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中文名 |
有鳞目,蛇亚目 |
科名 |
游蛇科 |
属名 |
林蛇属 |
学名 |
Boiga kraepelini Stejneger,1902 |
中文名 |
绞花林蛇 |
别名 |
绞花蛇、大头蛇、烂葛藤(湖南) |
参考文献 |
赵尔宓、黄美华、宗愉等,中国动物志 爬行纲 第三卷 有鳞目 蛇亚目,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P.103~105
赵尔宓,中国蛇类 上,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P.182
蓝海、陈远聪,中国毒蛇及蛇伤救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
鉴定特征 |
头大,与颈区分明显,躯干甚长而略侧扁,尾细长,适于缠绕。颞部鳞片较小,不成列;脊鳞不扩大或略大于相邻背鳞。 |
形态描述 |
大型林栖后沟牙类毒蛇。最大全长/尾长:雄1405/385mm,雌1403/358mm。头较大,吻钝圆;颈较细,躯干甚长;尾细长,有缠绕性。背面灰褐到浅紫褐色,正常有一行粗大而不规则、镶黄边的深棕色斑块,有的地方前后相连呈波状纹;体侧各有1行棕色点斑。腹面黄白色,密布棕褐或浅紫褐点。头背灰褐或浅紫褐色,有一深棕色“∧”形斑,始自吻端,分枝达颌角;眼后有一棕色纵纹达颈鳞;上唇及头腹黄白色,散以深褐色斑。颊鳞1,多不入眶,个别无颊鳞;眶前鳞2;眶后鳞2,少数为1或3,极少为4;颞区鳞片较小;上唇鳞9,少数为10或8,极少为12;下唇鳞11-14对,前4或5对切前颌片。背鳞21(23,个别为25)-21(19-23)-17(15、16)行,脊鳞不扩大或略大于相邻背鳞,其余排成斜行,均平滑无棱;肛鳞二分。 |
分布地 |
安徽、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湖南、江西、四川、台湾、云南、浙江。国外无分布报道。 |
生物学资料 |
山区或丘陵。有攀援习性,常栖于溪沟旁灌木上或见于茶山矮树上,亦见于溪流旁的岩石上,也到住宅附近。多于晚上外出活动。吃鸟、鸟卵及蜥蜴。卵生。 |
物种图像 |
 |
带毒部位 |
后沟牙 |
毒素类型 |
溶血型毒素 |
中毒方式 |
咬伤 |
毒素介绍 |
本属蛇具有产生毒性分泌物的毒腺一杜氏腺(Duvernoy′S gland)及皮下腺,且不同的毒腺具有不同的毒性作用,表现为出血不止、溶血、呼吸困难、肾损害等。
杜氏腺分泌物主要具有凝血酶原激活物、蛋白水解酶和出血活性物质,具有突触后神经毒直接纤溶组分和/或含有不同强度的PLA2活力等活性成分。杜氏腺液体作用于小鼠所产生的病理特征与注射蝰科蛇毒的特征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