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与小角蟾Megophrys minor相近。但本种趾侧缘膜显著;体背中部有宽的“工”形酱色斑,并与两眼间三角形斑相连,斑之边缘均镶以浅色细纹;腹部和四肢腹面为酱色,均被浅色细纹分隔成近圆形斑;背部无痣粒组成的肤;蝌蚪体尾均无深色斑。
中国两栖动物
体型中等大小,头扁平,吻明显;皮肤上有小疣粒,背脊略凹;尾部具小黑点,尾背鳍褶和腹鳍褶适中(与其他种相比,较明显);前肢掌部和后肢蹠部有鲜橘红色斑;体腹面正中有1条不规则纵行橘红色带纹,两侧黑斑排列成行。
中国两栖动物
背甲卵圆形,微隆起,后缘呈锯齿状。背甲与腹甲以韧带相连,腹甲前后两叶间有不发达的“铰链”,腹甲前叶可动,但不能完全向上闭合背甲。脊明显。甲桥短而清晰。喉盾缝长于肱盾缝。腹甲黄色,具暗色线纹,或全为棕色。
中国爬行动物数据库
背部棕红色,具一浅棕色脊。腹部棕黑色,其四周及背甲腹缘黄色。背腹甲以韧带相连,腹甲前后两叶亦以韧带相连,可分别向上关闭背甲,头、颈、四肢及尾均可缩入壳内,得以保护。上颚钩曲。肛盾单枚,前端有不达末端的纵缝。
中国爬行动物数据库
后肢贴体前伸最长趾端达吻端或超越,胫长与头长相等;背部起大鳞排成山形;雄蜥颈部皮褶发达,颈鬣位于皮褶上。体背黑褐色,眼眶下缘至口角有一镶褐色边的浅色线纹。雄蜥咽喉部蓝黑色或苹果绿,中央有一行橘黄色点斑。
中国爬行动物数据库
头较大,体粗壮;体鳞呈六角形或近方形,镶嵌排列,最粗部体鳞不超过45行;腹鳞小,在体前段的腹鳞与体鳞大小相似,清晰可辨,体后的腹鳞比体鳞小,断续地嵌于体鳞间或退化、消失;腹鳞两侧体鳞较大,亦强,成年雄性呈强棘状。
中国爬行动物数据库
形态 据沈世杰(1993)的描述:
背鳍19;臀鳍18—20;臀鳍8。体高为体长的28%—37%;腹鳞31-32;第一鳃弓下鳃耙数量较本海域的其它沙丁鱼属 Sardinella 的种为多,88—126;鳞垂直纹除最后一条外,均在中央间断;鳞片后缘无小孔。
中国动物志数据库
壳长而粗壮。3列部分长,占全壳长1/3左右,呈三锥形,侧面平或稍凹,缘角突、锐或亚锐;单列部分口面观呈圆三角形或略呈菱形。缝合线不清楚或稍清楚。壳壁粗砂质,3列部分壳面较平整,单列部分壳面粗糙。壳口位于终室末端,近圆形。
中国动物志数据库
壳壁薄,表面光滑。六角形孔呈亚规则排列,孔径为孔间桁宽的4-6倍,横跨赤道约9-10个。6根瘦细的三角锥状骨针与壳的半径同长,其基部与1壳孔径同宽。
标本测量(微米) IOAS-R272壳直径165,壳孔径8-12;孔间桁宽3-4;骨针长69...
中国动物志数据库
形态特征
多营养体期:前泳钟体较细长,长6.2—8.3mm。体表有5条纵。体囊球形、卵形或侧扁横卧在泳囊口水平,基部贴近泳钟基底面。干室浅,基腹缘平,口板分2叶,背面观左叶比右叶宽大(图64)。
后泳钟体未发现。
中国动物志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