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形态
外形:大仓鼠是本属中体型最大的种类。体长可达180mm。体躯粗壮。头较宽大,颊囊发达。尾长接近或超过体长之半,尾较粗,尾基较膨大,向后较明显变细,膨大部分毛显著长于尾其他部位,无鳞环。耳短而圆,眼较小。四肢短粗,特别是上与大腿部肥壮。
毛色:背部毛色为灰黄褐色,近毛基约为3/4部分为黑灰色,中上部为黄褐色,毛尖转为黑褐色,亦有些毛尖部仍为黄褐色。背毛中有少数纯黑色长毛,常突出毛被。背部中央色较浓而两侧渐淡。吻部前方毛基无灰黑色,颊部毛基为很浅的灰色。因此褐色较为明显。腹毛较背毛为短,颏、喉部毛纯白色,向后至尾基为灰白色,毛基灰色,毛尖白色。前肢前侧、后肢的后侧与背毛色相同。前肢的侧面及后侧、后肢腹面及侧面均与腹毛色相同。尾基粗大部毛较长而与背面毛色相似。尾上下毛色相同,尾毛短而直,顺序伸向后方,呈白色。由于尾毛较稀,尾部皮肤颜色显露。个别标本,尾后端白色,白色部分各地标本长短不一。
头骨:头骨相当粗壮而坚实。颅全长可达4Omm。头骨轮廓较狭长,额顶部平直,棱角明显,个体越老越明显。鼻骨较长,前1/3处略向两侧膨大,眶间突较大,眶上嵴发达,尤其是成年以后个体,幼年个体的眶上嵴不明显。眶上嵴经过顶骨(不明显)再经顶间骨边缘与人字嵴相接。顶骨大,前外侧角向前伸,较尖。顶间骨大而呈三角形。颧弓不甚外突,而斜伸向外后方,后部明显宽于前部,颧骨细弱。枕骨人字嵴明显。枕骨不后突于枕骨架之后。枕骨髁较大。门齿孔较短而细,末端不达第1上臼齿前缘。听泡发达,背腹隆起较高而侧扁。
牙齿:上门齿细而长,基部分离而不相并在一起,第1上臼齿(M1)3对齿尖,第1对齿尖相距较近,第3对齿尖距离较大,呈前窄后宽的椭圆形。 M2呈方形,2对齿尖大小相似。 M32对齿尖,第2对小而低,近于前宽后窄的三角形。齿尖磨损后,各齿尖呈左右相通的菱形齿环。下颌臼齿齿突数与上颌相同。下颌第1臼齿(M1)细长,M2略短于M1而呈方形。M3几与M2等大,M3齿尖略小。
外形:大仓鼠是本属中体型最大的种类。体长可达180mm。体躯粗壮。头较宽大,颊囊发达。尾长接近或超过体长之半,尾较粗,尾基较膨大,向后较明显变细,膨大部分毛显著长于尾其他部位,无鳞环。耳短而圆,眼较小。四肢短粗,特别是上与大腿部肥壮。
毛色:背部毛色为灰黄褐色,近毛基约为3/4部分为黑灰色,中上部为黄褐色,毛尖转为黑褐色,亦有些毛尖部仍为黄褐色。背毛中有少数纯黑色长毛,常突出毛被。背部中央色较浓而两侧渐淡。吻部前方毛基无灰黑色,颊部毛基为很浅的灰色。因此褐色较为明显。腹毛较背毛为短,颏、喉部毛纯白色,向后至尾基为灰白色,毛基灰色,毛尖白色。前肢前侧、后肢的后侧与背毛色相同。前肢的侧面及后侧、后肢腹面及侧面均与腹毛色相同。尾基粗大部毛较长而与背面毛色相似。尾上下毛色相同,尾毛短而直,顺序伸向后方,呈白色。由于尾毛较稀,尾部皮肤颜色显露。个别标本,尾后端白色,白色部分各地标本长短不一。
头骨:头骨相当粗壮而坚实。颅全长可达4Omm。头骨轮廓较狭长,额顶部平直,棱角明显,个体越老越明显。鼻骨较长,前1/3处略向两侧膨大,眶间突较大,眶上嵴发达,尤其是成年以后个体,幼年个体的眶上嵴不明显。眶上嵴经过顶骨(不明显)再经顶间骨边缘与人字嵴相接。顶骨大,前外侧角向前伸,较尖。顶间骨大而呈三角形。颧弓不甚外突,而斜伸向外后方,后部明显宽于前部,颧骨细弱。枕骨人字嵴明显。枕骨不后突于枕骨架之后。枕骨髁较大。门齿孔较短而细,末端不达第1上臼齿前缘。听泡发达,背腹隆起较高而侧扁。
牙齿:上门齿细而长,基部分离而不相并在一起,第1上臼齿(M1)3对齿尖,第1对齿尖相距较近,第3对齿尖距离较大,呈前窄后宽的椭圆形。 M2呈方形,2对齿尖大小相似。 M32对齿尖,第2对小而低,近于前宽后窄的三角形。齿尖磨损后,各齿尖呈左右相通的菱形齿环。下颌臼齿齿突数与上颌相同。下颌第1臼齿(M1)细长,M2略短于M1而呈方形。M3几与M2等大,M3齿尖略小。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体型较大,是仓鼠属中体型最大的种类,体长140mm以上。头吻宽大,颊囊发达。尾长约为体长之半。体躯肥胖,四肢短粗。
生物学
生物学资料 大仓鼠广泛分布于平原、丘陵、山地等各类地形。在农田、田间荒地、道旁、田埂、河谷、林缘均有栖息;山区的灌丛、次生林、撂荒地、草甸也都有足迹。喜栖于食物来源充足、地势干燥的生境。
大仓鼠善于打洞,成年个体独自穴居。洞道比较复杂。每一洞系由洞口和复杂的地下通道、盲道、巢室仓库等组成。出入洞口一个,直径一般4—8cm左右。垂直洞道向下则为与地面平行或斜向的通道。洞径与洞口径相似,而仓库则位于通道的末端。巢室直径15—35cm,以碎草枯叶等筑巢。仓库直径往往大于巢室,不同食物存贮于不同仓室,每一洞有3—4个仓库不等。洞道总长度可达数米,深入地下1—2m,占地面积达2—3m2。除出入洞口外,还有临时洞口数个和一个掘进洞口。掘进洞口是大仓鼠在新建洞时,从外向内打洞时的洞口。由于将大批废土向外推出,该口被堵塞并形成一个土堆,直径约40一70cm。农民常根据此判断是否有大仓鼠居住,如果在土堆附近有浑圆光滑的洞口,则可证明是大仓鼠的洞穴。临时洞口平时被土堵塞,与地面垂直,距地面较近,常在受惊时掘开逃逸。据《黑龙江兽类志》,此种临时洞口约有1—3个,最多可达5个;安徽报道平均洞口5—4个(包括一个出入洞口);北京地区挖掘时,只有一个临时洞口。洞口的多少,与居住时间长短有关,居住时间越长,洞系越复杂。临时洞口下常堆弃一些烂粮和枯草等,但必有一个留逃跑时备用。
大仓鼠的食性非常复杂。生活于农区的个体,取食主要是农作物的种子及一些作物的绿色部分,如叶和细茎等。食源几乎包括所有可食作物,特别喜欢豆类植物。山区的个体食性以草籽为主,夏季也食植物的绿色部分和一些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及两栖类(蛙)和较小型鼠(如黑线仓鼠、小家鼠)等。根据王淑卿等(1991)报道,实验室饲养大仓鼠对油料作物种子取食率最高,主要是葵花籽和花生。取食率明显高于粮食作物种子。10种种子取食率排序,依次为葵花籽>花生米>棉籽>谷子>绿豆>红小豆>大豆>芝麻>玉米>小麦>高粱。河北省饶阳地区野外观察,大仓鼠食物中以花生最多,小麦次之,还有大豆、绿豆、玉米、谷子、高粱以及草籽等和植物的根、茎、叶、花和果实各部分。动物性食物中有蝼蛄、金龟子、棉岭虫、蝗虫和黑线仓鼠等。根据实验室和野外的观察,王淑卿等(1991)认为,大仓鼠的食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花生是其最喜欢的种子,除夏季,各季的检出率均高于其他种子。还认为,大仓鼠喜食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大仓鼠的食性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食物的可获性,在它一般的活动范围内,可以舍近求远,但超出了一定范围也就只能就地取食了。又据王淑卿等(1991)报道,大仓鼠日食量约为6.61±0.72g,每100g体重日食量为5.51±0.81g,最大日食量为15.Og。刘焕金等(1982)报道的大仓鼠日食量为14.1Og(日·只);武润等(1957)的报道大仓鼠日食量是9.9g。大仓鼠日饮水量的报道只有王淑卿等(1991),平均为7.34±1.28ml。每100g体重饮水量为7.01±1.9Oml。
大仓鼠为夜行性活动的鼠类。白天绝少出洞活动。活动高峰分黄昏(17—20时)和午夜(零点以后)两个。黎明时停止。夏末秋初,建洞清巢时期,白天也在洞内活动,可见向外推土,并时有探头张望。秋收季节,大仓鼠也有白天活动的。阴雨雪天等,也上到地面活动。季节的变化对大仓鼠的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我国北方,大仓冬季封闭洞口不到地面活动,洞口封闭期一般在11月至翌年2月下旬。由北向南,封洞期缩短,安徽、江苏两省,冬季不封闭洞口,雪夜也仍上至地面活动。据《黑龙江兽类志》报道,哈尔滨最早挖开洞口日期为2月18日,当时最高气温仅为-11.3℃,最低为-32.5℃。2月下旬全部洞口陆续挖开,晴朗的黄昏少数个体有到地面作短暂的停留。3月份,气温达到0℃以上,大仓鼠出洞活动增多并外出进行觅食活动。东北地区大仓鼠虽冬季封堵洞口,但并不冬眠,依靠洞内的存粮生活,只是不上升至地面。大仓鼠的活动能力高于其他仓鼠,活动范围大,最远可达1000m,甚至入户盗食。
大仓鼠性情凶残,粗野好斗。遇敌时并不立刻逃跑,经常是主动扑击。大仓鼠常攻击其他小型鼠类。有时,同类间也出现残食情况。繁殖交尾时,较强壮的雄鼠攻击并咬杀较弱的雄鼠,然后食之。大仓鼠对栖息地的选择常随农田内作物播种和收获而变化。春播时,对各类农田选择基本相同,主要取食各种作物种子。以后,随作物生长成熟期的不同,栖息地选择性也不同。大仓鼠常与黑线仓鼠、长尾仓鼠、中华鼢鼠等混居于同一生境;山区、次生林等生境中,常与大林姬鼠、棕背(鼠平)混居。
大仓鼠的种群数量比较稳定,在各地区,特别是农区往往成为生境中优势鼠种。大仓鼠寿命仅一年左右,但往往成为比较稳定的种群。种群年龄结构的年间变化较小,季节性变化较明显(王廷正,1993)。春季主要是成体和老年个体,极少有亚成年个体。5一7月份随着繁殖高峰之后,亚成体数量上升,种群主要由亚成体组成,老年个体比例下降,幼体也占有一定比例。夏末,老年个体下降明显,大多数老年个体死亡,成体占种群的大部分。9月份幼体比例数量最高。以后,幼体、亚成体比例逐月下降,过冬时,以成年个体为主。
大仓鼠繁殖能力很强。北方地区,初春刚刚开始出洞活动,就有交尾发生。《黑龙江兽类志》记录,3月6日捕到妊娠雌鼠。陕西省资料(王廷正,1993)表明,孕鼠最早出现在4月下旬,而个别雌鼠已出现子宫斑,推测交尾活动可以提前至3月。孕鼠出现高峰是在5月份,全国各地区基本一致。各地报道繁殖结束时间并不一致,黑龙江10月份仍有个别雌鼠怀孕,安徽最晚为10月11日,陕西孕鼠最晚出现的时间则是9月8日。9月上旬结束繁殖。全年繁殖高峰,东北、华北等地为4—5月和9月,陕西是4—5月和8月,第二高峰都大于第一高峰。大仓鼠每年2—4胎,每次产仔数以8—10只居多,最多可达15一18只。王廷正(1993)通过解剖怀孕雌鼠及观察子宫斑颜色,发现4月下旬采到的越冬雌鼠已具子宫斑,5月有怀孕的当年鼠。6月在当年的成年鼠中有的同时具有胚胎和子宫斑,有的有两种颜色深浅不同的子宫斑。越冬鼠此时数很少,未捕到再次怀孕的雌鼠,但估计老年个体中极少数可能会参与8月份的繁殖高峰。可以判定,春季出生的大仓鼠,当年可以产1—2胎,夏季出生的鼠,当年只能产一胎,越冬鼠多数一年产2胎,极少数可产3胎。大仓鼠整个一生可产3—5胎。繁殖高峰最后一窝出生的幼鼠,随雌鼠共同越冬,至翌年春季外出活动后分居。大仓鼠雄性个体的性成熟,可以贮精囊的膨大为标志,据王廷正(1993),体重85g以下时,贮精囊膨大率低,体重达86g以上时,性成熟比例明显上升。大仓鼠性比例据黑龙江报道约为1:1,而陕西的报道为0.72:1
大仓鼠善于打洞,成年个体独自穴居。洞道比较复杂。每一洞系由洞口和复杂的地下通道、盲道、巢室仓库等组成。出入洞口一个,直径一般4—8cm左右。垂直洞道向下则为与地面平行或斜向的通道。洞径与洞口径相似,而仓库则位于通道的末端。巢室直径15—35cm,以碎草枯叶等筑巢。仓库直径往往大于巢室,不同食物存贮于不同仓室,每一洞有3—4个仓库不等。洞道总长度可达数米,深入地下1—2m,占地面积达2—3m2。除出入洞口外,还有临时洞口数个和一个掘进洞口。掘进洞口是大仓鼠在新建洞时,从外向内打洞时的洞口。由于将大批废土向外推出,该口被堵塞并形成一个土堆,直径约40一70cm。农民常根据此判断是否有大仓鼠居住,如果在土堆附近有浑圆光滑的洞口,则可证明是大仓鼠的洞穴。临时洞口平时被土堵塞,与地面垂直,距地面较近,常在受惊时掘开逃逸。据《黑龙江兽类志》,此种临时洞口约有1—3个,最多可达5个;安徽报道平均洞口5—4个(包括一个出入洞口);北京地区挖掘时,只有一个临时洞口。洞口的多少,与居住时间长短有关,居住时间越长,洞系越复杂。临时洞口下常堆弃一些烂粮和枯草等,但必有一个留逃跑时备用。
大仓鼠的食性非常复杂。生活于农区的个体,取食主要是农作物的种子及一些作物的绿色部分,如叶和细茎等。食源几乎包括所有可食作物,特别喜欢豆类植物。山区的个体食性以草籽为主,夏季也食植物的绿色部分和一些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及两栖类(蛙)和较小型鼠(如黑线仓鼠、小家鼠)等。根据王淑卿等(1991)报道,实验室饲养大仓鼠对油料作物种子取食率最高,主要是葵花籽和花生。取食率明显高于粮食作物种子。10种种子取食率排序,依次为葵花籽>花生米>棉籽>谷子>绿豆>红小豆>大豆>芝麻>玉米>小麦>高粱。河北省饶阳地区野外观察,大仓鼠食物中以花生最多,小麦次之,还有大豆、绿豆、玉米、谷子、高粱以及草籽等和植物的根、茎、叶、花和果实各部分。动物性食物中有蝼蛄、金龟子、棉岭虫、蝗虫和黑线仓鼠等。根据实验室和野外的观察,王淑卿等(1991)认为,大仓鼠的食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花生是其最喜欢的种子,除夏季,各季的检出率均高于其他种子。还认为,大仓鼠喜食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大仓鼠的食性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食物的可获性,在它一般的活动范围内,可以舍近求远,但超出了一定范围也就只能就地取食了。又据王淑卿等(1991)报道,大仓鼠日食量约为6.61±0.72g,每100g体重日食量为5.51±0.81g,最大日食量为15.Og。刘焕金等(1982)报道的大仓鼠日食量为14.1Og(日·只);武润等(1957)的报道大仓鼠日食量是9.9g。大仓鼠日饮水量的报道只有王淑卿等(1991),平均为7.34±1.28ml。每100g体重饮水量为7.01±1.9Oml。
大仓鼠为夜行性活动的鼠类。白天绝少出洞活动。活动高峰分黄昏(17—20时)和午夜(零点以后)两个。黎明时停止。夏末秋初,建洞清巢时期,白天也在洞内活动,可见向外推土,并时有探头张望。秋收季节,大仓鼠也有白天活动的。阴雨雪天等,也上到地面活动。季节的变化对大仓鼠的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我国北方,大仓冬季封闭洞口不到地面活动,洞口封闭期一般在11月至翌年2月下旬。由北向南,封洞期缩短,安徽、江苏两省,冬季不封闭洞口,雪夜也仍上至地面活动。据《黑龙江兽类志》报道,哈尔滨最早挖开洞口日期为2月18日,当时最高气温仅为-11.3℃,最低为-32.5℃。2月下旬全部洞口陆续挖开,晴朗的黄昏少数个体有到地面作短暂的停留。3月份,气温达到0℃以上,大仓鼠出洞活动增多并外出进行觅食活动。东北地区大仓鼠虽冬季封堵洞口,但并不冬眠,依靠洞内的存粮生活,只是不上升至地面。大仓鼠的活动能力高于其他仓鼠,活动范围大,最远可达1000m,甚至入户盗食。
大仓鼠性情凶残,粗野好斗。遇敌时并不立刻逃跑,经常是主动扑击。大仓鼠常攻击其他小型鼠类。有时,同类间也出现残食情况。繁殖交尾时,较强壮的雄鼠攻击并咬杀较弱的雄鼠,然后食之。大仓鼠对栖息地的选择常随农田内作物播种和收获而变化。春播时,对各类农田选择基本相同,主要取食各种作物种子。以后,随作物生长成熟期的不同,栖息地选择性也不同。大仓鼠常与黑线仓鼠、长尾仓鼠、中华鼢鼠等混居于同一生境;山区、次生林等生境中,常与大林姬鼠、棕背(鼠平)混居。
大仓鼠的种群数量比较稳定,在各地区,特别是农区往往成为生境中优势鼠种。大仓鼠寿命仅一年左右,但往往成为比较稳定的种群。种群年龄结构的年间变化较小,季节性变化较明显(王廷正,1993)。春季主要是成体和老年个体,极少有亚成年个体。5一7月份随着繁殖高峰之后,亚成体数量上升,种群主要由亚成体组成,老年个体比例下降,幼体也占有一定比例。夏末,老年个体下降明显,大多数老年个体死亡,成体占种群的大部分。9月份幼体比例数量最高。以后,幼体、亚成体比例逐月下降,过冬时,以成年个体为主。
大仓鼠繁殖能力很强。北方地区,初春刚刚开始出洞活动,就有交尾发生。《黑龙江兽类志》记录,3月6日捕到妊娠雌鼠。陕西省资料(王廷正,1993)表明,孕鼠最早出现在4月下旬,而个别雌鼠已出现子宫斑,推测交尾活动可以提前至3月。孕鼠出现高峰是在5月份,全国各地区基本一致。各地报道繁殖结束时间并不一致,黑龙江10月份仍有个别雌鼠怀孕,安徽最晚为10月11日,陕西孕鼠最晚出现的时间则是9月8日。9月上旬结束繁殖。全年繁殖高峰,东北、华北等地为4—5月和9月,陕西是4—5月和8月,第二高峰都大于第一高峰。大仓鼠每年2—4胎,每次产仔数以8—10只居多,最多可达15一18只。王廷正(1993)通过解剖怀孕雌鼠及观察子宫斑颜色,发现4月下旬采到的越冬雌鼠已具子宫斑,5月有怀孕的当年鼠。6月在当年的成年鼠中有的同时具有胚胎和子宫斑,有的有两种颜色深浅不同的子宫斑。越冬鼠此时数很少,未捕到再次怀孕的雌鼠,但估计老年个体中极少数可能会参与8月份的繁殖高峰。可以判定,春季出生的大仓鼠,当年可以产1—2胎,夏季出生的鼠,当年只能产一胎,越冬鼠多数一年产2胎,极少数可产3胎。大仓鼠整个一生可产3—5胎。繁殖高峰最后一窝出生的幼鼠,随雌鼠共同越冬,至翌年春季外出活动后分居。大仓鼠雄性个体的性成熟,可以贮精囊的膨大为标志,据王廷正(1993),体重85g以下时,贮精囊膨大率低,体重达86g以上时,性成熟比例明显上升。大仓鼠性比例据黑龙江报道约为1:1,而陕西的报道为0.72:1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大仓鼠广泛分布我国北方地区。从东部沿海省份向西,以浙江天目山为南限,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等省市自治区。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大仓鼠是我国北方农区的主要害鼠。大仓鼠有贮粮习性,秋季为准备过冬,除取食之外,总是用颊囊携带食物回洞。每洞有数个仓库存粮,存粮1—3kg不等,最多可达11kg(黑龙江兽类志)。不同食物存在分别仓库之中。根据日食量估计,每只仓鼠年取食2.41—5.5kg此外,大仓鼠春季盗食种子、毁苗,生长期啃食嫩茎、叶等,对农作物各时期都有很大的危害。大仓鼠体外寄生有多种蚤类和螨类,在卫生防疫方面,还是一些传染病的带菌者,如鼠疫杆菌,应重点防范。
大仓鼠的天敌主要是食肉的兽类,如狐、鼬、猫等,还有多种猛禽类。
大仓鼠的天敌主要是食肉的兽类,如狐、鼬、猫等,还有多种猛禽类。
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大仓鼠是仓鼠属中个体最大的一种,体型明显大于同属的其他仓鼠。因此,早期有学者将其订归在 Cricetus 属,与原仓鼠同属。以后又有学者将其从 Cricetus 中分出,而归入 Cricetulus 属。前苏联学者 Ognev(1914)对西伯利亚仓鼠属定名时,使用了 Tscherskia属名,以后,还有Kishida (1929)订名朝鲜的大仓鼠使用了Asiocricetus 的属名。Argyropulo (1933)将 Tscherskia 和 Asiocricetus 并入仓鼠属,使Tscherskia 成为 Cricetulus 的一个亚属,只大仓鼠一种,而 Ognev 的 Tscherskia albipes、Kishida 的 Asiocricetus bampensis 和 A. yamashinai 均被并入大仓鼠的朝鲜亚种 Cricetulus triton nestor 之中。
有关中国大仓鼠的亚种分类,以往的报道较多。最早由 Thomas (1908)报道了采自山西岢岚西北的山西亚种 incanus,以后由Allen (1925)报道了采自北京的fuscipes和采自陕西秦岭的 collinus。1934年我国早期动物学家何锡瑞(Hsi J. Ho)报道了采自陕西眉县的 meihsienensis。1985年国内宋士英报道了陕西境内陕南地区的宁陕亚种ningshaanensis。Argyropulo(1933)和Ellerman(1941)又将Allen (1928)报道的甘肃仓鼠(Cansumys canus)并入大仓鼠之中,作为一个亚种 canus。邻近我国的亚种只有 neston 一个。 Argyropulo(1933)和 Ellerman(1951)对古北界的仓鼠分类整理,都只列了大仓鼠6个亚种,而将 meihsienensis 归入 collinus。meihsienensis 采于陕西中部,个体较大,模式标本体长185mm,尾长79mm,头骨颅全长42.6mm,collinus 采自秦岭太白山北坡山脚,海拔1100m(3600 feet),体长155mm,尾长72mm,,颅全长37.5mm,二者采集地靠近,颜色的描述也基本相同,没有太大差别,应该合并为一个亚种。我国中部分布则为指名亚种triton,而太行山、燕山以北的东北大部地区为 fuscipes,30—40年代,国外学者对我国东北大仓鼠的分类比较混乱,命名时有 nestor、fuscipes以及 triton。据东北兽类调查报告(1958),比较不同命名的东北地区的大仓鼠标本,认为没有区别,被认为是同一亚种 fuscipes。分布山西西北和陕西北部的 incanus,以颜色偏灰褐不同于 tirton。incanus 和 collinus 可能是大仓鼠在陕西省南北两地分布的代表。汪松等(1973)整理报道了中国大仓鼠5个亚种,即 triton、fuscipes、collinus、incanus 和 canus。关于 Cansumys canus Allen 的分类,则一直是大仓鼠亚种分类中的争论内容之一。
canus 以大于体长1/2以上的尾长,被毛的较长以及尾上着生的稀疏长毛等区别大仓鼠的其他亚种。而Allen也主要根据这些特点将其独立为属和种。在各地各亚种的大仓鼠中,有许多个别标本尾长超过体长之半,尾长特征不能成立。而只凭后面的特征订立新种显然理由是不够充分的。头骨上的特征,从Allen (1928)的原始描述,与大仓鼠也无明显的差异。Corbet(1992)承认 canus 的种级地位,但区别大仓鼠的主要特征仍然是尾长和毛长等项特征以及颊齿齿冠的高低。从我们查看的甘肃亚种仓鼠(canus)标本与大仓鼠其他亚种标本牙齿没有区别。国内陈服官(1980)和王廷正(1991)都曾写文论及,建议恢复种名或属名。但是鉴于标本有限和仍不够充足的证据,还暂将其放在大仓鼠之下。1985年宋士英报道的 ningshaanensis 亚种,形态体色同 collinus 非常接近,除尾部末端约1/2部分白色这一特征,其他均不明显。在其他各个亚种中,也经常出现白色尾梢的个体,而且有随个体大小和年龄大小增加而加长的趋势,老年个体中,具白色尾梢的标本较多并且较长。王廷正(1991)也曾指出,该亚种是 Cansumys canus 的一个亚种,但宁陕亚种体色深暗不同于甘肃亚种较浅的灰色,也无较长的被毛,应视为 collinus 的同物异名。国内大仓鼠共有5个亚种:指名亚种 C. t. triton;山西亚种 C. t. incanus;秦岭亚种 C. t. collinus;东北亚种 C. t. fuscipes 和甘肃亚种 C. t. canus。
有关中国大仓鼠的亚种分类,以往的报道较多。最早由 Thomas (1908)报道了采自山西岢岚西北的山西亚种 incanus,以后由Allen (1925)报道了采自北京的fuscipes和采自陕西秦岭的 collinus。1934年我国早期动物学家何锡瑞(Hsi J. Ho)报道了采自陕西眉县的 meihsienensis。1985年国内宋士英报道了陕西境内陕南地区的宁陕亚种ningshaanensis。Argyropulo(1933)和Ellerman(1941)又将Allen (1928)报道的甘肃仓鼠(Cansumys canus)并入大仓鼠之中,作为一个亚种 canus。邻近我国的亚种只有 neston 一个。 Argyropulo(1933)和 Ellerman(1951)对古北界的仓鼠分类整理,都只列了大仓鼠6个亚种,而将 meihsienensis 归入 collinus。meihsienensis 采于陕西中部,个体较大,模式标本体长185mm,尾长79mm,头骨颅全长42.6mm,collinus 采自秦岭太白山北坡山脚,海拔1100m(3600 feet),体长155mm,尾长72mm,,颅全长37.5mm,二者采集地靠近,颜色的描述也基本相同,没有太大差别,应该合并为一个亚种。我国中部分布则为指名亚种triton,而太行山、燕山以北的东北大部地区为 fuscipes,30—40年代,国外学者对我国东北大仓鼠的分类比较混乱,命名时有 nestor、fuscipes以及 triton。据东北兽类调查报告(1958),比较不同命名的东北地区的大仓鼠标本,认为没有区别,被认为是同一亚种 fuscipes。分布山西西北和陕西北部的 incanus,以颜色偏灰褐不同于 tirton。incanus 和 collinus 可能是大仓鼠在陕西省南北两地分布的代表。汪松等(1973)整理报道了中国大仓鼠5个亚种,即 triton、fuscipes、collinus、incanus 和 canus。关于 Cansumys canus Allen 的分类,则一直是大仓鼠亚种分类中的争论内容之一。
canus 以大于体长1/2以上的尾长,被毛的较长以及尾上着生的稀疏长毛等区别大仓鼠的其他亚种。而Allen也主要根据这些特点将其独立为属和种。在各地各亚种的大仓鼠中,有许多个别标本尾长超过体长之半,尾长特征不能成立。而只凭后面的特征订立新种显然理由是不够充分的。头骨上的特征,从Allen (1928)的原始描述,与大仓鼠也无明显的差异。Corbet(1992)承认 canus 的种级地位,但区别大仓鼠的主要特征仍然是尾长和毛长等项特征以及颊齿齿冠的高低。从我们查看的甘肃亚种仓鼠(canus)标本与大仓鼠其他亚种标本牙齿没有区别。国内陈服官(1980)和王廷正(1991)都曾写文论及,建议恢复种名或属名。但是鉴于标本有限和仍不够充足的证据,还暂将其放在大仓鼠之下。1985年宋士英报道的 ningshaanensis 亚种,形态体色同 collinus 非常接近,除尾部末端约1/2部分白色这一特征,其他均不明显。在其他各个亚种中,也经常出现白色尾梢的个体,而且有随个体大小和年龄大小增加而加长的趋势,老年个体中,具白色尾梢的标本较多并且较长。王廷正(1991)也曾指出,该亚种是 Cansumys canus 的一个亚种,但宁陕亚种体色深暗不同于甘肃亚种较浅的灰色,也无较长的被毛,应视为 collinus 的同物异名。国内大仓鼠共有5个亚种:指名亚种 C. t. triton;山西亚种 C. t. incanus;秦岭亚种 C. t. collinus;东北亚种 C. t. fuscipes 和甘肃亚种 C. t. canus。
检索表文本
大仓鼠分亚种检索
1. 体色黑灰色,脚踝、足背白色……………………东北亚种 Cricetulus triton fuscipes
体色灰褐或黄褐色,隙基部深暗,灰褐色……………………………………………………2
2. 体色鼠灰或烟灰色,老年个体沾褐色……………………………………………………………4
体色淡浅灰色,灰色较浅,褐色明显……………………………………………………………3
3. 被毛较长(约15mm),尾长具纤细长毛(约10mm)………………………甘肃亚种 C. t. canus
被毛较短(12mm),尾上无纤细长毛,尾毛长约7mm,毛色浅淡……山西亚种 C. t. incanus
4. 毛色灰褐,老年个体褐色明显而灰色较少,尾较短………………指名亚种 C. t. triton
毛灰色浓重,尾较长…………………………………………………………………秦岭亚种 C. t. collinus
1. 体色黑灰色,脚踝、足背白色……………………东北亚种 Cricetulus triton fuscipes
体色灰褐或黄褐色,隙基部深暗,灰褐色……………………………………………………2
2. 体色鼠灰或烟灰色,老年个体沾褐色……………………………………………………………4
体色淡浅灰色,灰色较浅,褐色明显……………………………………………………………3
3. 被毛较长(约15mm),尾长具纤细长毛(约10mm)………………………甘肃亚种 C. t. canus
被毛较短(12mm),尾上无纤细长毛,尾毛长约7mm,毛色浅淡……山西亚种 C. t. incanus
4. 毛色灰褐,老年个体褐色明显而灰色较少,尾较短………………指名亚种 C. t. triton
毛灰色浓重,尾较长…………………………………………………………………秦岭亚种 C. t. collin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