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松毛虫

Dendrolimus grisea   Moore
   

  166  浏览



形态描述

体长:雄蛾32—41mm,雌蛾38—47mm;翅展:雄蛾73—89mm,雌蛾98—130mm。
雌蛾灰褐色,前翅中室末端白点不大清楚,横线亦不十分明显,亚外缘斑列最后两斑的连线约与翅顶角相交。雄蛾色泽较深,近赤褐色,横线斑纹比较明显。触角鞭节呈淡黄色,栉枝为褐色。
雄性外生殖器 大抱针圆锥形而略向上曲,末端钝;小抱针退化。抱足较宽,略呈肾形,末端高度骨化,生有数排比较粗大的钩形齿。阳茎尖刀形,略向下曲,刀刃向上,前半部密生鱼鳞状突起。
雌性外生殖器 中前阴片高度骨化,椭圆形,中央有十分明显的脊状下凹。侧前阴片呈三棱形,基部有许多刺,末端形成骨化袋。
卵 长1.7mm,卵宽1.5mm。卵深褐色,中央被一条白色带切断,两侧有明显白色环,但比思茅松毛虫要小的多,近两端处各留下一褐色斑点。在一端斑点内有一淡黄色圆点,精孔就座落在它的中央。精孔周围爪状突数目由6—9枚,平均5—7枚。内层室是由精孔向外放射出的7—8层不规则的菱形室,它们在总的排列上比思茅松毛虫要整齐,室壁显得比思茅松毛虫要薄一些。再向外就是褐色斑点部分,结构很不清楚,所以看不到中层室。由褐色斑点向外就是外层室,室壁已经消失,棱角毛有时明显,有时不明显,室中央有一大块隆起,隆起的附近还有一些颗粒状小突起。
幼虫 体长96mm左右。黑褐色,略扁,两侧毛比较长,褐色斑清楚,缺少贴体倒伏状鳞毛。头部褐黄色,额区及傍额区褐色,额区中央有长条深褐斑。中后胸节背面毒毛带明显。腹部各节前亚背毛簇中缺少窄而扁平的片状毛,只是一丛长而粗硬的刚毛。体侧纵带不清楚,只是在各节前方由纵带位置向下有两条斜斑伸向腹面。
蛹 雌蛹长51mm左右。蛹的臀棘特别长而且粗,末端由稍有卷曲到接近成圈。
观察标本 四川广元张家乡6♀♀6♂♂,1986.Ⅸ;都江堰(灌县)7♂♂,1965.Ⅸ.20—X.1;峨眉山800—1000m,1♀5♂♂,1957.Ⅸ.16—20;南充金城山1♀,1981.Ⅸ.21;丹陵1♀,1981.Ⅸ.24;金堂700m,1♀4♂♂,1981.Ⅷ.21—Ⅸ.17。贵州贵筑1♂,1955.Ⅸ.2;绥阳1♀,1980.Ⅸ。云南昆明动物园5♂♂7♀♀,1976.Ⅷ;镇源18♀♀25♂♂,1978.Ⅶ.3—5;镇源勐大4♂♂,1978.Ⅶ.3;景东10♀♀4♂♂,1957.Ⅵ;龙陵1600m,1♂,1955.V.11;墨江道关公社1340m,1♂1♂,1973.X.14;屏边大围山1500m,1956.Ⅵ.19;石屏采伐林场3♀♀10♂♂,1973.Ⅵ.4—25;永德乌木龙公社1800m,1♀,1980.Ⅵ.17;思茅口道关公社1340m,1♀1♂,1973.X.14;玉溪1♂,1975.Ⅵ.31;瑞丽190m,1♂,1981.Ⅵ.11。陕西宁强沙河1♀1♂,1986.Ⅷ;留坝庙台子1♂,1979.Ⅷ.13。浙江青田2♂♂2♀♀,1973.Ⅸ.15—27。海南尖峰岭1♀,1982.Ⅸ.24,1♂,1981.Ⅺ.4。湖北来风1♂1♀,1981.Ⅷ。广西龙胜1♂,1983.Ⅷ.7。

生物学

在云南南部地区(思茅、景东)1年发生2代,以卵和幼虫越冬。越冬幼虫于翌年5月中旬开始结茧化蛹,6月下旬出现成虫,7月中旬出现第1代幼虫,9月中旬开始结茧化蛹,10月中旬第1代成虫羽化,12月中旬出现第2代幼虫。在思茅地区越冬代的幼虫于4月下旬化蛹,5月下旬成虫羽化。第1代幼虫9月初化蛹,10月初成虫羽化产卵,部分卵当年孵化,其余则延至次年。在浙江1年发生1代,以幼龄幼虫越冬。在四川金堂以发育好的幼虫在卵壳内越冬。
成虫多于18—22时羽化。成虫羽化后白天静伏于松针丛中或树干背阴处及杂草丛中,夜问进行活动,但趋光性较弱。成虫寿命长短因世代和性别不同而异,平均约为7—9天。越冬代成虫寿命比第1代成虫寿命长;雌蛾寿命比雄蛾长。羽化当晚即行交尾产卵。每头雌蛾产卵400—600粒,平均500粒左右。少数个体在羽化后3—7日才产卵。通常腹部遗卵较少。卵绝大多数产于松针上,并以当年松针上最多;极少数产于树枝或杂草上,这种现象多出现在松针被食尽的林分中。每卵块含卵3—300粒。以在20年生以下的树木上产卵量最多,在严重受害的林区则林缘较林内产卵多。
初孵化的幼虫有群集性,并有吐丝下垂习性,其食量不大。3、4龄以后取食量剧增,通常9—11时大量取食,在中午气温较高的情况下幼虫常潜伏在松针丛基部。5、6龄以至近老熟的幼虫食量最大,上、下午均取食(下午为15—17时)。幼虫老熟后,一般即在针叶丛或树枝上结茧化蛹。在针叶被害严重的林分中,树枝上、树皮裂缝中、阔叶树或杂草灌木上均可成为其结茧场所。
天敌 有寄生幼虫和蛹的寄蝇,在自然条件下其寄生率可高达60%。其次有姬蜂、茧蜂、小蜂及卵蜂,其寄生率均在20%左右。杜鹃、乌鸦、松鼠、螳螂和肉食性螽嘶也能捕食一定数量的松毛虫。通常寄生性天敌数量是随害虫数量的增长而上升的,在云南松毛虫猖獗危害后期,总寄生率高达80%。
寄主植物 云南松 Pinus yunnanensis Franch、柳杉 Cryptomeria fortunei Hooibrenk、侧柏 Biota orientalis Endl.、油杉、思茅松等。

国内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