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福建福州(162雄、36雌、卵及蝌蚪)标本。
成体:体形小,雄蛙体长22mm,雌蛙体长23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291。头小、体宽,头部长、宽几乎相等;吻端尖圆,突出于下唇,吻棱不显;鼻孔近吻端,鼻间距小于眼间距而大于上眼睑之宽;鼓膜不显;无犁骨齿;舌长椭圆形,后端无缺刻。
前肢细弱,前臂及手长小于体长之半;指长顺序3、4、2、1,第一指短小;指末端圆,无吸盘也无纵沟;关节下瘤明显;内掌突较外掌突大。后肢较粗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部或肩前方,左、右跟部重叠;胫长小于体长之半,足比胫略长;趾端与指端同,第五趾短于第三趾;趾间具蹼迹,蹠部外侧有肤棱;关节下瘤明显,内蹠突大于外蹠突。
皮肤粗糙。背部有许多小疣,有的个体背中线上之小疣排列成行;由眼后至胯部常有一斜行大长疣;枕部常有一横肤沟,并在两侧延伸至肩部;肛周围小圆疣较多。腹面皮肤光滑。
生活时背部粉灰或灰棕色,上面有两个前后相连续的深棕色“∧”形斑:第一个“∧”形斑的前端起自两眼间,其后方斜达胯部;第二个“∧”形斑较小,其前端与第一个“∧”形斑的分叉处相连接(或从背中线上开始),其后方斜达后肢基部;沿体侧至胯部有一条边缘齐整的宽黑斜纹;在体侧黑斜纹与第一个“∧”形斑之间,有几条与之略相平行的、或隐或显的、或粗或细的浅棕色线纹;四肢背面有粗细不等的横纹,股前方有一黑纵纹;肛周有“ ”形黑斑;有些个体具一条细的浅色背中线;颞部肤沟色浅。腹面白色;雌蛙咽喉部密布深灰色小点,雄蛙咽喉部深黑色。液浸标本背面深色斑清晰。
表291 饰纹姬蛙成体量度(福建福州)
Table 291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Microhyla ornate (Dum6ril et Bibron) (Fuzhou, Fujian)
单位:mm
项目 10♂♂ 10♀♀ 项目 10♂♂ 10♀♀
体 长
SVL 21.0—24.5
22.4 22.0—24.0
23.1 前臂及
手 长
LAHL 7.5—9.0
8.3
37.1% 8.0—9.2
8.8
38.1%
头 长
HL 6.0—7.5
6.6
29.0% 6.2—7.0
6.6
28.6% 前臂宽
LAD 1.4—2.0
1.6
7.1% 1.5—1.7
1.6
6.9%
头 宽
HW 6.2—7.0
6.7
29.9% 6.5—7.0
6.7
29.0% 手 长
HAL 5.0—5.5
5.3
23.7% 5.2—5.8
5.5
23.9%
吻 长
SL 2.4—3.0
2.6
12.5% 2.7—3.0
2.9
12.6% 后肢长
HLL 32.0—37.0
33.8
150.9% 32.0—37.5
34.9
152.0%
鼻间距
INS 1.8—2.0
1.9
8.5% 1.8—2.2
2.0
8.7% 胫 长
TL 9.5—11.0
10.1
45.1% 10.0—11.0
10.7
46.3%
眼间距
IOS 2.2—2.5
2.4
10.7% 2.3—2.6
2.5
10.8% 胫 宽
TW 3.5—4.0
3.7
16.5% 3.5—4.5
3.9
16.9%
眼睑宽
UEW 1.3—1.6
1.5
6.7% 1.5—1.8
1.6
6.9% 跗足长
TFL 15.8—17.0
16.4
73.2% 15.5—18.2
17.0
73.6%
眼 径
ED 2.1—2.3
2.2
10.0% 2.1—2.4
2.3
10.0% 足 长
FL 10.5—11.5
11.0
49.1% 10.5—12.2
11.4
49.4%
第二性征:雄蛙咽喉部色深;具单咽下外声囊;有雄性线。
卵:卵群粘连成单层小片,略呈圆形,直径60—79mm,漂浮于水面。卵粒直径0.8—1.0mm,动物极黑褐色,植物极乳白色;卵外胶膜2层。
蝌蚪:体形较小,第28—30期的蝌蚪全长平均18.4mm,头体长约7.0mm,尾长为头体长的162.9%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292。头及背部平扁,体后部略高。生活时头、体背面草绿色或灰绿色,散有深色小斑点;尾肌及尾鳍宽阔部位色浅,也散有深色小斑点,尤以尾肌上、下缘及尾鳍边缘斑点较为密集;尾末端无色;体侧及腹面透明。一个后肢长2.0mm(第30期)的蝌蚪,全长18.4mm,头体长7.2mm,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6倍;尾肌弱,尾末梢突然变窄,形成尾丝。早期蝌蚪无外鼻孔;眼在头部两极侧;出水孔位于肛前方腹中线上,为宽而薄的肤褶所覆盖;肛孔开口于下尾鳍基部中央。口位于吻之前上方,无唇齿、角质颌和乳突;上唇平直,下唇为马蹄形。1个前肢刚伸出的变态期(第42期)蝌蚪,全长23.5mm,头体长9mm尾长14.5mm,外鼻孔明显。1个刚完成变态者(第46期)体长9.5mm,背面斑纹清晰,已具成体主要特征。
蝌蚪口咽腔顶部结构(图516: d):无鼻前嵴、中嵴和侧嵴;无鼻前乳突,鼻前场有小乳突1枚;鼻后突大,1对,伸向前方;内鼻孔外侧有短小乳突1对;口腔顶场两侧无乳突;场内有疱粒30多枚,场后端有大的三角形乳突2枚;后侧嵴长,疱粒排列稀疏,无顶侧乳突;腺体带分成4个部分;背腭帆光滑,连续。
表292 饰纹姬蛙蝌蚪10个量度(福建福州)
Table 292 Measurements of ten tadpoles of Microhyla ornate (Duméril et Bibron)
(Fuzhou, Fujian)
单位:mm
头体长
SVL 6.8—7.3
7.0 吻 长
SL 2.4—2.7
2.5
35.7% 尾 高
TaH 3.5—4.0
3.8
54.3%
体 高
BH 3.9—4.3
4.1
58.6% 口 宽
MW 1.6—2.0
1.8
25.7% 尾肌宽
TMD 1.6—2.0
1.8
25.7%
体 宽
BW 4.4—4.8
4.6
65.7% 尾 长
TaL 11.0—12.1
11.4
162.9% 后肢长HLL 0.9—2.0
发育时期
(Gosner,1960) 第28—30期
蝌蚪口咽腔底部结构(图516: e):无舌前乳突,无口腔底场嵴;舌原基呈长卵圆形,有许多细小疣粒,其上无乳突;口腔底场内光滑,场后中部喉门前有锥形乳突1枚,喉门两侧至口腔囊内侧有3—5枚短乳突,且交错排列成弧形;口腔囊长卵圆形,长远大于宽,斜置,其前缘有锥形乳突1枚,囊前有疱粒2—3枚,后缘有小乳突3枚;腹腭帆边缘呈曲线形,其中部隔以气管而不连续,无骨针支持,每侧有缘突3—4枚;鳃篮长卵圆形,长远大于宽,每侧篮内有3个鳃室,中室长为舌原基至腹腭帆后缘长的1.4倍。
成体:体形小,雄蛙体长22mm,雌蛙体长23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291。头小、体宽,头部长、宽几乎相等;吻端尖圆,突出于下唇,吻棱不显;鼻孔近吻端,鼻间距小于眼间距而大于上眼睑之宽;鼓膜不显;无犁骨齿;舌长椭圆形,后端无缺刻。
前肢细弱,前臂及手长小于体长之半;指长顺序3、4、2、1,第一指短小;指末端圆,无吸盘也无纵沟;关节下瘤明显;内掌突较外掌突大。后肢较粗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部或肩前方,左、右跟部重叠;胫长小于体长之半,足比胫略长;趾端与指端同,第五趾短于第三趾;趾间具蹼迹,蹠部外侧有肤棱;关节下瘤明显,内蹠突大于外蹠突。
皮肤粗糙。背部有许多小疣,有的个体背中线上之小疣排列成行;由眼后至胯部常有一斜行大长疣;枕部常有一横肤沟,并在两侧延伸至肩部;肛周围小圆疣较多。腹面皮肤光滑。
生活时背部粉灰或灰棕色,上面有两个前后相连续的深棕色“∧”形斑:第一个“∧”形斑的前端起自两眼间,其后方斜达胯部;第二个“∧”形斑较小,其前端与第一个“∧”形斑的分叉处相连接(或从背中线上开始),其后方斜达后肢基部;沿体侧至胯部有一条边缘齐整的宽黑斜纹;在体侧黑斜纹与第一个“∧”形斑之间,有几条与之略相平行的、或隐或显的、或粗或细的浅棕色线纹;四肢背面有粗细不等的横纹,股前方有一黑纵纹;肛周有“ ”形黑斑;有些个体具一条细的浅色背中线;颞部肤沟色浅。腹面白色;雌蛙咽喉部密布深灰色小点,雄蛙咽喉部深黑色。液浸标本背面深色斑清晰。
表291 饰纹姬蛙成体量度(福建福州)
Table 291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Microhyla ornate (Dum6ril et Bibron) (Fuzhou, Fujian)
单位:mm
项目 10♂♂ 10♀♀ 项目 10♂♂ 10♀♀
体 长
SVL 21.0—24.5
22.4 22.0—24.0
23.1 前臂及
手 长
LAHL 7.5—9.0
8.3
37.1% 8.0—9.2
8.8
38.1%
头 长
HL 6.0—7.5
6.6
29.0% 6.2—7.0
6.6
28.6% 前臂宽
LAD 1.4—2.0
1.6
7.1% 1.5—1.7
1.6
6.9%
头 宽
HW 6.2—7.0
6.7
29.9% 6.5—7.0
6.7
29.0% 手 长
HAL 5.0—5.5
5.3
23.7% 5.2—5.8
5.5
23.9%
吻 长
SL 2.4—3.0
2.6
12.5% 2.7—3.0
2.9
12.6% 后肢长
HLL 32.0—37.0
33.8
150.9% 32.0—37.5
34.9
152.0%
鼻间距
INS 1.8—2.0
1.9
8.5% 1.8—2.2
2.0
8.7% 胫 长
TL 9.5—11.0
10.1
45.1% 10.0—11.0
10.7
46.3%
眼间距
IOS 2.2—2.5
2.4
10.7% 2.3—2.6
2.5
10.8% 胫 宽
TW 3.5—4.0
3.7
16.5% 3.5—4.5
3.9
16.9%
眼睑宽
UEW 1.3—1.6
1.5
6.7% 1.5—1.8
1.6
6.9% 跗足长
TFL 15.8—17.0
16.4
73.2% 15.5—18.2
17.0
73.6%
眼 径
ED 2.1—2.3
2.2
10.0% 2.1—2.4
2.3
10.0% 足 长
FL 10.5—11.5
11.0
49.1% 10.5—12.2
11.4
49.4%
第二性征:雄蛙咽喉部色深;具单咽下外声囊;有雄性线。
卵:卵群粘连成单层小片,略呈圆形,直径60—79mm,漂浮于水面。卵粒直径0.8—1.0mm,动物极黑褐色,植物极乳白色;卵外胶膜2层。
蝌蚪:体形较小,第28—30期的蝌蚪全长平均18.4mm,头体长约7.0mm,尾长为头体长的162.9%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292。头及背部平扁,体后部略高。生活时头、体背面草绿色或灰绿色,散有深色小斑点;尾肌及尾鳍宽阔部位色浅,也散有深色小斑点,尤以尾肌上、下缘及尾鳍边缘斑点较为密集;尾末端无色;体侧及腹面透明。一个后肢长2.0mm(第30期)的蝌蚪,全长18.4mm,头体长7.2mm,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6倍;尾肌弱,尾末梢突然变窄,形成尾丝。早期蝌蚪无外鼻孔;眼在头部两极侧;出水孔位于肛前方腹中线上,为宽而薄的肤褶所覆盖;肛孔开口于下尾鳍基部中央。口位于吻之前上方,无唇齿、角质颌和乳突;上唇平直,下唇为马蹄形。1个前肢刚伸出的变态期(第42期)蝌蚪,全长23.5mm,头体长9mm尾长14.5mm,外鼻孔明显。1个刚完成变态者(第46期)体长9.5mm,背面斑纹清晰,已具成体主要特征。
蝌蚪口咽腔顶部结构(图516: d):无鼻前嵴、中嵴和侧嵴;无鼻前乳突,鼻前场有小乳突1枚;鼻后突大,1对,伸向前方;内鼻孔外侧有短小乳突1对;口腔顶场两侧无乳突;场内有疱粒30多枚,场后端有大的三角形乳突2枚;后侧嵴长,疱粒排列稀疏,无顶侧乳突;腺体带分成4个部分;背腭帆光滑,连续。
表292 饰纹姬蛙蝌蚪10个量度(福建福州)
Table 292 Measurements of ten tadpoles of Microhyla ornate (Duméril et Bibron)
(Fuzhou, Fujian)
单位:mm
头体长
SVL 6.8—7.3
7.0 吻 长
SL 2.4—2.7
2.5
35.7% 尾 高
TaH 3.5—4.0
3.8
54.3%
体 高
BH 3.9—4.3
4.1
58.6% 口 宽
MW 1.6—2.0
1.8
25.7% 尾肌宽
TMD 1.6—2.0
1.8
25.7%
体 宽
BW 4.4—4.8
4.6
65.7% 尾 长
TaL 11.0—12.1
11.4
162.9% 后肢长HLL 0.9—2.0
发育时期
(Gosner,1960) 第28—30期
蝌蚪口咽腔底部结构(图516: e):无舌前乳突,无口腔底场嵴;舌原基呈长卵圆形,有许多细小疣粒,其上无乳突;口腔底场内光滑,场后中部喉门前有锥形乳突1枚,喉门两侧至口腔囊内侧有3—5枚短乳突,且交错排列成弧形;口腔囊长卵圆形,长远大于宽,斜置,其前缘有锥形乳突1枚,囊前有疱粒2—3枚,后缘有小乳突3枚;腹腭帆边缘呈曲线形,其中部隔以气管而不连续,无骨针支持,每侧有缘突3—4枚;鳃篮长卵圆形,长远大于宽,每侧篮内有3个鳃室,中室长为舌原基至腹腭帆后缘长的1.4倍。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趾间具蹼迹;指、趾末端圆而无吸盘及纵沟;背部有两个前后相连续的深棕色“∧”形斑,或者在第一个“∧”形斑后面有一个“∧”形斑。
生物学
生物学资料 成蛙常栖于海拔1400m以下的平原、丘陵和山地之泥窝、土穴或草丛中。雄蛙鸣声低沉而慢,如“gā—、gā—、gā—、gā—”,与小弧斑姬蛙的鸣声相似。繁殖季节为3—8月,1978年4月18日在福建漳州采到刚完成变态者;8月19日在福建福州采到刚产出的卵。卵产于水田、静水坑、废粪池及雨后临时性水洼里。蝌蚪生活于上述产卵场所,有群集性,常浮游于水体表层。1978年4月在福建诏安县红星农场附近1个静水坑内同时采到本种与花姬蛙Microhyla pulchra、黑眶蟾蛛Bufo melanostictus、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沼水蛙Hylarana (Sylvrana) guentheri和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的蝌蚪;同年8月在福建德化戴云山980m处的一块水田里,同时采得本种与小弧斑姬蛙Microhyla heymonsi和粗皮姬蛙Microhyla butleri的蝌蚪。
该种的雌蛙一年产卵多次,即一只雌蛙一年可产卵数次,故其群体产卵期长达半年之久。1978年蔡明章曾剖检福州3只临产的雌蛙,其输卵管里分别有即将产出的卵278粒、302粒、377粒;其卵巢中都还有已具色素的小卵,其直径为0.5—0.7mm和未具色素的卵泡。由此推测,该蛙一年可能产卵2次以上。1980年5月15日夜,从福州野外捕获雌蛙3只,经人工催产后,分别产卵271粒、286粒、318粒;将已产卵的雌蛙留养在室内,至6月8日第二次产卵,它们的产卵量分别为281粒、297粒、368粒;6月23日第三次产卵,它们的产卵量分别为377粒、393粒、453粒;至7月20日,产卵量为243粒,这3只雌性中有一只第四次产卵。事实表明,上述推测是正确的。据蔡明章等(1991)报道,统计13个卵群的卵数为334—926粒,平均525粒。
该蛙个体发育迅速,在水温25—28℃条件下,受精卵在24小时左右即孵化出小蝌蚪;20—30天即完成变态。1978年8月16日曾将变态的一只小蛙养于室内,至翌年5月1日,体长22.5mm,其声囊和雄性线明显,并能高声鸣叫,表明该蛙已达性成熟。
据张继秀等(1966)在浙江对该蛙的食性分析,饰纹姬蛙主食蚁类,其有益系数为97.89%。又据宋志明等(1975)在甘肃文县对该蛙的食性分析,饰纹姬蛙主要以蚁类为食,此外也捕食金龟子、叩头虫、蜻蜓等,其有益系数为97.8%。
该种的雌蛙一年产卵多次,即一只雌蛙一年可产卵数次,故其群体产卵期长达半年之久。1978年蔡明章曾剖检福州3只临产的雌蛙,其输卵管里分别有即将产出的卵278粒、302粒、377粒;其卵巢中都还有已具色素的小卵,其直径为0.5—0.7mm和未具色素的卵泡。由此推测,该蛙一年可能产卵2次以上。1980年5月15日夜,从福州野外捕获雌蛙3只,经人工催产后,分别产卵271粒、286粒、318粒;将已产卵的雌蛙留养在室内,至6月8日第二次产卵,它们的产卵量分别为281粒、297粒、368粒;6月23日第三次产卵,它们的产卵量分别为377粒、393粒、453粒;至7月20日,产卵量为243粒,这3只雌性中有一只第四次产卵。事实表明,上述推测是正确的。据蔡明章等(1991)报道,统计13个卵群的卵数为334—926粒,平均525粒。
该蛙个体发育迅速,在水温25—28℃条件下,受精卵在24小时左右即孵化出小蝌蚪;20—30天即完成变态。1978年8月16日曾将变态的一只小蛙养于室内,至翌年5月1日,体长22.5mm,其声囊和雄性线明显,并能高声鸣叫,表明该蛙已达性成熟。
据张继秀等(1966)在浙江对该蛙的食性分析,饰纹姬蛙主食蚁类,其有益系数为97.89%。又据宋志明等(1975)在甘肃文县对该蛙的食性分析,饰纹姬蛙主要以蚁类为食,此外也捕食金龟子、叩头虫、蜻蜓等,其有益系数为97.8%。
国外分布
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马来半岛,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日本(琉球群岛)。
国内分布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最北可达山西南部。标本采于河南(信阳)、山西(运城、闻喜、永济)、陕西(洋县、城固、商南、佛坪、紫阳、平利、太白、宁强)、甘肃(文县)、四川(成都、天全、南江、万源、南充、岳池、峨眉、安县、沪县、纳溪、合江、叙永、古蔺、宜宾、兴文、筠连、屏山、南溪、长宁、高县、洪雅、石棉)、重庆市(巫山、秀山、南川、重庆)、云南(景东、河口、江城、勐腊、景洪、屏边、孟连、双柏、新平、永德、盈江、陇川、腾冲、巧家、永善)、贵州(毕节、水城、大方、金沙、赤水、务川、绥阳、桐梓、江口、松桃、印江、德江、正安、荔波、三都、榕江、兴义、罗甸、雷山、贵阳)、湖北(武汉、丹江口市、利川、咸丰、长阳、梁子湖)、安徽(宁国、休宁、黔县、宣城、黄山、金寨、岳西、宿松、淮北、固镇、九华山等全省各地)、江苏(南京、苏州、宜兴、溧阳、无锡、江都、徐州等全省各地)、浙江(杭州、德清、宁波、奉化、温岭、临海、金华、镇海、缙云、丽水、青田、江山、建德、庆元、北雁荡山、洞山列岛等全省各地)、江西(铅山、九江、樟树、萍乡、玉山、广丰及全省广布)、湖南(长沙、衡山、桑植、大庸、沅陵、城步、新宁、江永、炎陵、宜章、平江、安乡、岳阳等全省广布)、福建(厦门、永泰、武夷山、德化、福州、福清、南平、建瓯、顺昌、光泽、邵武、长汀、诏安、同安、建宁、龙岩、三明等全省广布)、台湾(全岛分布)、广东(广州、博罗、惠东、珠江口等全省分布,包括西沙等岛屿)、香港、澳门、广西[凭祥、龙州、金秀县大瑶山、南宁、都安、宜山、武宣、藤县、兴安、资源、桂林、钟山、蒙山、德
保、那坡、桂平、平南、贵港市(贵县)、田林岑王老山、上思十万大山、浦北六万大山、容县大容山等全省分布]、海南(海口、文昌、琼中五指山、陵水吊罗山、崖县、儋州、白沙、西沙群岛);
保、那坡、桂平、平南、贵港市(贵县)、田林岑王老山、上思十万大山、浦北六万大山、容县大容山等全省分布]、海南(海口、文昌、琼中五指山、陵水吊罗山、崖县、儋州、白沙、西沙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