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鳞中央3-7行具。半阴茎伸达第12枚尾下鳞处,基部三分之一处分叉,分叉后又分为4个部分,末端部分具纵褶,其后区域萼片状,第3部分萼片变形为乳头状,靠近分叉区域形成大的平滑纵褶。背面紫蓝色,杂以黑白各半的鳞片。
中国爬行动物数据库
背鳍14;臀鳍18;胸鳍17;腹鳍7。纵列鳞40—42。
体长82—11O毫米。体长为体高5—7倍,为头长3—3.6倍。体细长而稍侧扁。腹部圆而无小刺或鳞。吻突出。两颌及舌均有牙。鳃耙 (下枝)36。无侧线。背鳍起点稍后于腹鳍起点。身体背部绿色,两侧及腹面为白色
中国动物图谱数据库
头窄长,吻明显,体较细长,全长1米左右。背面淡黄色,具四条黑色纵线纹,向前伸达头背及头侧;腹面白色,腹鳞两外侧散有深色纵线。眶前鳞1,与额鳞相切;眶后鳞2或3,颞鳞2+3(2);上唇鳞3-3-3式。背鳞17-17-13行;腹鳞182—193;肛鳞二分;尾下鳞72—107对。
中国动物图谱数据库
口亚下位,吻皮止于上唇基部,唇后沟仅限于口角,无须。腹鳍基部至肛门之间有一明显腹。鳃耙细密,下咽骨前角发达。臀鳍具10根分枝鳍条。体鳞较大,易脱落。侧线和缓下弯,至尾柄后半部时上折,止于尾鳍基部。
中国内陆水体鱼类数据库
中型猿类,体矫健,体重7-10kg,体长400-550mm,前肢明显长于后肢,无尾。毛被短而厚密。雄性全为黑色,头顶有短而直立的冠状簇毛;雌性体背灰黄,棕黄或橙黄色,头顶有形或多角形黑褐色冠斑。胸腹部浅灰黄色,常染有黑褐色。
中国哺乳动物数据库
本种由于上鳃骨后端上翘,较厚成束的肌肉包在上鳃骨外面,使成体头部后端两侧鳃迹部位各有一个明显突起(图905:a);体背嵴强烈隆起;指、趾两侧无缘膜,指、趾末端有黑色角质层;肛后尾的腹鳍褶橘红色,约在1/2处其橘红色消失;雄螈尾后段浅紫红色,无斑纹。
中国两栖动物
指、趾末端略膨大,趾腹面有侧腹沟;成蛙最大体长不超过32mm;背面黄褐色;无背侧褶;背部及体侧有8行左右长短不一的纵肤。雄蛙具一对咽侧下内声囊,无肩腺、无肱腺。蝌蚪周身皮下密布圆球状透明(液浸后为白色)的小颗粒,体背两侧各有2-6个较大的颗粒状腺体排成一纵行。
中国两栖动物
骨骼由3个“半环”构成。各环均呈三翼柱形,翼上有许多简单或分叉的、具小
齿的小骨针(Popofsky的标本小骨针上几无齿)。矢环高度低于基环。

标本测量(um) IOAS-R182,矢环高35,基环高40,大骨针长40,骨环宽6。
标本采集地 28°N,123°E。
中国动物志数据库
壳长,3列部分呈三锥形,约占全壳长1/3左右,缘角锐,侧面平至稍凹。早期房室不甚分明,后期双列部分房室分明,膨臌,横切面呈宽卵形至圆长方形。3列部分的缝合线不甚清楚,双列部分的清楚,凹下。壳壁由较粗砂粒组成,壳面较粗糙。壳口低拱形,位于终室口面基部。
中国动物志数据库
形态特征 泳钟体宽9.0—9.6mm。泳钟体与马蹄水母相似,近圆马蹄形。本种角突出不明显,钟体表面光滑无疣状突起,泳囊口上面两侧有2个圆锥状突起,二个侧角较尖锐,侧角的下缘向泳囊方向凹陷(图44)。
中国动物志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