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麻雀

Passer montanus   Linnaeus
   

  2204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据普通亚种)
成鸟:从额至后颈纯肝褐色;上体砂褐色,背部具黑色纵纹,并缀以棕褐色;尾暗褐色,羽缘较浅淡;翅小覆羽栗色,中覆羽的基部呈灰黑色,具白色沾黄的羽端,大覆羽大都黑褐色,外翈具棕褐色边缘,羽端转为近白;小翼羽、初级覆羽以及全部飞羽均黑褐色,各羽具狭细的淡棕褐色边缘,外侧初级飞羽的缘纹,除第一枚外,在羽基和近端处形稍扩大,互相骈缀,略成两道横斑状,这是该属(Passer)鸟的一个共同特征。内侧次级飞羽的羽缘较阔,棕色亦较浓着;眼的下缘、眼先、颏和喉的中部均黑色;颊、耳羽和颈侧概白,耳羽后各具一黑色块斑;胸和腹淡灰近白,沾有褐色,两胁转为淡黄褐色,尾下覆羽与之相同,但色更淡,各羽具宽的较深色的轴纹,腋羽色同胁部。
幼鸟(7—10月间):羽色较成鸟苍淡。头顶中部砂褐,两侧和颈肝褐色较浓;背部黑纹比成鸟少;翅上的横斑不显;眼先、颏和喉暗灰或灰黑;颊与喉侧均灰白,耳羽后部的黑斑比成鸟浅淡;胸灰沾棕;腹污白;两胁和尾下覆羽渲染灰棕色。
虹膜暗红褐色;嘴一般为黑色,但冬季有的呈角褐,下嘴呈黄色,特别是基部;脚和趾等均污黄褐色。
我们在全国检视[树]麻雀标本过程中,发现采集的白化型标本4号,它们除体羽为白色外,嘴、脚的颜色也与正常的标本不同,而为黄白色。同时这4只标本的体羽也不尽相同,如北京8月所采的一只标本,后头羽毛沾浅栗色,西昌8月采的全身渲染土红色。
量衡度:(注:见图1)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雄鸟从额至后颈纯肝褐色;上体砂棕褐色,具黑色条纹;翅上有两道显著的近白色横斑纹;颏和喉黑;雌鸟似雄体,但色彩较淡或暗,额和颊羽具暗色先端,嘴基带黄色。

大小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 23 138 10.5 72 59 18
(20—26) (124—146) (9—11) (65—76) (46—70)(17--19.5)
♀♀(10) 23.6 138.7 10.6 69.6 60 17.8
(22--26.5) (130—145) (8—12) (61—73) (52—66) (16—17)

生物学

生态 麻雀由于和人类关系甚为密切,因此也较多见,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种鸟,所以对它的观察和研究也比较多。
麻雀栖息环境很广,但一般总是多栖息在居民点或其附近的田野。大多在固定的地方觅食和在固定的地方休息;白天活动的范围大都在2—3km之内,晚上匿藏于屋檐洞穴中或附近的土洞、岩穴内以及村旁的树林中。鸣声极噪杂,略似“zek—zek—chi,chi,zek,zek”,平时总是三五只或更多的群集,叽叽喳喳叫得不休,特别是集大群时,百米以内均可听到。
麻雀的两翅与其身体相比较,相当短小,故不能远飞,往往仅在短距离间活动。飞行时速度每秒钟不超过8—10m,高度一般在10一20m,而且飞行不能持续到4分钟(郑作新等,1966)。
麻雀找食时很机警,如地上撒有粮食,它总是先向四周巡视后,觉得安全,或见有几只在啄食时,更多的鸟才敢飞去,而任何一个突然的声响,都会毫不例外地全被惊飞。虽一年四季均为集群活动,但显有不同,春季繁殖期间,雌雄主要成对活动,共同营巢、孵卵、喂养幼鸟,幼鸟长大习飞离巢,先随老鸟一起活动,而后老鸟进行第二次繁殖,幼鸟才自相结群活动。秋后,所有成鸟与当年的幼鸟合群,其数量可达数百以至上千只在田野或仓库等地探食谷物。冬季,仍结群觅食,不过群集变小,活动范围也由散布在田野的情况,渐缩到房院周围,至春初渐分散为更小的群,并开始自相配对。在西北地区,由于季节气候变化剧烈,秋末冬初尚可见到垂直迁移现象。像青海湟水河谷的树麻雀,寒冬到来时,逐渐从海拔较高的上游地区迁移到较暖的下游地区去过冬。
在吉林,也发现严冬时,高山区的麻雀迁至平原或山麓地方。
由于亚种不同,它们分布的高度是不一样的,如新疆亚种从海拔130m至1500m间都有分布,并见于2500m的小尤尔都司草原,在广阔的草原上并非到外可见,这是新疆地方的最高分布(钱燕文等,1965)。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分布高度为2800m以下地区,它们多生活在农作区附近,很少在远离这种环境的荒漠、半荒漠地区见到。分布最高的是西藏亚种,可达4500m左右。
关于麻雀的食性,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广大鸟类学工作者配合全国范围内的除“四害”爱国卫生运动,曾对麻雀的食性作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经在河北省农区一带在全年各月间所采800余只(郑作新等,1957)、南京近郊400余只(周世锷等,1960)、长沙近郊134只(梁启(焱木)1958)(缺8月份材料),以及在上海、兰州、雅安等地对麻雀胃容物分析结果,得知在全年生活过程中,主要以各种农作物为食,占全年食量的52.22%(河北),南京为60.50%,尤其在9月份,竟高达83.34%,其余为杂草种子,占25.90%,无益害关系的野生植物10.87%,昆虫占9.64%及其他杂屑等;西安近郊的剖检材料是农作物占总食量的76.7%。
对南疆的42个鸟胃分析,发现食昆虫的有4个,只食玉米、小麦的有9个,纯是杂草子、苜蓿叶、野果等植物质的有20个,含甲虫、同翅目昆虫及其他昆虫并兼食草子的有6个,小麦兼草子的有3个;6月采自若羌的标本,胃内分析纯为杂草子的2个,另2个分别为纯小麦食物和甲虫、杂草子。在兰州市所得到的食性资料与其他地方也大同小异,不同的是麻雀啄食草子的高峰持续时间较长,啄食昆虫时间较短,仅在5—7月间,而且食量小,频次也较低,显然这是由于当地气候条件变化,相应出现的食物条件不同的结果。
由此看出,麻雀的食性、所食种类、各月食物成分的比例,各地区虽大体相同,但也稍有差异。
雏鸟的食物主要是昆虫,占总食量的91.43%,其中害虫占56.18%,益虫占33.14%。
就麻雀的食性资料分析看来,主要吃植物性食物(雏鸟除外),占总食量的89.49%,占取食频次的92.20%,在取食植物性食物中也有一些杂草种子。
麻雀一般均为地方性留鸟,在当地繁殖。繁殖期依各地方的自然条件的差异而有不同。据在河北的观察,麻雀在4月份开始配对。配对时有“婚戏”行为,这时雄鸟显得特别活跃,并常用低而柔弱的叫声,同时抬头举尾,东张西望,站立不安,还引起群内其他雄鸟参加,这时雀声特别嘈杂;有时叫声正在激发时,常突然安静下来,飞走几只,或全部飞去;分散各方。这样便完成配对过程。据北京检视雄鸟生殖腺,发现2月下旬睾丸开始发育,4月上旬有的个体睾丸内已有成熟的精子,此时睾丸直径一般大于5.5mm。雌鸟性成熟约晚1月左右。
麻雀营巢地点大都在人为景观环境,如村庄的房舍、庙宇、城市建筑物,也有的在土墙洞穴,除此之外也有的营巢在树洞中,亦见利用废弃的喜鹊巢,松柏树的枝桠间,废弃的烟筒内等等。巢距地高和巢间距随筑巢环境而定。
麻雀在北方每年从3—4月起开始繁殖。4月30日在若羌采到产卵后卵巢已萎缩的雌鸟,5月在吐鲁番采到睾丸膨大的雄鸟,6月采于若羌的雄鸟2只睾丸分别为5mm×4mm和7mm×6mm,但2只雌鸟的巢中的卵泡们很小,在lmm以下。6月29日在叶城采到离巢不久的幼鸟。作巢所选用的材料较杂,有干的草叶、细茎、根须和鸟羽(包括家禽羽毛)、兽毛、碎绳头、破烂废布等,还偶见有小纸片。凡是营巢在隐蔽物下面的(如洞穴等),一般为杯状或碗状;作在树枝间的都有盖,巢的大小,多依洞穴的大小而定,都是填满穴腔。
5个屋瓦下的雀巢量度平均:外径24.4(19—31)、内径8.3(8—9.5)、高7.9(6一10)、深6.5(5.5—8)cm。
巢由雌雄鸟共营,约5—6天造就,然后开始产卵,产卵均在清晨5.00一9.00之间;每天产一卵,有时也有间隔一天的。产卵期亲鸟不入巢过夜。每窝卵数一般4—6枚,少为3枚,罕见2枚(西宁),最多8枚,以5枚最为常见。卵色变化很大,有的为淡褐色,有的呈白色沾蓝,都杂以不规则的灰蓝、黄褐和紫褐色粗斑,于卵的钝端尤为浓密;卵呈椭圆形;重2.0一2.1g,卵的大小15枚平均为19.3(17.1—21.5)mm×14.2(12.9—15.1)mm。
麻雀的孵化期为10一12天,也有记载是12—14天的。雏鸟留巢期为10一15天。
孵出时间多在早晨8时左右,刚出壳的雏鸟周身光秃无羽,皮肤红带黄色,眼未睁开。这时体重仅1.4g左右,轻于卵重;4—5天开始睁眼,羽区基本形成,初级、次级飞羽、小翼羽的羽鞘生出;9.5天,体重平均达19g,为雏期中体重最高的一天,从外貌上可以辨认出是麻雀的雏了;13.5天,体重降至16.69 g,相当于6.5天时的重量,但体长则与日俱增,直至趋于稳定,此时体长已达110.13 mm,体表已发育定形,有的雏鸟开始离巢,有的相隔一天出飞,雏鸟出飞离巢后,当天晚上就不再人巢过夜(夏武平,1965)。
麻雀每年繁殖的次数,在我国南北方因气候的不同呈现差别。河北省一带记载最多繁殖3次,广州为4次,吉林记载为2次(或3次)(在5月下旬孵出第一窝,7月间又孵出第二窝)。青藏高原仅1—2次。
麻雀的种群组成及数量变动,据钱国桢(1964)在上海所做的调查,1958年冬季分析了两个市区7461只麻雀,雌雄性比平均为1:O.73(1:0.74,1:O.72),老幼雀比平均为1:3.72(1:3.94,1:3.50);1961年冬季分析了133只麻雀,其雌雄性比为1:2.19,老幼比平均为1:3。这说明1961年度繁殖力较1958年低,幼雀少些,但雌性雀与1958年相比明显减少。

生境信息

生态 麻雀由于和人类关系甚为密切,因此也较多见,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种鸟,所以对它的观察和研究也比较多。
麻雀栖息环境很广,但一般总是多栖息在居民点或其附近的田野。大多在固定的地方觅食和在固定的地方休息;白天活动的范围大都在2—3km之内,晚上匿藏于屋檐洞穴中或附近的土洞、岩穴内以及村旁的树林中。鸣声极噪杂,略似“zek—zek—chi,chi,zek,zek”,平时总是三五只或更多的群集,叽叽喳喳叫得不休,特别是集大群时,百米以内均可听到。
麻雀的两翅与其身体相比较,相当短小,故不能远飞,往往仅在短距离间活动。飞行时速度每秒钟不超过8—10m,高度一般在10一20m,而且飞行不能持续到4分钟(郑作新等,1966)。
麻雀找食时很机警,如地上撒有粮食,它总是先向四周巡视后,觉得安全,或见有几只在啄食时,更多的鸟才敢飞去,而任何一个突然的声响,都会毫不例外地全被惊飞。虽一年四季均为集群活动,但显有不同,春季繁殖期间,雌雄主要成对活动,共同营巢、孵卵、喂养幼鸟,幼鸟长大习飞离巢,先随老鸟一起活动,而后老鸟进行第二次繁殖,幼鸟才自相结群活动。秋后,所有成鸟与当年的幼鸟合群,其数量可达数百以至上千只在田野或仓库等地探食谷物。冬季,仍结群觅食,不过群集变小,活动范围也由散布在田野的情况,渐缩到房院周围,至春初渐分散为更小的群,并开始自相配对。在西北地区,由于季节气候变化剧烈,秋末冬初尚可见到垂直迁移现象。像青海湟水河谷的树麻雀,寒冬到来时,逐渐从海拔较高的上游地区迁移到较暖的下游地区去过冬。
在吉林,也发现严冬时,高山区的麻雀迁至平原或山麓地方。
由于亚种不同,它们分布的高度是不一样的,如新疆亚种从海拔130m至1500m间都有分布,并见于2500m的小尤尔都司草原,在广阔的草原上并非到外可见,这是新疆地方的最高分布(钱燕文等,1965)。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分布高度为2800m以下地区,它们多生活在农作区附近,很少在远离这种环境的荒漠、半荒漠地区见到。分布最高的是西藏亚种,可达4500m左右。
关于麻雀的食性,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广大鸟类学工作者配合全国范围内的除“四害”爱国卫生运动,曾对麻雀的食性作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经在河北省农区一带在全年各月间所采800余只(郑作新等,1957)、南京近郊400余只(周世锷等,1960)、长沙近郊134只(梁启(焱木)1958)(缺8月份材料),以及在上海、兰州、雅安等地对麻雀胃容物分析结果,得知在全年生活过程中,主要以各种农作物为食,占全年食量的52.22%(河北),南京为60.50%,尤其在9月份,竟高达83.34%,其余为杂草种子,占25.90%,无益害关系的野生植物10.87%,昆虫占9.64%及其他杂屑等;西安近郊的剖检材料是农作物占总食量的76.7%。
对南疆的42个鸟胃分析,发现食昆虫的有4个,只食玉米、小麦的有9个,纯是杂草子、苜蓿叶、野果等植物质的有20个,含甲虫、同翅目昆虫及其他昆虫并兼食草子的有6个,小麦兼草子的有3个;6月采自若羌的标本,胃内分析纯为杂草子的2个,另2个分别为纯小麦食物和甲虫、杂草子。在兰州市所得到的食性资料与其他地方也大同小异,不同的是麻雀啄食草子的高峰持续时间较长,啄食昆虫时间较短,仅在5—7月间,而且食量小,频次也较低,显然这是由于当地气候条件变化,相应出现的食物条件不同的结果。
由此看出,麻雀的食性、所食种类、各月食物成分的比例,各地区虽大体相同,但也稍有差异。
雏鸟的食物主要是昆虫,占总食量的91.43%,其中害虫占56.18%,益虫占33.14%。
就麻雀的食性资料分析看来,主要吃植物性食物(雏鸟除外),占总食量的89.49%,占取食频次的92.20%,在取食植物性食物中也有一些杂草种子。
麻雀一般均为地方性留鸟,在当地繁殖。繁殖期依各地方的自然条件的差异而有不同。据在河北的观察,麻雀在4月份开始配对。配对时有“婚戏”行为,这时雄鸟显得特别活跃,并常用低而柔弱的叫声,同时抬头举尾,东张西望,站立不安,还引起群内其他雄鸟参加,这时雀声特别嘈杂;有时叫声正在激发时,常突然安静下来,飞走几只,或全部飞去;分散各方。这样便完成配对过程。据北京检视雄鸟生殖腺,发现2月下旬睾丸开始发育,4月上旬有的个体睾丸内已有成熟的精子,此时睾丸直径一般大于5.5mm。雌鸟性成熟约晚1月左右。
麻雀营巢地点大都在人为景观环境,如村庄的房舍、庙宇、城市建筑物,也有的在土墙洞穴,除此之外也有的营巢在树洞中,亦见利用废弃的喜鹊巢,松柏树的枝桠间,废弃的烟筒内等等。巢距地高和巢间距随筑巢环境而定。

繁殖特征

麻雀在北方每年从3—4月起开始繁殖。4月30日在若羌采到产卵后卵巢已萎缩的雌鸟,5月在吐鲁番采到睾丸膨大的雄鸟,6月采于若羌的雄鸟2只睾丸分别为5mm×4mm和7mm×6mm,但2只雌鸟的巢中的卵泡们很小,在lmm以下。6月29日在叶城采到离巢不久的幼鸟。作巢所选用的材料较杂,有干的草叶、细茎、根须和鸟羽(包括家禽羽毛)、兽毛、碎绳头、破烂废布等,还偶见有小纸片。凡是营巢在隐蔽物下面的(如洞穴等),一般为杯状或碗状;作在树枝间的都有盖,巢的大小,多依洞穴的大小而定,都是填满穴腔。
5个屋瓦下的雀巢量度平均:外径24.4(19—31)、内径8.3(8—9.5)、高7.9(6一10)、深6.5(5.5—8)cm。
巢由雌雄鸟共营,约5—6天造就,然后开始产卵,产卵均在清晨5.00一9.00之间;每天产一卵,有时也有间隔一天的。产卵期亲鸟不入巢过夜。每窝卵数一般4—6枚,少为3枚,罕见2枚(西宁),最多8枚,以5枚最为常见。卵色变化很大,有的为淡褐色,有的呈白色沾蓝,都杂以不规则的灰蓝、黄褐和紫褐色粗斑,于卵的钝端尤为浓密;卵呈椭圆形;重2.0一2.1g,卵的大小15枚平均为19.3(17.1—21.5)mm×14.2(12.9—15.1)mm。
麻雀的孵化期为10一12天,也有记载是12—14天的。雏鸟留巢期为10一15天。
孵出时间多在早晨8时左右,刚出壳的雏鸟周身光秃无羽,皮肤红带黄色,眼未睁开。这时体重仅1.4g左右,轻于卵重;4—5天开始睁眼,羽区基本形成,初级、次级飞羽、小翼羽的羽鞘生出;9.5天,体重平均达19g,为雏期中体重最高的一天,从外貌上可以辨认出是麻雀的雏了;13.5天,体重降至16.69 g,相当于6.5天时的重量,但体长则与日俱增,直至趋于稳定,此时体长已达110.13 mm,体表已发育定形,有的雏鸟开始离巢,有的相隔一天出飞,雏鸟出飞离巢后,当天晚上就不再人巢过夜(夏武平,1965)。
麻雀每年繁殖的次数,在我国南北方因气候的不同呈现差别。河北省一带记载最多繁殖3次,广州为4次,吉林记载为2次(或3次)(在5月下旬孵出第一窝,7月间又孵出第二窝)。青藏高原仅1—2次。
麻雀的种群组成及数量变动,据钱国桢(1964)在上海所做的调查,1958年冬季分析了两个市区7461只麻雀,雌雄性比平均为1:O.73(1:0.74,1:O.72),老幼雀比平均为1:3.72(1:3.94,1:3.50);1961年冬季分析了133只麻雀,其雌雄性比为1:2.19,老幼比平均为1:3。这说明1961年度繁殖力较1958年低,幼雀少些,但雌性雀与1958年相比明显减少。

国外分布

从澳大利亚向北沿东海至欧洲东部鄂霍次克海地区,向西遍及整个欧洲。亚洲从日本,朝鲜经我国向西,通过南亚,西南亚,一直到大西洋沿岸诸国及其附近岛屿均有分布。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麻雀繁殖力强,数量多,分布广,全年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而又多为谷物。这样在秋季谷物黄熟时期,麻雀成百上千只的群集在作物上啄食,同时由于啄、弹、跳、踏,也把一些谷粒弄落在地,因此对收成会带来很大影响,为此我们在宁夏的一些农作区,见到农民不得不用很大力气来对付它们,往往不惜重金去购买几种鹰科鸟类,来协助驱赶,同时还辅以人力,但收效不大。
在收获期后,即在越冬季节,麻雀仍然取食粮食,不过在此期间,麻雀的危害和危害程度,当视各地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如麻雀在收获后飞到田间觅食留下的谷粒,或在田埂、道旁找食抛撒的谷粒,未必都归为有害,但在晒种、打场等期间,特别像青海农村的麦类作物收获脱粒期长4—5个月,以及在家禽、家畜的饲养场和露天储粮的囤垛处所,麻雀危害的程度也不小。同时在粮食堆积处,麻雀不仅拣食谷粒,而且在粮堆上遗撒粪便,传播粮储害虫,致使粮食霉变、生虫,损失也会很大。据文献记载,麻雀在林区,对幼树和幼苗也有相当的害处。在果区还危害果实(如葡萄、梨、桃等)和栽培植物的嫩叶,尤其是莴苣、豆类等。除此,它们还由于利用建筑物的屋檐、隙洞处筑巢,所以对旧式建筑物的影响,也是人所共知的。
以上是麻雀有害的一面;另一面在其植物性食物中还有一定比例的杂草种子,这对消灭田间杂草有一定作用;繁殖期主要以昆虫及其幼虫育雏,其中大部分是农林害虫,这对保护农、林业也有一定意义。再有,生活在城市、公园、林区及草原的麻雀的危害并不明显。因此,关于麻雀的益害问题,应依地区和季节的不同而辨证地来看,对其危害的防除也要因地制宜。从生态平衡角度来考虑,对麻雀的数量应适当地加以控制。对于城市人造景观中的麻雀评价和对策,同样应根据其数量和具体情况而定,一律认为城市及公园环境中的麻雀就完全无害,应加以保护是不全面的,它们对古建筑物的影响,以及大量城市中的麻雀有时也会游荡到郊区去危害那里的农作物或经济作物的现象也不能忽视;另外它们还是传染病的带菌者。
总之,麻雀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人称之为“伴人动物”。

经济用途

经济意义 麻雀繁殖力强,数量多,分布广,全年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而又多为谷物。这样在秋季谷物黄熟时期,麻雀成百上千只的群集在作物上啄食,同时由于啄、弹、跳、踏,也把一些谷粒弄落在地,因此对收成会带来很大影响,为此我们在宁夏的一些农作区,见到农民不得不用很大力气来对付它们,往往不惜重金去购买几种鹰科鸟类,来协助驱赶,同时还辅以人力,但收效不大。
在收获期后,即在越冬季节,麻雀仍然取食粮食,不过在此期间,麻雀的危害和危害程度,当视各地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如麻雀在收获后飞到田间觅食留下的谷粒,或在田埂、道旁找食抛撒的谷粒,未必都归为有害,但在晒种、打场等期间,特别像青海农村的麦类作物收获脱粒期长4—5个月,以及在家禽、家畜的饲养场和露天储粮的囤垛处所,麻雀危害的程度也不小。同时在粮食堆积处,麻雀不仅拣食谷粒,而且在粮堆上遗撒粪便,传播粮储害虫,致使粮食霉变、生虫,损失也会很大。据文献记载,麻雀在林区,对幼树和幼苗也有相当的害处。在果区还危害果实(如葡萄、梨、桃等)和栽培植物的嫩叶,尤其是莴苣、豆类等。除此,它们还由于利用建筑物的屋檐、隙洞处筑巢,所以对旧式建筑物的影响,也是人所共知的。
以上是麻雀有害的一面;另一面在其植物性食物中还有一定比例的杂草种子,这对消灭田间杂草有一定作用;繁殖期主要以昆虫及其幼虫育雏,其中大部分是农林害虫,这对保护农、林业也有一定意义。再有,生活在城市、公园、林区及草原的麻雀的危害并不明显。因此,关于麻雀的益害问题,应依地区和季节的不同而辨证地来看,对其危害的防除也要因地制宜。从生态平衡角度来考虑,对麻雀的数量应适当地加以控制。对于城市人造景观中的麻雀评价和对策,同样应根据其数量和具体情况而定,一律认为城市及公园环境中的麻雀就完全无害,应加以保护是不全面的,它们对古建筑物的影响,以及大量城市中的麻雀有时也会游荡到郊区去危害那里的农作物或经济作物的现象也不能忽视;另外它们还是传染病的带菌者。
总之,麻雀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人称之为“伴人动物”。

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树麻雀由于分布广,数量多,较易得到标本,所以个体变异和分布材料收集也多,鉴于过去的分类水平和其它原因,致使这个种曾经竞被分为27个亚种之多。后经 Vaurie(1956)又详细进行了研究提出:能比较信服地使人承认的只有6个亚种;另外有4个亚种的特征居间,而且其中3个区别很小。所以,麻雀的分类问题是比较复杂的。现通过对我国大量[树]麻雀的材料对比研究之后,作如下讨论。
27个亚种中,有16个是根据在中国所得标本定名的。我们对比了原记载地方所得的标本后,认为 Vaurie(1956)所提到的能比较清楚地区分的6个亚种是可接受的。这6个亚种的区别特征比较明显,它们在中国均有分布,并且可因其体色的变化规律分成三个类型组。
(1)浅色组:包括 montanus,dilutus,分布于北半球纬度较低的地区,生态环境比较干躁、冬季寒冷为其特点,体色很淡,呈浅的沙褐色。
(2)深色组:包括 malaccensis,hepaticus,分布在纬度低、气候暖和、炎热潮湿的地区,属于东洋界的种类,色彩深浓,上体富于红褐色。
(3)居间组:包括tibetanus saturatus等分布区介于上两组之间,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体色亦介于上述两组之间。前者主要栖息于青藏高原,并以体形最大而显著区别于其他亚种。saturatus分布从青海东部农业区,经甘肃东南部、陕西以至我国东部沿海各省。它的模式产地为琉球群岛,属于这个亚种的海岛类型,它的特征是嘴稍长(Hartert,1904),但分布在大陆的各亚种之间,这一特点并不明显。
Vaurie(1956)就麻雀的地理变异提出,它们遵循这样一个简单规律,即由南向北,由西向东,从低海拔到高海拔,鸟体则由小变大;生活在干燥或比较干燥地方的亚种颜色浅淡,生活在降雨比较多、气候较热地区的颜色比较浓著。我们上述的分组,再结合审视这些亚种的分布区,与这一规律是吻合的。
我国麻雀的分类和分布问题,过去一直认为云南亚种 malaccensis 分布只限于云南南部,把云南中部和以北地区、四川中部、贵州、广东、广西等地都认为是saturatus的分布区。四川中部原订为P.m.obscuratus亚种,后被合并人saturatus亚种。经我们重新审视从云南中部和以北的昆明、巧家、镇雄、永善、片马,贵州贵阳、兴义、威宁、赤水,广东连县、紫金、阳山、陆丰、潮安、英德,广西柳州、那坡以及四川成都、乐山、秀山、峨眉山、雅安等地数百号标本,与采自云南南部勐仑、橄榄坝、井伞、勐海、双江、澜沧、临江、泸水、景东、大勐龙等地的标本进行对比,发现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均富于红褐色色彩,特别是尾下覆羽棕色浓著,而不像saturatus尾下覆羽近白。所以,四川,贵州,广西,广东都广泛地为malaccensis亚种。
但是,采自四川西北若尔盖县、色达县的标本,体形显著较大,8♂♂73.7(71—79)mm,体色也比四川中部的标本浅淡,所以应属tibetanus亚种。
其次,甘肃亚种kansuensis是不能成立的。我们将采自西宁、兰州和本亚种的模式产地——西宁附近14km的黑嘴子(通海)的近百号标本,与青海广大的东部农业区各县的标本进行了对比,又查看了甘肃东南部、陕西、河北的标本,认为它们的羽色与saturatus亚种并无显著区别。关于这点,过去有些学者(郑作新1976,Vaurie,1959)把甘肃武威,青海东部(包括兰州)、青海湖、青海东北部祁连,内蒙古中部乌拉特旗、呼和浩特等地的麻雀都认为是kansuensis,但他们也曾指出这个亚种能否成立尚属疑问,可能系dilutus与iubilaeus(=saturatus)的杂交种群。经我们研究,青海湖、海南州阿卡、祁连、门源西北部,内蒙古乌梁素海,宁夏北部、中部的标本体色介于dilutus和saturatus之间,可能是这两亚种的杂交类群。
还有一点值得提出,即[树]麻雀各亚种的翅长个别标本是有变化的,如tibetanus体形较大,翅长一般均为72mm以上。但我们也曾发现这个亚种有个别标本的翅亦比较短,如青海曲麻莱,四川若尔盖的翅都有72mm以下的。相反新疆亚种却有翅长达75mm以上的。因此,伊万诺夫(1961)将云南中部双柏2000m以上的[树]麻雀标本,由于体形较大(翅长3♂♂71、74、75)和羽色亦较浅白而定为“satratus”是否正确,尚值得研究,很可能也是个体变异。
亚种分化 迄今所知麻雀在我国有6个亚种。

检索表文本

现检索如下:
1.体色最淡,背砂褐;下体白………………………………………………… 新疆亚种 P.m.dilutus
体色较淡,背黄褐色;下体灰白…………………………………………指名亚种 P.m.montanus
体色较暗…………………………………………………………………………………………………2
2.体形大,翅长37♂♂76.5(72.5—81)mm………………………青藏亚种 P.m.tibetanus(18)
体形较小,翅长一般小于72mm………………………………………………………………………3
3.上体羽棕褐色;尾下覆羽近白………………………………………普通亚种 P.m.saturatus(18)
上体羽红褐色;尾下覆羽棕色…………………………………………………………………………4
4.羽色鲜亮;体形较大,翅长10♂♂69(67—70.5)mm………云南亚种 P.m.malaccensis(18)
羽色较暗;体形较小,翅长10♂♂62.5(57—68)mm…………藏南亚种 P.m.hepatieus(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