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中文名 |
有鳞目,蛇亚目 |
科名 |
游蛇科 |
属名 |
紫沙蛇属 |
学名 |
Psammodynastes pulverulentus (Boie,1827) |
中文名 |
紫沙蛇 |
别名 |
懒蛇(滇西),茶斑大头蛇、褐山蛇(福建、台湾) |
参考文献 |
赵尔宓、黄美华、宗愉等,中国动物志 爬行纲 第三卷 有鳞目 蛇亚目,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P.236~241
蓝海、陈远聪,中国毒蛇及蛇伤救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赵尔宓,中国蛇类 上,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P.139,P.161
蓝海、陈远聪,中国毒蛇及蛇伤救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P.138~139 |
鉴定特征 |
背鳞17-17-15行;体形不细长,背面呈紫褐色斑纹。 |
形态描述 |
体形中等大小的后沟牙毒蛇。最大全长/尾长:雄535/119mm,雌543/97mm。背面紫褐色。有多数呈不规则“∧”形、镶暗紫色的浅褐色斑,有的无此种斑,而仅有不规则排列的深棕色短折线;腹面淡黄色,密布紫褐色细点,或有紫褐色纵线或点线数行;体测略呈深浅相间的纵纹数条。头背紫褐色,有镶浅褐色边的暗紫色纵纹数条;唇缘及下颌浅褐色。体型中等大小;头颈可以区分,吻端平齐,吻棱明显;眼较大,瞳孔直立椭圆形。颊鳞1枚,不入眶。眶前鳞1,个别为2,眶后鳞2,个别为3;颞鳞2(1)+2(3、4)+3(4);上唇鳞8,2-3-3式,极少标本一侧或两侧为7,2-2-3式,个别标本的一侧为9,3-3-3式;下唇鳞8或7,前3对切前颌片;颌片3对。背鳞17-17-15行,均平滑无棱,背鳞不扩大,背鳞亦不呈斜行。 |
分布地 |
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湖南、江西、台湾、西藏、香港、云南。国外分布于菲律宾,缅甸,老挝,马来半岛,尼泊尔,越南,印度,锡金,印度尼西亚。 |
生物学资料 |
生活于平原、山麓或低山,常栖于林荫下水草丰茂的地方。在这种环境中,其体形及体色较深,与枯枝相似;亦常见于住宅附近路上或石缝中。在干燥的地方体色可变浅。白天、傍晚均见外出活动捕食。吃蛙及蜥蜴,偶亦吃蛇。卵胎生。 |
物种图像 |
 |
带毒部位 |
后沟牙 |
毒素类型 |
溶血型毒素 |
中毒方式 |
咬伤 |
毒素介绍 |
此蛇为后沟牙类毒蛇,其毒牙长在上颌骨的后端,咬人时不易被毒牙伤及人体,蛇毒相对较轻,被咬伤后较少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有报道一红脖颈槽蛇被该蛇咬伤后16min致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