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眉锦蛇

Elaphe taeniura   Cope
   

  772  浏览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大型无毒蛇。头体背黄绿色或棕灰色,眼后有明显的黑纹,体前中段有黑色梯状或蝶状斑纹,至后段逐渐不显,从体中段开始,两侧有明显的黑纵带达尾端。背中央数行背鳞稍有起棱。
描述依据标本河南2雄,陕西洋县2雄1雌,四川峨山、遂宁2雄3雌,云南贡山、景东、漾嗅、腾冲4雄8雌,贵州雷山、梵净山、安龙、遵义、桐梓、绥阳、正安、务川、湄潭、仁怀、赤水、江口、印江、德江、松桃、兴义、望漠、册亨、毕节、金沙、 威宁、荔波、贵定、龙里39雄31雌6幼,上海1雄,浙江杭州、诸暨、余杭、淳安、宁波、武义、泰顺、文成、龙泉、定海、莫干山、天目山21雄8雌,福建德化、崇安3雄4雌,海南等共83雄60雌6幼149号标本。
形态描述 全长可达2000 mm左右,雄性最长(1627+383) mm(福建崇安)。四川安县1雄蛇全长达(1830+390) mm(高正发,1984)。
头体背黄绿或棕灰色,体背前中段具黑色梯状或蝶状纹,至后段逐渐不显;从体中段开始,两侧有明显的四条黑色纵带达尾端;腹面灰黄色或浅灰色,两侧黑色;上下唇鳞及下领淡黄色,眼后具一明显的眉状黑纹延至颈部,故名黑眉锦蛇。颊鳞1,陕西1雄右侧为2,浙江1雄颊鳞缺;眶前鳞1 (2),绝大多数有1片小的眶前下鳞;眶后鳞2,少数3;颞鳞2(1、3)+3(4、2、5);上唇鳞变化多,有9,4-2-3式;或8,3-2-3式,个别出现4-1-3、4-2-2式;偶见10,5-2-3、4-2-4式;7,2-2-3、3-2-2式;亦有6, 2-2-2式3-2-1式者;下唇鳞9-13片,前4-6片切前颔片;背鳞25 (23、24、26、27)-25 (23、 21、24、22)-19(17、18、21、20)行,背中央9- 17行微弱起棱;雄性腹鳞222-265,平均244片,雌性230-267,平均253片;肛鳞二
分;尾下鳞双行,雄性68-122,平均101对,雌性87-107,平均99对。
雄性半阴茎不分叉,伸延至第15对尾下鳞处,外翻近棒状,远端蜂巢状,近端具粗
刺,基部裸区。
核型:2n=36 (7M+7S+2A+20m),其中第1、3、5三对为中着丝粒;第2、7、8三对为亚中着丝粒;第6对为端着丝粒;第4对为性染色体,ZW型,Z为中着丝粒,W为亚中着丝粒,Z<W。另10对为小染色体(谢兴夫等,1983: 35)。


生物学

体型大,行动迅速,善攀爬,性较猛,受惊扰即竖起头颈作攻击之势;
平原丘陵及山区均发现其活动,常在房屋及其附近栖居,好盘踞于老式房屋的屋檐,故有“家蛇”之称。曾见于屋旁碎砖下,茅草屋顶间或利用黑线姬鼠的洞穴过冬(陈壁辉, 1966)。
王培潮等(1986)研究了黑眉锦蛇的热能代谢与体温调节,指出在环境温度30-35°C
时蛇的体温低于环境约1°C;20°C以下时,体温高于环境约1°C;20-25°C时体热与环境热量交换达到平衡范围,可能这就是该蛇的最适温;4.15°C±0.85°C蛇失去运动能力;0°C出现冷麻痹;-2°C可能是黑眉锦蛇致死的临界线。
食鼠类、鸟类及蛙类;食欲强,食量大,在蛇园饲养时常见其连吞3-4只小白鼠;曾有一雄蛇全长(1174+328) mm,体重615 g,吞食两只鸟,体重各为40 g,另一雄性全长(1245+305) mm,体重650 g,吞食一鼠,该鼠体长218 mm,体重116. 5 g;成都动物园在饲养中发现该蛇好食鼠类和麻雀,也能吞食鸡蛋、鸭蛋和小鸡。
卵生,7月产卵,卵数2-13枚,卵径(40-65) mm×(23-34) mm,卵重15-26.9g,孵化天数67-88,仔蛇具卵齿,出生仔蛇全长330-450mm,体重7-21g。
在成都见于4月间交配,交配延续时间达11小时(丁耀华,1966);在遵义5月交配,有两对蛇交配持续时间均14个多小时,交配后即将其中的一雌剖检,卵巢内最大的卵为37mm×12mm,最小的为4.Omm×2.5mm,另一条雌蛇于交配后的第52天(7月上旬)产卵10枚,平均每枚重13.5 g,卵径(40-52) mm×(27-34) mm;此外还发现7条雌蛇于7月上旬产卵6-12枚,卵重22-30 g,卵径(46-65) mm×(28-34) mm(贵州爬行类志,1985)。
垂直分布:曾在安徽黄山海拔1700 m山峰捉到一条标本,文献记载海拔3000 m处也曾发现(Pope, 1935)。有关海拔高度的记录:500-1500 m(北京);850-1400 m(陕西);110-1500 m(甘肃);1150 m(西藏);615 m(四川安县);500-3000 m(云南);320-2220 m(贵州);613-720 m(安徽);200-1100 m(福建)。


生境信息

体型大,行动迅速,善攀爬,性较猛,受惊扰即竖起头颈作攻击之势;
平原丘陵及山区均发现其活动,常在房屋及其附近栖居,好盘踞于老式房屋的屋檐,故有“家蛇”之称。曾见于屋旁碎砖下,茅草屋顶间或利用黑线姬鼠的洞穴过冬(陈壁辉, 1966)。
王培潮等(1986)研究了黑眉锦蛇的热能代谢与体温调节,指出在环境温度30-35°C
时蛇的体温低于环境约1°C;20°C以下时,体温高于环境约1°C;20-25°C时体热与环境热量交换达到平衡范围,可能这就是该蛇的最适温;4.15°C±0.85°C蛇失去运动能力;0°C出现冷麻痹;-2°C可能是黑眉锦蛇致死的临界线。
食鼠类、鸟类及蛙类;食欲强,食量大,在蛇园饲养时常见其连吞3-4只小白鼠;曾有一雄蛇全长(1174+328) mm,体重615 g,吞食两只鸟,体重各为40 g,另一雄性全长(1245+305) mm,体重650 g,吞食一鼠,该鼠体长218 mm,体重116. 5 g;成都动物园在饲养中发现该蛇好食鼠类和麻雀,也能吞食鸡蛋、鸭蛋和小鸡。
在成都见于4月间交配,交配延续时间达11小时(丁耀华,1966);在遵义5月交配,有两对蛇交配持续时间均14个多小时,交配后即将其中的一雌剖检,卵巢内最大的卵为37mm×12mm,最小的为4.Omm×2.5mm,另一条雌蛇于交配后的第52天(7月上旬)产卵10枚,平均每枚重13.5 g,卵径(40-52) mm×(27-34) mm;此外还发现7条雌蛇于7月上旬产卵6-12枚,卵重22-30 g,卵径(46-65) mm×(28-34) mm(贵州爬行类志,1985)。


海拔范围

垂直分布:曾在安徽黄山海拔1700 m山峰捉到一条标本,文献记载海拔3000 m处也曾发现(Pope, 1935)。有关海拔高度的记录:500-1500 m(北京);850-1400 m(陕西);110-1500 m(甘肃);1150 m(西藏);615 m(四川安县);500-3000 m(云南);320-2220 m(贵州);613-720 m(安徽);200-1100 m(福建)。

繁殖特征

卵生,7月产卵,卵数2-13枚,卵径(40-65) mm×(23-34) mm,卵重15-26.9g,孵化天数67-88,仔蛇具卵齿,出生仔蛇全长330-450mm,体重7-21g。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系古北界东洋界广布种,除了西北、东北部分省份和内蒙古、山东未见报道外,遍及全国各地,以华中及西南区较多。北京、天津、山西、上海(市区、川沙、宝山、嘉定)、浙江(宁波、定海、普陀、杭州、余杭、莫干山、天目山、淳安、安吉、诸暨、金华、武义、文成、泰顺、景宁、龙泉、遂昌、缙云)、江苏(苏州、南京、柏州、兴化、宜兴、溧阳)、安徽(芜湖、大通、黄山、霍山、当涂、繁昌、南陵、泾县、宣城、郎溪、广德、宁国、旌德、绩溪、歙县、休宁、祁门、黔县、太平、石台、青阳、贵池、东至、金寨)、福建(崇安、浦城、邵武、南平、永泰、三明、大田、永安、尤溪、闽清、泉州、南安、南靖、德化)、台湾、江西(贵溪、九江)、河南(洛阳、新乡、商城)、湖北(均县、长江沿岸)、湖南(宁乡、长沙、衡山、桑植、大庸、凤凰、武冈)、海南(陵水、罗蓬、琼中、毛祥五指山)、广西(南宁、瑶山、资源、全州、融水、玉林、上思、东兴、龙州、凭祥、睦边)、重庆、四川(沪定、南川、南江、峨眉、成都、宜宾、洪雅、广元、城口、宝兴、荥经、遂宁、峨边、合川、合江、兴文、阆中、达县、万源、平武、南充、彭水、安县、贡嗄山)、贵州(桐梓、遵义、务川、湄潭、龙里、荔波、印江、雷山、兴义、安龙、梵净山、绥阳、正安、仁怀、赤水、金沙、江口、德江、松桃、望漠、册亨、贵定、毕节、威宁)、云南(昆明、思茅、贡山、景东、漾濞、腾冲、云县、蒙自、永德、西双版纳、哀牢山)、西藏(察隅、墨脱、波密到墨脱)、陕西(眉县、柞水、宁陕、佛坪、商南、洛南、周至)、甘肃(天水、徽县、康县)

经济意义

肉供食用;皮供工业用;该蛇是制备蛇酒和五蛇胆原料之一,供药用;蛇蜕也供药用;善于捕食鼠类,对灭鼠害有利。应防止滥捕。

经济用途

肉供食用;皮供工业用;该蛇是制备蛇酒和五蛇胆原料之一,供药用;蛇蜕也供药用;善于捕食鼠类,对灭鼠害有利。应防止滥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