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中文名 |
无尾目 |
科名 |
蟾蜍科 |
属名 |
溪蟾属 |
学名 |
Torrentophryne tuberospinia Yang and Liu,1996 |
中文名 |
疣棘溪蟾 |
参考文献 |
杨大同、饶定齐,云南两栖爬行动物,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 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P.59~62 |
鉴定特征 |
体色浅棕或棕黑色,脊线可见。腹面一般为灰棕色具有棕黑色斑纹;疣粒顶部有黑色刺。背脊有灰色或灰黄色脊纹;四肢背面有或不显横纹;前臂有3道横纹;体背呈灰白色者斑纹为红棕色,横纹亦为深棕色。通身具较大而密集的疣粒,其上被以刺粒。前肢明显长,雌蟾尤其明显。雄蟾成体内侧3指有婚垫;无声囊,无雄性线。 |
形态描述 |
体型中等大小,雄蟾体长52~66mm。雌蟾体长79~85mm。头宽略大于头长,为体长的0.3倍;吻棱显著成角状;吻端不超出下颌;头顶平坦;鼻孔位于吻棱之下,吻眼间的中点;鼻间距等于眼间距,小于上眼睑宽;眼径约为头长的1/3;上眼睑外缘具隆起的腺体;瞳孔水平椭圆形,虹彩灰黄色;颊区倾斜至颌缘;耳后腺平扁,发育良好;无鼓膜;无耳柱骨;听囊不成听泡状;舌骨前角与听泡在内侧相接;无上颌齿,无犁骨齿;舌长椭圆形,后端无缺刻。头、体和四肢背、腹面被覆圆形和长椭圆形疣粒,疣粒顶部均有黑色或棕色角质刺,体侧疣粒略大,腹部的最小;掌、跖腹面疣粒稀疏。 |
分布地 |
分布于云南。 |
生物学资料 |
蝌蚪生活在海拔2000~2600m的山涧没水的石块上,以腹吸盘吸附在石上,并觅食着生在石上的苔藓或藻类。 |
物种图像 |
 |
带毒部位 |
皮肤腺 |
毒素类型 |
混合毒素 |
中毒方式 |
误食、带有分泌物的器皿进食 |
毒素介绍 |
蟾蜍的皮肤毒腺和耳下毒腺能分泌蟾酥,主要由生物原胺、蟾毒配基和蟾蜍毒三大类组成。生物原胺中的一些成分具有强力致幻作用,令人产生幻觉症;还有一些成分能使人血管收缩身高血压的作用。蟾毒配基是其皮肤分泌物的主要成分,能增强心脏收缩力,治疗心衰。蟾蜍毒中含有心脏毒成分。蟾蜍毒和蟾毒配基均具有强烈的局部麻醉作用。此外,在蟾蜍中还发现了一些具有溶血作用的抗菌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