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i
  • Searce Dbase
    • Database List
    • Metadata
  • Data retrieval
    • Uncommon words
    • BHL文献检索
    • GBIF标本检索
    • NCBI分子数据检索
  • Data service
    • consultation service
    • API Service
  • Species Data Mine
  • Guide
    • Normal Problem
    • Feedback
  • Case
  • About us
    • Overview
    • Our Team
    • Contact
  • 语言
    • 中文
    • English
    • Sign in
    • TCloud User
  • 个人中心
    • User info
    • Sign out
    中国科学院数据云门户

Bufo tibetanus Zarevsky,1925   西藏蟾蜍

字段 内容
目中文名 无尾目
科名 蟾蜍科
属名 蟾蜍属
学名 Bufo tibetanus Zarevsky,1925
中文名 西藏蟾蜍
参考文献 杨大同、饶定齐,云南两栖爬行动物,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 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P.50~51 费梁等,中国两栖动物图鉴,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P.136
鉴定特征 前肢粗壮,指略平扁,趾端圆形,第1、4指几等长,略长于地2指;指间无蹼,指侧缘膜厚,不连续;关节下瘤成对或单一;外掌突大于内掌突。后肢短,胫跗关节前伸达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足长于胫;第3趾略长于地5趾;关节下瘤不清晰;内跖突长而大,外跖突圆而小,且都扁平;趾侧缘膜显著;第1、2、3趾外侧及第5趾内侧约为2/3蹼,第5趾内侧蹼达趾端,第4趾两侧为半蹼,有跗褶。
形态描述 体较粗壮,雄蟾体长52~78mm,雌蟾62~86mm。头宽略大于头长,顶部较窄;吻棱明显,其上有疣粒;吻端略钝圆形;鼻孔位于吻眼间,鼻间距小于眼间距;颊部稍向外倾斜;鼓膜小椭圆形;无犁骨齿;舌长椭圆形;后端无缺刻。皮肤粗糙,背部满布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瘰粒;上眼睑内侧有3~4颗较大的疣粒,前接吻棱后接耳后腺;腹面及四肢腹面具小而密集的疣粒。背面橄榄黄色、黑褐色、黄褐色均有;自头顶至体末端有1条灰蓝色宽纵行脊纹,纹上无疣;雄蟾体略小,内侧3指基部及内掌突上有棕色或黑色婚垫;无声囊,无雄性线。
分布地 分布于青海、西藏、四川、云南。
生物学资料 栖息于海拔2100m~4300m高原草地的山边地内石下或土坑内;多在静水塘内产卵;蝌蚪生活在静水塘,多底栖在水草间。成蟾多以昆虫为食。
物种图像
带毒部位 皮肤腺
毒素类型 混合毒素
中毒方式 误食或使用带有分泌物的器皿进食
毒素介绍 蟾蜍的皮肤毒腺和耳下毒腺能分泌蟾酥,主要由生物原胺、蟾毒配基和蟾蜍毒三大类组成。生物原胺中的一些成分具有强力致幻作用,令人产生幻觉症;还有一些成分能使人血管收缩身高血压的作用。蟾毒配基是其皮肤分泌物的主要成分,能增强心脏收缩力,治疗心衰。蟾蜍毒中含有心脏毒成分。蟾蜍毒和蟾毒配基均具有强烈的局部麻醉作用。此外,在蟾蜍中还发现了一些具有溶血作用的抗菌肽。
About us
本数据库是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的组成部分,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联合昆明动物所、成都水生所、上海昆虫博物馆及武汉水生所共同建设。感谢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十三五信息化建设专项“科学大数据工程”提供支持。
Useful Links
  • 中国科学数据云
  • 国家基础科学数据中心
  • 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
  • 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
  •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
Contact
1 Beichen West Road, Chaoyang District,Beijing,China(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el: +86-10-64807129

Email: linct@ioz.ac.cn

Follow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科院上海植生生态研究所 中科院武汉水生所   京ICP备09112257号-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8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