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毒蛾

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
   

  318  浏览



形态描述

翅展 雄40~55mm,雌约45--75mm。
形态 雄蛾触角干棕黄色,栉齿褐色;下唇须棕黄色,外侧褐色;头部棕黄色;胸部、腹部和足褐棕色,体下面棕黄色。前翅浅黄色,布褐棕色鳞片;斑纹黑褐色;基线为二个黑褐色的点色;亚基线和内线波浪形;中室中央有一黑点;横脉纹黑褐色;中线为黑褐色晕带;外线锯齿形折曲;亚端线与外线平行;亚端线以外底色较浅;端线为一条黑褐色细线;缘毛棕黄与黑色相间。后翅棕黄色,横脉纹和外缘色暗。前、后翅反面棕黄色,横脉纹和外缘色暗。雌雄异形。雌蛾黄白色微带棕色,具黑棕色斑纹;斑纹走向同雄蛾。后翅白色;横脉纹棕色,亚端线为一棕色带;缘毛黄白色,具棕黑色点。
雄性外生殖器 钩形突细长,弯曲;抱器瓣宽,末端有一长突起;囊形突大;三角形。
卵扁圆形,初产杏黄色,渐变紫褐色;卵块外被黄褐色毛。
初孵幼虫体长约3 mm,老熟幼虫体长50~90 mm。头部黄褐色;体黑褐色;背线与亚背线黄褐色;第一至五节和第十二节背瘤蓝色;第六至十一节背瘤橘红色;体两侧有红色小瘤;足黄褐色。
蛹体长21--26 mm;纺锤形;红褐色,各腹节背面有锈黄色毛,臀棘末端具钩形突起。
观察标本 9♂♂20♀♀,北京、1975.Ⅶ.13~Ⅷ.23、刘友樵、王子清、赵仲苓采;1♂,内蒙古阿盟北奇、1990.Ⅶ.21、森防站采;10♂♂8♀♀,辽宁沈阳、1971.Ⅶ.20、王子清采;1♀,吉林长白山、1974.Ⅷ.6;1♂1♀,黑龙江伊春岱岭、1957.Ⅷ.7、何忠采;3♂♂,新疆乌什、1976.Ⅵ.18、辟世来采。

生物学

生活习性 在我国东北一年发生一代,以卵越冬(幼虫在越冬前已在卵内形成);翌年5月中旬孵化出幼虫,初孵幼虫体被长毛,能吐丝下垂,随风扩散;幼虫脱皮五次;6月底老熟幼虫在树皮裂缝内、灌木上、杂草及落叶层下结茧化蛹,蛹期约15天,7月中旬成虫羽化,成虫趋光性强;雄蛾通常比雌蛾早1~2天羽化。雄蛾常在白天在林间上下飞翔,雌蛾很少飞翔;羽化数小时后即可交尾,交尾时间约l小时。雄蛾一生交尾数次,雌蛾一生交尾一次。成虫寿命约7天。雌蛾产卵于蛹壳附近的树干基部的树皮裂缝、盘根、伐根上,岩石上;每一雌蛾约产一大块卵,每一卵块约由300~600粒卵组成,最多可达千粒。卵块被黄白色绒。初孵化的幼虫吐丝向上爬至顶端,有随风迁移的习性,取食多在白天,随着龄期的增长取食变成晚上。蛹期为14~17天。舞毒蛾的大爆发与年降雨量有着密切关系。
寄主植物 栎、柞、槭、椴、鹅耳栎、黄檀、山毛榉、核桃、山杨、柳、桦、榆、鼠李、苹果、樱桃、山楂、柿、桑、红松、樟子松、云杉、水稻、麦类等500余种植物。
防治
(1)刮除卵块。(2)采蛹。
(3)灯火诱杀成虫。
(4)春季卵孵化前在离地面2m树干上涂胶环。
(5)药剂防治,可用敌百虫、灭幼脲、乙酰甲胺磷等喷洒幼龄幼虫。
(6)微生物防治,可利用苏云金杆菌、核多角体病毒进行消灭和防治。
(7)利用性诱剂诱捕雄蛾和利用性诱剂干扰交尾。
天敌 利用天敌进行防治。招引鸟类捕食卵、幼虫、蛹和成虫。利用寄生性昆虫防治,寄生陛的天敌约有198种,其中与我国有关的种类有姬蜂科58种、小茧蜂科23种、小蜂科18种、细蜂科2种、寡节小蜂科2种、双翅目57种。利用捕食性昆虫有步行虫、蝽象、胡蜂、螳螂等;蜘蛛;小型哺乳动物有田鼠等进行防治。

国内分布

河北、山西、内蒙古(阿旗)、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