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脊加夫蛤

Gafrarium divaricatum   Gmelin
   

  171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贝壳三角卵圆形,两壳侧扁,壳质坚厚。壳顶略扁平,不突出,两壳顶尖相接。由壳顶往前、往后均斜。贝壳前端圆,腹缘椭圆,壳后缘在楣面末端连接后缘的地方有一小角,后缘亦圆。壳面颜色有变化,黄棕或灰黄色,通常有两条纵向栗色、.具不规则花纹的色斑,但有变化,有的标本壳面只见到无规则较杂乱的色斑,在色斑的间隙可见到许多分歧状的栗色条纹,这些条纹在整个壳缘均有,而且在两个贝壳间互相衔接。同心生长纹细,排列较密,在壳后区隐约可见到斜行的放射状突起。小月面长,色黑或灰黑,不凹陷,但界线清楚;楣面窄,凹入,韧带大部分埋入壳内。
贝壳内面白色,在壳顶区和后端常染深紫色,贝壳中央区常有棕色斑。铰合部不大,左壳前侧齿大,突出壳面甚高,前主齿较小,薄,中央主齿大,后主齿斜长;右壳有两枚前侧齿,当中的齿窝既深且长,前主齿细小,中央主齿大,后主齿斜长。前、后闭壳肌痕,外套痕清楚,外套窦极浅。
测量(mm)
壳长 壳高 壳宽
43.5 36 24 (海南三亚)
43 37 21.5 (广东澳头)
39 32 18 (福建霞浦)

大小

测量(mm)
壳长 壳高 壳宽
43.5 36 24 (海南三亚)
43 37 21.5 (广东澳头)
39 32 18 (福建霞浦)

生物学

生活习性与地理分布 在我国分布的北限可达浙江南麂列岛、福建(霞浦、平潭、莆田、厦门、东山)、台湾西海岸、广东(海门、海丰、汕尾、上川岛、闸坡、●洲岛)、广西(北海、防城、涠洲岛)、海南(莺歌海、三亚),为我国南方的广分布习见种。在闽、粤两省的水产市场上常有出售。栖息于潮问带岩礁石砾砂,潜埋深度约为10厘米,每平方米可见到4个,生物量27.39克。
本种为印度西太平洋的广分布种。日本(志摩、能登半岛以南),越南,泰国湾,菲律宾,新加坡,墨吉群岛,安达曼群岛,印度,巴基斯坦(卡拉奇),波斯湾,阿曼湾,桑给巴尔,塞舌尔至南非的纳塔尔。
繁殖生物学
据庄凌峰(1998)研究,歧脊加夫蛤是雌雄异体、有性生殖。性腺属滤泡型,由滤泡、生殖管和生殖输送管3部分组成。两性在贝壳外形上没有第二性征,只在生殖腺丰满时,颜色稍有区别。雌性腺呈乳白色,雄性腺略呈淡红色。根据周年的性腺组织切片观察以及滤泡与生殖细胞本身的发育情况,歧脊加夫蛤性腺的发育划分为五个阶段。表8和表9列出雄性和雌性生殖周期内各个发育期的时间以及滤泡和性细胞的特征。
表8 歧脊加夫蛤 Gafrarium divaricatu 的雌性生殖周期(引自庄凌峰,1998)
发育期 时间 滤泡特征 性细胞特征
增殖期 1月 数量少,呈狭长带状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不连续的单层卵原细胞,细胞核较大,外包一层薄的细胞质
2—3月 基本为空腔,滤泡短径约为70—130μm 部分已形成卵柄
生长期 4—5月 滤泡大量增加,体积更大,短径约90—170μm,腔内几乎充满卵母细胞 急剧增加,个体增大,梨形或椭圆形,后期卵柄逐渐变窄直到脱离,出现少量成熟卵子
成熟期 6月初 十分饱满,滤泡间的结缔组织消失,滤泡腔内充满卵母细胞滤泡短径为130—290μm 葡萄状排列,相互挤压,不规则状,双质核仁
排放期 6月下旬 因卵子的排放,出现空腔或破裂,滤泡间结缔组织迅速扩散,一些滤泡残留少量成熟卯 成熟卵子大量排放
休止期 11—12月 空腔萎缩退化,结缔组织发达 少数残留
表9 歧脊加夫蛤G训.,nrium divaricnturn的雄性生殖周期(引自庄凌峰,1998)
地点:福建连江
发育期 时间 滤泡特征 生殖细胞特征
增殖期 1月 少量,体积小,壁薄,滤泡间结缔组织较多 1~2层精原细胞,卵圆形
2—3月 不断增大,基本为空腔 精原细胞数量剧增开始出现精母细胞
生长期 4—5月 数量剧增,体积增大 精子开始不断出现
成熟期 6月初 充满了精细胞和变态的精子 密集呈菊花状或轴射状排列,成熟精子占50%以上
排放期 6月下旬 出现大小不等的空腔 精子的数量已显著减少
休止期 11—12月 空腔萎缩退化,结缔组织发达 少数残留
1—3月中旬,水温11.7一12.3℃,生殖腺基本处于增殖期,在内脏团表面肉眼可见一层很薄的性腺。肝脏及消化道明显可见。
4月,水温14℃,性腺进人生长期,肉眼观察,性腺树枝状分支较明显。
6月初,性腺发达,软体部丰满,内脏团背部性腺分支形成较厚的一层,但肝脏仍隐约可见。
6月中旬,水温25℃,性腺处于成熟期,性腺分支很发达,充满内脏团,豆状鼓起,富弹性。性腺分支在腹部深入足的基部、在背部则形成很厚的一层,遮盖肝脏。
6月下旬开始有产卵现象,性细胞陆续成熟,分期、分批排放。每期相隔约15天。这一时期延续至10月初。
10月下旬,水温下降至21℃,生殖活动基本结束。性腺萎缩、退化,处于休止期,这样一直到翌年初,性腺重新恢复。
由此看出,歧脊加夫蛤的繁殖期从6月下旬至9月下旬,3个月,水温在25—28℃。
歧脊加夫蛤的人工繁殖:据庄凌峰(1998)研究,亲贝经流水刺激4小时左右,加入性腺诱导物,10分钟后,雄贝开始喷出乳白色烟雾状精液,在其诱导下,雌贝很快相继排放出淡黄卵粒或卵块,沉于水底。卵呈圆球状,卵径约60μm。
表10 歧脊加夫蛤 Gafrarium divaricatum 的幼虫发育(引自庄凌峰,1998)
发育期 受精后时间 壳长(μm) 日增长率(%) 主要特征
担轮幼虫 9h20min 76 卵膜脱落,初期体形不规则,后期陀螺形,周身密布纤毛,长度大于原肠胚阶段,幼体上端顶板中央一束较粗长的鞭毛,壳腺开始分泌幼壳
D形幼虫 16h后 95.3 33.8 两壳瓣形成,包裹全部软体部。背部成直线铰合,壳形似D,面盘椭圆,中央有一鞭毛束,边缘为纤毛轮,幼体可见很多黄绿色的卵黄颗粒,肠直管状
壳顶幼虫 初期 2d后 112 17.4 铰合线出现稍隆起的壳顶,肠开始弯曲
中期 4d后 145 15.6 壳顶略超过铰合线,肠细长而弯曲,足组织块出现
后期 6d后 165 12.3 壳顶部更突出,壳高显著增加,出现鳃雏形,足开始伸出壳外,但无运动能力,足基部出现一对黑褐色眼点(9.3μm),足端部有稀长纤毛,面盘纤毛开始稀疏
匍匐幼虫 8d后 175.9 10 面盘逐渐萎缩,浮游能力减弱,靠足在基底上爬行,壳增厚,部分在胚壳外缘出现一圈次生壳
卵细胞要在第一次成熟分裂的中期才能受精。精子进入卵后,卵细胞先后放出第一和第二极体,尔后精核和卵核互相结合为受精卵,在水温25—27℃,盐度29‰—31‰的条件下,从受精至匍匐幼虫阶段共需8—9天,表9为歧脊加夫蛤的幼虫发育。浮游幼虫期适盐范围为19.93‰—33.22%。,0.8—1mm的小稚贝适盐范围与浮游幼虫相同,最适盐度为22.59‰。;1.2—1.4mm的稚贝,适盐范围为15.95‰o—41.19‰。,最适盐度为19.93‰—25.24‰。在水温27—29℃,幼虫培育的适宜密度为5—10个/ml。稚贝期砂质底质较泥质或泥沙质为好。

生境信息

据庄凌峰(1998)研究,歧脊加夫蛤是雌雄异体、有性生殖。性腺属滤泡型,由滤泡、生殖管和生殖输送管3部分组成。两性在贝壳外形上没有第二性征,只在生殖腺丰满时,颜色稍有区别。雌性腺呈乳白色,雄性腺略呈淡红色。根据周年的性腺组织切片观察以及滤泡与生殖细胞本身的发育情况,歧脊加夫蛤性腺的发育划分为五个阶段。表8和表9列出雄性和雌性生殖周期内各个发育期的时间以及滤泡和性细胞的特征。
表8 歧脊加夫蛤 Gafrarium divaricatu 的雌性生殖周期(引自庄凌峰,1998)
发育期 时间 滤泡特征 性细胞特征
增殖期 1月 数量少,呈狭长带状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不连续的单层卵原细胞,细胞核较大,外包一层薄的细胞质
2—3月 基本为空腔,滤泡短径约为70—130μm 部分已形成卵柄
生长期 4—5月 滤泡大量增加,体积更大,短径约90—170μm,腔内几乎充满卵母细胞 急剧增加,个体增大,梨形或椭圆形,后期卵柄逐渐变窄直到脱离,出现少量成熟卵子
成熟期 6月初 十分饱满,滤泡间的结缔组织消失,滤泡腔内充满卵母细胞滤泡短径为130—290μm 葡萄状排列,相互挤压,不规则状,双质核仁
排放期 6月下旬 因卵子的排放,出现空腔或破裂,滤泡间结缔组织迅速扩散,一些滤泡残留少量成熟卯 成熟卵子大量排放
休止期 11—12月 空腔萎缩退化,结缔组织发达 少数残留
表9 歧脊加夫蛤G训.,nrium divaricnturn的雄性生殖周期(引自庄凌峰,1998)
地点:福建连江
发育期 时间 滤泡特征 生殖细胞特征
增殖期 1月 少量,体积小,壁薄,滤泡间结缔组织较多 1~2层精原细胞,卵圆形
2—3月 不断增大,基本为空腔 精原细胞数量剧增开始出现精母细胞
生长期 4—5月 数量剧增,体积增大 精子开始不断出现
成熟期 6月初 充满了精细胞和变态的精子 密集呈菊花状或轴射状排列,成熟精子占50%以上
排放期 6月下旬 出现大小不等的空腔 精子的数量已显著减少
休止期 11—12月 空腔萎缩退化,结缔组织发达 少数残留
1—3月中旬,水温11.7一12.3℃,生殖腺基本处于增殖期,在内脏团表面肉眼可见一层很薄的性腺。肝脏及消化道明显可见。
4月,水温14℃,性腺进人生长期,肉眼观察,性腺树枝状分支较明显。
6月初,性腺发达,软体部丰满,内脏团背部性腺分支形成较厚的一层,但肝脏仍隐约可见。
6月中旬,水温25℃,性腺处于成熟期,性腺分支很发达,充满内脏团,豆状鼓起,富弹性。性腺分支在腹部深入足的基部、在背部则形成很厚的一层,遮盖肝脏。
6月下旬开始有产卵现象,性细胞陆续成熟,分期、分批排放。每期相隔约15天。这一时期延续至10月初。
10月下旬,水温下降至21℃,生殖活动基本结束。性腺萎缩、退化,处于休止期,这样一直到翌年初,性腺重新恢复。
由此看出,歧脊加夫蛤的繁殖期从6月下旬至9月下旬,3个月,水温在25—28℃。
歧脊加夫蛤的人工繁殖:据庄凌峰(1998)研究,亲贝经流水刺激4小时左右,加入性腺诱导物,10分钟后,雄贝开始喷出乳白色烟雾状精液,在其诱导下,雌贝很快相继排放出淡黄卵粒或卵块,沉于水底。卵呈圆球状,卵径约60μm。
表10 歧脊加夫蛤 Gafrarium divaricatum 的幼虫发育(引自庄凌峰,1998)
发育期 受精后时间 壳长(μm) 日增长率(%) 主要特征
担轮幼虫 9h20min 76 卵膜脱落,初期体形不规则,后期陀螺形,周身密布纤毛,长度大于原肠胚阶段,幼体上端顶板中央一束较粗长的鞭毛,壳腺开始分泌幼壳
D形幼虫 16h后 95.3 33.8 两壳瓣形成,包裹全部软体部。背部成直线铰合,壳形似D,面盘椭圆,中央有一鞭毛束,边缘为纤毛轮,幼体可见很多黄绿色的卵黄颗粒,肠直管状
壳顶幼虫 初期 2d后 112 17.4 铰合线出现稍隆起的壳顶,肠开始弯曲
中期 4d后 145 15.6 壳顶略超过铰合线,肠细长而弯曲,足组织块出现
后期 6d后 165 12.3 壳顶部更突出,壳高显著增加,出现鳃雏形,足开始伸出壳外,但无运动能力,足基部出现一对黑褐色眼点(9.3μm),足端部有稀长纤毛,面盘纤毛开始稀疏
匍匐幼虫 8d后 175.9 10 面盘逐渐萎缩,浮游能力减弱,靠足在基底上爬行,壳增厚,部分在胚壳外缘出现一圈次生壳
卵细胞要在第一次成熟分裂的中期才能受精。精子进入卵后,卵细胞先后放出第一和第二极体,尔后精核和卵核互相结合为受精卵,在水温25—27℃,盐度29‰—31‰的条件下,从受精至匍匐幼虫阶段共需8—9天,表9为歧脊加夫蛤的幼虫发育。浮游幼虫期适盐范围为19.93‰—33.22%。,0.8—1mm的小稚贝适盐范围与浮游幼虫相同,最适盐度为22.59‰。;1.2—1.4mm的稚贝,适盐范围为15.95‰o—41.19‰。,最适盐度为19.93‰—25.24‰。在水温27—29℃,幼虫培育的适宜密度为5—10个/ml。稚贝期砂质底质较泥质或泥沙质为好。

繁殖特征

歧脊加夫蛤的繁殖期从6月下旬至9月下旬,3个月,水温在25—28℃。

国外分布

本种为印度西太平洋的广分布种。日本(志摩、能登半岛以南),越南,泰国湾,菲律宾,新加坡,墨吉群岛,安达曼群岛,印度,巴基斯坦(卡拉奇),波斯湾,阿曼湾,桑给巴尔,塞舌尔至南非的纳塔尔。

国内分布

在我国分布的北限可达浙江南麂列岛、福建(霞浦、平潭、莆田、厦门、东山)、台湾西海岸、广东(海门、海丰、汕尾、上川岛、闸坡、●洲岛)、广西(北海、防城、涠洲岛)、海南(莺歌海、三亚),为我国南方的广分布习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