矶鹬

Tringa hypoleucos   Linnaeus
   

  220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成鸟:头、后颈、背至尾上覆羽及翅上覆羽、三级飞羽均橄榄褐色,闪古铜色光泽,并具纤细的黑色羽干纹;背、肩和三级飞羽近端部具黑褐色横斑,羽缘淡棕白色;大覆羽末端具宽阔白缘;飞羽黑褐色,内侧初级飞羽内翈和次级飞羽基部白色,端缘亦白色,形成翅下白斑;中央尾羽橄榄褐色,端缘缀黑褐色横斑,外侧尾羽白色,亦具宽阔黑褐色横斑。颏、喉及眉纹白色;眼先灰褐,颊部、耳羽、颈侧和胸侧灰褐色,有暗褐色纤细条纹;胸部下缘的暗色平齐;翼角前缘具特殊的白色斑。下胸、腹至尾上覆羽和腋羽纯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跗蹠和趾淡黑绿色,爪黑色。
量衡度 (mm,g;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昆明动物研究所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34) 48 193 24.5 106 59 24.4
(36—70) (171—220) (23—26) (101—112) (51—66) (22—26)
♀♀(20) 49.4 197 24.7 108 57 23.9
(40—60) (180—231) (23—26) (102—114) (45—65) (21—27)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体形较林鹬(Tringa glareola)略小。背和尾上覆羽概呈橄榄褐色,闪铜褐色光泽,具纤细的黑色羽干纹;背、肩和翅上覆羽具淡棕白色端缘和黑色横斑;飞羽黑褐色;翅具白色横斑;颏、喉白色;胸部灰褐,有暗褐色纤细条纹,胸部下缘的暗色平齐;翼角前缘具白色斑。下体余部纯白。

大小

量衡度 (mm,g;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昆明动物研究所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34) 48 193 24.5 106 59 24.4
(36—70) (171—220) (23—26) (101—112) (51—66) (22—26)
♀♀(20) 49.4 197 24.7 108 57 23.9
(40—60) (180—231) (23—26) (102—114) (45—65) (21—27)

生物学

矶鹬栖息于高山溪流、河流、湖泊、水库、池塘近岸浅滩、水田和沼泽
地,在海南也出现于海滨。常单只或3—5只结小群活动。走动时身体的头部和尾部不停顿地上下摆动。以水生昆虫、蠕虫、小鱼、水藻为食。据王海昌(1984),在吉林省延边地区剖检20只鸟胃,完全为动物性食物,如鞘翅目昆虫、蝼蛄、夜蛾、螺类、蠕虫等。据杨岚等(1995),食物还包括水生昆虫和水藻等。剖检11月采自云南宁蒗泸沽湖2只鸟胃,食物为螃蟹、虾、鞘翅目昆虫碎片和藻类。
据赵正阶(1985)记载,在长白山矶鹬多有集群营巢的习惯。繁殖前期雄鸟极其活跃,交尾时发狂似地张开双翅,蓬松着羽毛,在雌鸟周围炫耀。而雌鸟则蹲下,展翅翘尾,雄鸟立即上去交配。据王海昌(1984),在吉林省延边地区矶鹬营巢于江心沙洲或河边滩地。巢间距平均为37.8 m。5月中旬产卵,窝卵数为4枚。孵化期约20天。雏鸟为早成鸟,出壳12—24小时即可离巢。据王香亭(1990),7月2日在宁夏的六盘山泾河边见1巢,内径9 cm,外径12 cm,内有4卵,大小为34.8(33—36)mm×26.6(26—27)mm。由于人类的水利开发活动,一些地区河漫滩减少,适宜于矶鹬繁殖和栖息的环境已经受到破坏(王香亭1991)。


生境信息

矶鹬栖息于高山溪流、河流、湖泊、水库、池塘近岸浅滩、水田和沼泽地,在海南也出现于海滨。常单只或3—5只结小群活动。走动时身体的头部和尾部不停顿地上下摆动。以水生昆虫、蠕虫、小鱼、水藻为食。据王海昌(1984),在吉林省延边地区剖检20只鸟胃,完全为动物性食物,如鞘翅目昆虫、蝼蛄、夜蛾、螺类、蠕虫等。据杨岚等(1995),食物还包括水生昆虫和水藻等。剖检11月采自云南宁蒗泸沽湖2只鸟胃,食物为螃蟹、虾、鞘翅目昆虫碎片和藻类。
据赵正阶(1985)记载,在长白山矶鹬多有集群营巢的习惯。繁殖前期雄鸟极其活跃,交尾时发狂似地张开双翅,蓬松着羽毛,在雌鸟周围炫耀。而雌鸟则蹲下,展翅翘尾,雄鸟立即上去交配。据王海昌(1984),在吉林省延边地区矶鹬营巢于江心沙洲或河边滩地。巢间距平均为37.8 m。5月中旬产卵,窝卵数为4枚。孵化期约20天。雏鸟为早成鸟,出壳12—24小时即可离巢。据王香亭(1990),7月2日在宁夏的六盘山泾河边见1巢,内径9 cm,外径12 cm,内有4卵,大小为34.8(33—36)mm×26.6(26—27)mm。由于人类的水利开发活动,一些地区河漫滩减少,适宜于矶鹬繁殖和栖息的环境已经受到破坏(王香亭1991)。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整个欧亚大陆,越冬至大洋洲和非洲。邻国如俄罗斯,日本,韩国,蒙古,哈萨克斯坦,阿富汗,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印度,拉达克,尼泊尔,斯里兰卡,
缅甸,泰国,老挝,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均有分布。

国内分布

国内分布于北京(密云、延庆、怀柔、房山)、天津(大港)、河北(石臼坨、北戴河、滦南、平泉、衡水)、山西(方山)、内蒙古(达赉湖、扎兰屯、海拉尔、莫力达瓦旗、赤峰、达里诺尔、乌梁素海、东胜)、辽宁(朝阳、锦州、康平、盖县、大连、旅顺、本溪、宽甸、丹东、鸭绿江口)、吉林(长白山、延吉、图们江)、黑龙江(大兴安岭、呼玛、小兴安岭、带岭、哈尔滨、嫩江、镜泊湖、兴凯湖、饶河)西藏(日土、班公湖、波密、噶尔、改则、当雄、米林、拉萨、喜马拉雅山地区)、陕西(周至、洋县、汉中、佛坪、西乡、陕北)、甘肃(黑河流域、兰州、天水、武都)、青海(共和、门源、祁连、刚察、青海湖、玛多、称多、玉树、格尔木、柴达木盆地)、宁夏(六盘山、中卫)、新疆(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天山、伊犁河、阿尔泰山)(繁殖鸟,旅鸟);山东(黄河口)、河南(孟津)、安徽、江苏(盐城、射阳、高邮、太湖、常熟、苏州)、上海(崇明、奉贤、九段沙、佘山)(旅鸟);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湖北(武汉)、湖南(沅江、长沙、岳阳)、浙江(杭州、宁波、鄞县、象山、宁海、仙居、台州、温州、江山)、福建(霞浦、宁德、福州、福清、长乐、惠安、泉州、厦门、金门、龙海)、江西(婺源、抚州、鄱阳湖),西至四川(成都、南充、万源、南江、宜宾、乐山、峨眉、美姑、雷波、峨边、雅安、汉源、宝兴、西昌、会东、米易、道孚、松潘)、重庆(万县、巫山、南川、秀山),南至云南(昆明、嵩明、宜良、昭通、江川、通海、元江、景东、永德、个旧、宁蒗、景洪、勐腊、大理、丽江)、贵州(赤水、清镇、兴义、金沙、罗甸、贵阳)、广西(资源、桂林、宁明、梧州、北海、横县)、广东(肇庆、阳春、佛山、鼎湖、珠江口、深圳、高要、澄海、揭阳、三水、潮安、海丰、陆丰、硇洲岛)、海南(琼山、坝王岭、白沙、文昌、乐东、琼海、屯昌、陵水、琼中、东方)、东沙群岛(东沙岛)、西沙群岛(珊瑚岛)、南沙群岛(太平岛,4月19—22日)、台湾、(兰屿)及澎湖列岛、香港、澳门(旅鸟,冬候鸟;偶见留鸟)。

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种的分类地位一直有争议。根据骨骼形态特征、雏鸟羽毛模式、腺体的化学组成等,通常被另立一个属,即矶鹬属 Actitis。
亚种分化 无亚种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