5%
眼睑宽
UEW 6.5—7.5
6.9
8.5% 7.0—8.2
7.6
7.7% 跗足长
TFL 48.8—63.0
55.0
67.7% 57.5—79.2
68.7
69.6%
眼 径
ED 7.5—10.0
8.5
10.4% 8.2—11.0
9.7
9.8% 足 长
FL 32.0—43.0
37.1
45.6% 38.0—53.5
46.1
46.7%
鼓 膜
TD 4.5—7.0
5.7
7.0% 5.5—7.8
6.7
6.8%

皮肤略粗糙,液浸标本背面有小刺粒;颞褶明显,短而平直。后胸部、腹部及后肢股部腹面密布较大的扁平疣。
生活时背面绿色,液浸标本蓝紫色;大多数标本背上散有不规则的镶浅色边的棕黄色斑点,个别为纯绿色而无斑点;沿体侧一般有成行的乳白色大斑,或缀连成一条乳白色纵纹,个别标本则无斑点;前臂后侧及跗部后侧均有一条较宽的乳白线纹,分别延伸至第四指和第五趾外侧缘;肛上方也有一条短的乳白色纵纹。下唇、咽喉部前方及侧面为紫罗兰色,胸、腹部及四肢腹面灰白色。
第二性征:雄蛙体略小;吻长而斜尖;第一、第二指基部内侧背面有浅灰色婚垫;具单咽下内声囊,声囊孔长裂形;有雄性线。卵:卵群包埋在卵泡内,卵泡略呈长椭圆形,其大小不一,最大者可170mm×280mm左右;各卵群卵数不等,有2000—3000粒;卵乳白色,卵径2mm左右。
蝌蚪:体宽圆而略扁。生活时体背及体侧绿棕色,尾肌及鳍褶浅绿色,上面有许多深棕色的细点或不规则的斑纹;腹面色浅。第33—38期的蝌蚪,其后肢长1.4—2.0mm,全长43mm,头体长14mm,尾长28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255;尾肌尚发达;尾鳍中部较宽,向后逐渐变窄,尾末端钝尖。吻宽圆;鼻孔位于吻眼之间;眼位于头背侧,眼间距大于鼻间距;出水孔位于体左侧;肛孔开口于下尾鳍基部右侧;口位于吻下方;上唇中部无乳突,两口角处及下唇有乳突两排,而下唇中央微缺;唇齿式为I:4+4/1+1 : II;角质颌适中。一个刚伸出前肢的变态期蝌蚪,全长50mm,头体长19mm,体背开始出现浅绿色,指、趾吸盘及蹼已明显,唇齿及角质颌均已脱落,唇乳突尚存;一个残留尾2mm者,体长19.5mm,除斑纹尚未出现外,已具成体主要特征。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体形大,雄蛙平均体长81mm,雌蛙体长99mm左右;第三、第四指间半蹼;背面绿色,其上一般散有不规则的少数棕黄色斑点,体侧多有成行的乳白色斑点或缀连成乳白色纵纹;前臂后侧及跗部后侧均有一条较宽的白色纵线纹,分别延伸至第四指和第五趾外侧缘。

生物学

生物学资料 该蛙生活在海拔80—800m的山区树林里或附近的田边灌木及草丛中,偶尔也进入寺庙或山边住宅内。雄蛙鸣声“咕噜(gūlū)!咕噜!”,故有“咕噜蟆”之俗称。繁殖季节为4—5月,此时期常可在山区梯田或水坑边发现一个个白色或乳黄色的泡沫团悬挂在水域上空或旁边的灌木、杂草或蕨类植物的枝叶上,这就是大树蛙产出的卵和胶质所形成的卵泡。
表255 大树蛙蝌蚪10个量度(福建福州)
Table 255 Measurements of ten tadpoles of Rhacophorus dennysi Blanford(Fuzhou, Fujian)
单位:mm
头体长
SVL 13.0—15.5
14.3 吻 长
SL 3.8—4.5
4.1
28.7% 尾 高
TaH 8.1—10.2
9.3
65.0%
体 高
BH 7.2—9.0
8.0
55.9% 口 宽
MW 2.9—3.4
3.3
23.1% 尾肌宽
TMD 2.9—3.5
3.2
22.4%
体 宽
BW 8.0—10.0
9.1
63.7% 尾 长
TaL 26.0—30.0
27.8
194.4% 后肢芽长
HLL 1.4—2.0
发育时期
(Gosner,1960) 第33—38期

1966年4月下旬,蔡明章曾在福建省顺昌县石溪一家住宅前面稻田边的桃树上,观察到大树蛙产卵及卵泡形成的过程。当雌蛙排出一些蛋清似的胶质和卵时,雌、雄蛙共同用后肢不断地搅拌,使胶质逐渐形成泡沫,卵分散于泡沫之中;每一次排出卵和胶质后,都如此搅拌一番,泡沫越来越多,逐渐黏附着树叶,直至将卵产完,即形成一个白色或乳白色的卵泡,并黏附在枝叶上,悬垂于稻田上空。卵泡经风吹日晒后,变为乳黄色,表层硬化,成为一个保护层,可以防止其内部水分散发,使其中的受精卵得以正常发育,直至孵出小蝌蚪时,卵泡液化,蝌蚪即跌落到下方的水塘中继续生长发育。蝌蚪生活于稻田或静水坑里。据室内饲养观察,从卵产出至蝌蚪完成变态需要40—60天。
据沈猷慧等(1986)报道,湖南长沙市岳麓山的大树蛙,其产卵日期在4月15—20日,据4月20日晚统计,在产卵场活动的成蛙共计25只,其中雄蛙22只,雌蛙仅3只,由于雌蛙数量少,常可见到3—4只雄蛙争抢一只雌蛙的现象,雌蛙进入产卵场交配产卵,产完卵后,迅速离开产卵场所,雄蛙逗留时间较长。虽然所见雌蛙数量较少,但在产卵场内可见到15个卵团,说明在这一产卵场中有15只雌蛙参加繁殖。该蛙产卵时的日最高气温25.4℃,日最低气温12.7℃,日平均气温为15—21.4℃,此期间常有降雨,产卵行为多在午夜后开始进行,黎明前将卵产完。卵泡大小为12cm×7cm×5cm、13cm×10cm×4cm、17cm×28cm×11cm。卵泡距下方水面的距离0—10m,多在2—3m之内。统计3只卵泡,其产卵量为1329粒、1626粒、4041粒。卵粒在该地常温下孵化期为4天,变态为幼蛙约60余天。据丁汉波(1956b)报道,大树蛙卵发育5天后开始孵出小蝌蚪;刘承钊和胡淑琴(1961 a)记载为5—6天形成小蝌蚪,跌落在水中;沈猷慧等(1986)报道为4天卵出小蝌蚪。以上孵化时间,可能与气温有关。据蔡明章(1979)报道,剖检福建省顺昌县石溪体长105mm的临产雌蛙,其输卵管中有即将产出的卵3286粒,其卵巢内仅存细小的卵母细胞,由此推知该蛙一年仅产卵一次。
分析15只大树蛙胃中的食物,有天牛、金龟子、叩头虫、蝗虫、蟋蟀、蝽蟓、尺蠖、天蛾科幼虫、小蛇及蜥蝎等,其中大多数是农林业害虫。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最北达安徽霍山,如重庆(秀山)、贵州(松桃、雷山、荔波)、河南(商城)、安徽(霍山、金寨、径县、祁门、青阳、东至)、浙江(杭州、临安、余杭、建德、嘉兴、天台、乐清、遂昌、景宁、镇海)、江西(萍乡、铅山、井冈山、九连山、庐山)、上海(金山),湖北(通山)、湖南(长沙、宜章、洞口、大庸、沅陵、城步、新宁、炎陵、江永、衡山、平江等)、福建(福州、南平、光泽、建宁、永泰、武夷山、邵武、顺昌、沙县、长汀、福清、厦门、诏安、上杭、南靖、仙游、德化、福鼎等)、广东(大埔、广州、博罗、怀集、龙门)、广西(金秀大瑶山、龙州、凭祥、桂平、梧州、象州、兴安、资源、桂林、蒙山、昭平、上思十万大山、武鸣等)、海南(陵水吊罗山);

分类讨论

讨论 据Stejneger (1925a)记载,本种模式标本是由一位中国商人从中国带到新加坡的,后来送给了拉夫尔斯博物馆(Raffles Museum)。因此,刘承钊和胡淑琴《中国无尾两栖类》(1961a: 258)记载大树蛙的“模式标本产地:新加坡”可能有误。
刘承钊和胡淑琴在《广西两栖爬行动物初步调查报告》(1962: 95—96)曾发表一个新种白线树蛙 Rhacophorus leucofasciatus,此后,他们经过深入研究后认为该新种模式标本(type)是大树蛙Rhacophorus dennysi的幼体标本,将其作为大树蛙的同物异名,并在四川省生物研究所(胡淑琴等)编著的《中国两栖动物系统检索》(1977b)一书中取消其种名(暗含是大树蛙的同物异名)。此异名的正式说明见Frost (1985: 545) "Rhacophorus leucofasciatus Liu et Hu, 1962,SH (Shugin Hu) now regards this as a young Polypedates dennysii(胡淑琴现在认为该标本是大树蛙的幼体)”,即说明此更正是由胡淑琴自己所修订。此后2004年莫运明在广西防城县十万大山再次采到此标本,经费梁和叶昌媛研究后认为,白线树蛙应为有效种(见白线树蛙“讨论”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