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稍长。须4对,第1对颐须起点位于口角须起点之前(见左上图)。侧线上鳞5——6片,体侧上半部的鳞片皆具脊。腹鳍基部之间的胸腹部裸露。胸鳍第2根鳍条呈丝状延长,到达或超过腹鳍起点。
中国内陆水体鱼类数据库
外形与无蹼齿蟾Oreolalax schmidti相近。普雄齿蟾头体背面皮肤极粗糙,雄蟾尤甚,其体背面形成长短不一的强黑刺,始自眼后,头背面具小疣;雌蟾体背黑刺疣较雄蟾少。卵动物极浅紫灰色,植物极乳白色。
中国两栖动物
上有一隆起长,头顶有大疣,与中华蟾蜍岷山亚种Bufo gargarizans minshanicus相同。西藏蟾蜍枕部至肛上方有一条浅蓝灰色宽脊纹;耳后腺小呈豆形;腹面斑纹显著,腹后部有一深色大斑块。
中国两栖动物
大型无毒蛇。头体背黄绿色或棕灰色,眼后有明显的黑纹,体前中段有黑色梯状或蝶状斑纹,至后段逐渐不显,从体中段开始,两侧有明显的黑纵带达尾端。背中央数行背鳞稍有起
中国爬行动物数据库
背甲隆起,壳高约等于壳长的二分之一。背甲有明显的脊,后缘圆,无凹缺。头背棕橄榄色至暗棕色;头侧黑色,有三条鲜明的黄色纵纹。腹部黄色,每枚盾片的后外缘均有一暗棕色圆形斑。
中国爬行动物数据库
体型不特别细长。颔片3对;鼠蹊孔1对;腹部大鳞8纵行,起;前眶上鳞与上睫鳞间常无粒鳞相隔;腹鳞上方有增大的侧鳞;吻鳞一般不切鼻间鳞;基色橄榄或浅褐,有或无浅色侧线纹与背侧线纹。
中国爬行动物数据库
背鳞平滑无。交接器伸达第13枚尾下鳞,深分叉。分叉部分具斜行的褶。末端变形为大小一致的萼片状,近端布以三角状乳头。背面紫褐色,杂以黑白各半的鳞片,彼此缀连成黑色短横斑。
中国爬行动物数据库
体侧扁,头背面平,头后背部显著隆起。腹自腹鳍基至肛门。口上位,下颌突出并上翘,口裂与体纵轴近垂直。眼大,头长约为眼径的3倍。无须。侧线微下弯,侧线鳞60—66。背鳍硬刺光滑、粗壮;臀鳍基部甚长。
中国内陆水体鱼类数据库
体形略细。无上鼻鳞;前额鳞彼此分离或仅相切;颈鳞4(偶为3)对;中段背鳞26(偶为28)行;第IV趾趾下瓣15-18,钝;四肢短,前后肢贴体相向指趾不遇或刚超越;股部无成团大鳞。
中国爬行动物数据库
体前部圆筒形,尾柄侧扁。吻圆钝,短宽。口下位,弧形。具须4对,口角须1对,颏须3对,均较短,第3对颏须末端仅达前鳃盖骨下方。第一鳃弓外侧无鳃耙。鳞无脊。胸腹部裸露区止于胸腹鳍基间中点的稍前方。
中国内陆水体鱼类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