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头蛇

Pareas chinensis   Barbour
   

  217  浏览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有眶前鳞,颊鳞不入眶或仅尖端入眶;前额鳞入眶,背鳞平滑或仅中央
几行微棱。背面黄褐色,有细黑点缀连成的横纹或网纹。每侧上颔齿4-6枚。雄蛇半阴
茎收缩态达第12-13尾下鳞。
描述依据标本 四川汶川2雄8雌、洪雅2雄1雌、峨眉6雄27雌、宝兴2雄1雌、
荣经1雄3雌、石棉1雌,安徽黄山1雄、潜山1雌,江西上犹1雌,福建崇安、德化
1雄5雌,广东广州1雌,贵州安龙1雌、兴义3雌,云南昆明花红洞3雄2雌、景东1
雄。共19雄55雌。
形态描述 头较大,吻端钝,头颈区分明显,躯干略侧扁。全长雄蛇(413+134) mm,
雌蛇(525+157) mm。背面浅黄棕色或棕褐色,其上散以细黑点,彼此缀连成横纹或网纹,头侧有一黑色细线纹由眼伸至颈背,与另一侧之黑色细线纹彼此不相连,而向前至顶鳞;另一黑色细线纹由眼至口角;腹面浅黄色,散以黑褐色点斑。吻鳞宽略大于高,从背面能见到它的上缘;鼻间鳞长宽略相等,短于前额鳞;前额鳞宽度超过长度,外侧与颊鳞相切,向后入眶;额鳞长大于宽,长于从吻端到它的距离,短于顶鳞。鼻孔位于前后鼻鳞之间。颊鳞1枚,偶有一侧为2枚者,不入眶或仅尖端入眶;眶前后鳞各1,眶下鳞1,有时眶后鳞与眶下鳞愈合呈新月形。眼较大,瞳孔直立椭圆形,眼径大于从它到口缘的距离。前颞鳞2,偶为1或3,后颞鳞3,亦有2或4枚者。上唇鳞7-9枚,不入眶,由前向后依次增大,最后一枚最长;下唇鳞7-9枚,前4 (5, 3)切前颔片;颔片3对,第一对长大于宽。背鳞通身15行,平滑或中央3行起微棱,脊鳞略扩大;腹鳞雄蛇19号 169-186,平均174.2,雌蛇55号166-192,平均178.1;肛鳞完整,尾下鳞双行,雄
蛇18号65-84对,平均74.9对,雌蛇51号56-82对,平均69.4对。
雄蛇半阴茎收缩态达第12-13尾下鳞,在第4-6枚尾下鳞处分叉。
上颔齿每侧4-6枚。


生物学

生活于山区林间,以蜗牛、蛞蝓为食。卵生,剖视5-7月采于四川峨眉、汶川、荣经17雌蛇,输卵管卵2-8枚。5月23日及31日所采之雌蛇分别怀卵5及4枚,前者卵径为4 mm×8mm-6mm×llmm,后者卵径为7 mm×21mm-9mm×23mm。采于7月21日2雌蛇已产卵,只见卵巢卵仅米粒大,分别为9粒、16粒。
垂直分布:313(贵州赤水)-1818 m (Pope, 1935: 371)。

生境信息

生活于山区林间,以蜗牛、蛞蝓为食。卵生,剖视5-7月采于四川峨眉、汶川、荣经17雌蛇,输卵管卵2-8枚。5月23日及31日所采之雌蛇分别怀卵5及4枚,前者卵径为4 mm×8mm-6mm×llmm,后者卵径为7 mm×21mm-9mm×23mm。采于7月21日2雌蛇已产卵,只见卵巢卵仅米粒大,分别为9粒、16粒。

海拔范围
国内分布

浙江(临安、天台、洞头、龙泉、开化、湖州)、安徽(歙县、青阳、黄山、潜山、霍山、休宁)、福建(福州、邵武、崇安、周宁、德化、南靖)、江西(九江、庐山、井冈山、上犹)、广东(广州罗浮山)、广西(金秀、龙胜)、四川(洪雅、峨眉、宜宾、万县、荣经、石棉、宝兴、汶川、峨边)、贵州(赤水、江口、清镇、兴义、安龙)、云南(昆明、大理、景东)。

分类讨论

Vogt (1922: 141)根据广东罗浮山钝头蛇标本发表新种 Amblycephalus
kuantungensis; Vogt (1922: 142)根据云南大理地区钝头蛇标本发表新种Amblycephalus
yunnanensis; Pope (1928: 4)根据云南昆明钝头蛇标本发表新种Amblycephalus niger。四川省生物研究所(1977: 54)将上述三种作为Pareas chinensi:的同物异名。饶定齐、杨大同(1992: 139)认为Pareas kuangtungensis和P. niger (Pareas yunnanensis之同物异名)上颔齿数和半阴茎长度与P. chinensi:差别很大,不可能是同种。据此恢复kuangtugensi:与yunnanensi:为有效种。本书表77所列四川各地标本(P. chinensis),云南与贵州标本(P. yunnanensis)以及广东福建与安徽标本(P. kuangtungensis)三者上 颔齿数都有重叠,半阴茎结构也无甚差别,只是半阴茎长度略有差别,可能是解剖标本
量度出现的误差,何况在同种不同个体半阴茎的长度亦有差异。因此,本书仍将前三者
作为P. chinensis的同物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