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猫

Felis bieti   Milne-Edwards
   

  307  浏览



形态描述

体型较家猫大,尾长,四肢略高,耳端长有一撮短毛。体背棕灰或暗沙黄色,头部灰白,鼻端周围棕红色,额部有两条暗棕色纵纹; 胸、腹及四肢内侧呈淡沙黄色, 四肢外侧各有4-5条暗棕色横纹; 尾端黑色。

生物学

其栖息生境主要有高山草甸、高山灌丛、山地针叶林缘、草原草甸、荒漠半荒漠和黄土丘陵干草原六种类型,栖居高度为2800-4100m。一般以高山灌丛带及山地阳坡以圆柏、杜鹃等为主的灌木疏林地区(植被类型为山地针叶林带)较为常见,因为此类生境中的啮齿类种类和数量都最多,可给荒漠猫提供丰富的食物。不论它们选择何种生境,在其栖息地范围内必有大量的天然崖坡与岩洞,借以隐蔽并利用石隙岩缝作巢。交配期在1-2月间,5月产仔,仔数为2-4只(李德浩等,1989)。

国外分布

国外尚记载于蒙古人民共和国。

国内分布

新疆,青海,陕西,甘肃,宁夏,四川

其它信息

种群现状 种群现状不详,种群数量尚难估计。
致危因素 迄今对其生活习性所知甚少,主要致危因素不清楚。但是50年代到1978年间经常使用化学毒物间接杀死了大量的以鼠类为主食的食肉动物是重要的因素。目前在荒漠猫的分布区仍在使用其他的化学毒药来控制鼠害(Cat Specialist Group, 1992)。
饲养情况 青海省西宁市西宁人民公园从1973-1985年间,在该省19个县(市)先后收购过活体荒漠猫34只,目前公园尚养有9只(5雄,4雌)。在饲养条件下,2年性成熟,每产2仔。
现有保护措施 荒漠猫已划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将它列入附录Ⅱ。有些已建的自然保护区,对本种的保护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保护措施建议 1、将荒漠猫升级到国家 I 级重点保护动物,禁止捕猎和贸易; 2、加强荒漠猫的种群现状的普查工作,为荒漠猫的保护提供科学资料; 3、荒漠猫与豹猫如何区别,一般尚不清楚。由于豹猫在我国可以适量猎捕,致使荒漠猫被误作豹猫而遭杀害,故有必要在各产区以图片等的形式加强宣传教育;经营土畜产品的公职人员更应率先掌握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分类知识,拒绝收购荒漠猫的毛皮产品; 5、有研究表明,在遭到家畜过牧造成环境显著恶化的地区鼠类的分布密度最高,造成的危害最大。应当考虑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过牧现象,并建立健康的食肉动物种群来控制鼠害(Cat Specialist Group, 1992)。一味地使用毒药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还严重威胁荒漠猫等食肉动物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