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中文名 |
有鳞目,蛇亚目 |
科名 |
蝰科,白头蝰亚科 |
属名 |
白头蝰属 |
学名 |
Azemiops feae Boulenger,1888 |
中文名 |
白头蝰 |
别名 |
白玦蝰 |
参考文献 |
赵尔宓、黄美华、宗愉等,中国动物志 爬行纲 第三卷 有鳞目 蛇亚目,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P.383~385
蓝海、陈远聪,中国毒蛇及蛇伤救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赵尔宓,中国蛇类 上,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P.117~118
刘岱岳、余传隆、刘鹊华,生物毒素开发与利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P.34
汪国和,程辉.白头蝰蛇咬伤中毒1例报告.2006, 18(4):286~287.
|
鉴定特征 |
管牙较短,没有颊窝。头背覆盖以对称之大鳞;背鳞17-17-15行。头部白色,有浅黄褐色斑纹;躯干及尾黑褐色或暗紫褐色,有十几条朱红色或浅粉红色窄横纹。乍一看来,在躯、尾深色的衬托下,头部颜色显得特别浅淡,又是蝰科毒蛇的一种,故名“白头蝰”。 |
形态描述 |
没有颊窝的管牙类毒蛇。最大全长/尾长:雄671/96mm,雌661/87mm。躯尾背面紫棕色,有成对镶黑边的朱红色窄横纹10~15+2~5条,左右交错排列,仅个别横纹在背中央合并为一;腹面藕荷色,前端有棕色斑。头背淡棕灰色,吻及头侧浅粉红色,额鳞正中有一前窄后宽的浅粉红色纵斑,二顶鳞上各有浅粉红色斑,往后斜向顶鳞沟彼此愈合为一,止于顶鳞后缘;头腹浅棕黑色,杂以白色或灰白色纹。背鳞17-17-15行;腹鳞170~197;肛鳞完整;尾下鳞39~53对。上颌骨着生一对较短的管牙,没有颊窝。 |
分布地 |
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国外分布于缅甸北部及越南北部。 |
生物学资料 |
生活于丘陵及山区,夜出或晨昏活动,栖息于山区草地、麦田烂草堆下、路边、碎石地、稻田、甘蔗田边及甘薯地旁的草丛中,有时在人们住宅附近,甚至进入房舍、牛圈、灶屋、帐顶等。捕食小型啮齿动物及食虫类动物。 |
物种图像 |
 |
带毒部位 |
管牙 |
毒素类型 |
血循毒类 |
中毒方式 |
咬伤 |
毒素介绍 |
被该蛇咬伤之后,除局部剧痛及少量出血,还出血头昏、眼花、视力模糊、吞咽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