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稻蝗

Oxya chinensis   Thunberg
   

  503  浏览



形态描述

雄性 体型中等。体表具有细小刻点。头顶宽短,顶端宽圆,其在复眼之间的宽度略宽于其颜面隆起在触角之间的宽度。颜面隆起较宽纵沟明显,两侧缘近乎平行。复眼较大,为卵形。触角细长,其长到达或略超过前胸背板的后缘,其中段一节的长度为其宽度的1.5~2倍。前胸背板较宽平,两侧缘几乎平行,中隆线明显,线状,缺侧隆线;3条横沟均明显,后横沟位近后端,沟前区略长于沟后区。前胸腹板突锥形,顶端较尖。中胸腹板侧叶间之中隔较狭,中隔的长度明显大于其宽度。前翅较长,常到达或刚超过后足胫节的中部;后翅略短于前翅。后足胫节匀称,上隆线缺细齿;内、外下膝侧片的顶端均具有锐刺;后足胫节近端部之半的上侧内、外缘均扩大成狭片状,顶端具有外端刺和内端刺;跗节爪间的中垫较大,常超过爪长。肛上板为较宽的三角形,表面平滑,两侧中部缺突起,基部表面缺侧沟。尾须为圆锥形,较直,端部为圆形或略尖。阳具基背片桥部较狭,缺锚状突;外冠突较长,近似钩状;内冠突较小,为齿状。色带后突背观为宽圆,两侧突较小,略可见;色带瓣较宽,向后凹入较深;阳具端瓣较细长,向上弯曲。
体色:绿色或褐绿色,或背面黄褐色,侧面绿色,常有变异。头部在复眼之后、沿前胸背板侧片的上缘具有明显的褐色纵条纹。前翅绿色,或前缘绿色、后部为褐色;后翅本色。后足股节绿色,膝部之上膝侧片褐色或暗褐色。后足胫节绿色或青绿色,基部暗色。胫节刺的顶端为黑色。
雌性 体型较大于雄性。头顶宽短,其在复眼间的宽度明显宽于颜面隆起在触角间的宽度。触角略较短,常不到达前胸背板的后缘。前翅的前缘具不明显的刺。腹部第2、第3节背板侧缘的后下角缺刺,有时略隆起。产卵瓣较细长,外缘具细齿,各齿近乎等长;在下产卵瓣基部腹面的内缘各具有1个刺。下生殖板表面略隆起在近后缘之两侧缺或各具有不明显的小齿;后缘较平,中央具有1对小齿。
体长:♂15.1~33.1 mm,♀19.6~40.5 mm;前胸背板:♂3.3~6.6 mm,♀4.1~8.7 mm;前翅:♂10.4~25.5 mm,♀11.4~32.6 mm;后足股节:♂9.7~18.2 mm,♀11.7~23.0 mm。

大小

体长:♂15.1~33.1 mm,♀19.6~40.5 mm;前胸背板:♂3.3~6.6 mm,♀4.1~8.7 mm;前翅:♂10.4~25.5 mm,♀11.4~32.6 mm;后足股节:♂9.7~18.2 mm,♀11.7~23.0 mm。

生物学

每年发生一代,以卵期越冬。喜生活于低洼潮湿或近水边地带,以禾本科植物为主要食料,常常危害水稻、玉米、高梁及小麦等。卵期有黑卵蜂(Scelis sp.)寄生[据柳支英、厉守性(1932),赵建铭、虞佩玉、尤其儆(1954)]。

生境信息

每年发生一代,以卵期越冬。喜生活于低洼潮湿或近水边地带,以禾本科植物为主要食料,常常危害水稻、玉米、高梁及小麦等。卵期有黑卵蜂(Scelis sp.)寄生[据柳支英、厉守性(1932),赵建铭、虞佩玉、尤其儆(1954)]。

国内分布

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