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i
  • Searce Dbase
    • Database List
    • Metadata
  • Data retrieval
    • Uncommon words
    • BHL文献检索
    • GBIF标本检索
    • NCBI分子数据检索
  • Data service
    • consultation service
    • API Service
  • Species Data Mine
  • Guide
    • Normal Problem
    • Feedback
  • Case
  • About us
    • Overview
    • Our Team
    • Contact
  • 语言
    • 中文
    • English
    • Sign in
    • TCloud User
  • 个人中心
    • User info
    • Sign out
    中国科学院数据云门户

Azemiops feae Boulenger,1888   白头蝰

字段 内容
目中文名 有鳞目,蛇亚目
科名 蝰科,白头蝰亚科
属名 白头蝰属
学名 Azemiops feae Boulenger,1888
中文名 白头蝰
别名 白玦蝰
参考文献 赵尔宓、黄美华、宗愉等,中国动物志 爬行纲 第三卷 有鳞目 蛇亚目,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P.383~385 蓝海、陈远聪,中国毒蛇及蛇伤救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赵尔宓,中国蛇类 上,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P.117~118 刘岱岳、余传隆、刘鹊华,生物毒素开发与利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P.34 汪国和,程辉.白头蝰蛇咬伤中毒1例报告.2006, 18(4):286~287.
鉴定特征 管牙较短,没有颊窝。头背覆盖以对称之大鳞;背鳞17-17-15行。头部白色,有浅黄褐色斑纹;躯干及尾黑褐色或暗紫褐色,有十几条朱红色或浅粉红色窄横纹。乍一看来,在躯、尾深色的衬托下,头部颜色显得特别浅淡,又是蝰科毒蛇的一种,故名“白头蝰”。
形态描述 没有颊窝的管牙类毒蛇。最大全长/尾长:雄671/96mm,雌661/87mm。躯尾背面紫棕色,有成对镶黑边的朱红色窄横纹10~15+2~5条,左右交错排列,仅个别横纹在背中央合并为一;腹面藕荷色,前端有棕色斑。头背淡棕灰色,吻及头侧浅粉红色,额鳞正中有一前窄后宽的浅粉红色纵斑,二顶鳞上各有浅粉红色斑,往后斜向顶鳞沟彼此愈合为一,止于顶鳞后缘;头腹浅棕黑色,杂以白色或灰白色纹。背鳞17-17-15行;腹鳞170~197;肛鳞完整;尾下鳞39~53对。上颌骨着生一对较短的管牙,没有颊窝。
分布地 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国外分布于缅甸北部及越南北部。
生物学资料 生活于丘陵及山区,夜出或晨昏活动,栖息于山区草地、麦田烂草堆下、路边、碎石地、稻田、甘蔗田边及甘薯地旁的草丛中,有时在人们住宅附近,甚至进入房舍、牛圈、灶屋、帐顶等。捕食小型啮齿动物及食虫类动物。
物种图像
带毒部位 管牙
毒素类型 血循毒类
中毒方式 咬伤
毒素介绍 被该蛇咬伤之后,除局部剧痛及少量出血,还出血头昏、眼花、视力模糊、吞咽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
毒素名称 蛋白质序列 详情
nerve growth factor-1,NGF-1(神经生长因子1)
NGF-AZE1(神经生长因子AZE1)
nerve growth factor-1,NGF-1(神经生长因子1)
NGF-AZE1(神经生长因子AZE1)
About us
本数据库是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的组成部分,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联合昆明动物所、成都水生所、上海昆虫博物馆及武汉水生所共同建设。感谢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十三五信息化建设专项“科学大数据工程”提供支持。
Useful Links
  • 中国科学数据云
  • 国家基础科学数据中心
  • 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
  • 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
  •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
Contact
1 Beichen West Road, Chaoyang District,Beijing,China(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el: +86-10-64807129

Email: linct@ioz.ac.cn

Follow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科院上海植生生态研究所 中科院武汉水生所   京ICP备09112257号-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8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