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i
  • Searce Dbase
    • Database List
    • Metadata
  • Data retrieval
    • Uncommon words
    • BHL文献检索
    • GBIF标本检索
    • NCBI分子数据检索
  • Data service
    • consultation service
    • API Service
  • Species Data Mine
  • Guide
    • Normal Problem
    • Feedback
  • Case
  • About us
    • Overview
    • Our Team
    • Contact
  • 语言
    • 中文
    • English
    • Sign in
    • TCloud User
  • 个人中心
    • User info
    • Sign out
    中国科学院数据云门户

Anas clypeata Linnaeus   琵嘴鸭

字段 内容
目名 ANSERIFORMES
目中文名 雁形目
科名 Anatidae
科中文名 鸭科
属名 Anas Linnaeus,1 758
属中文名 [河]鸭属
学名 Anas clypeata Linnaeus
中文名 琵嘴鸭
英文名 Shoveller,Common Shoveller.
俗名 琵琶嘴鸭。
亚种判定 否
是否指定亚种 否
引证信息 Anas clypeata Linnaeus,1758,Syst.Nat.,ed.10,1:124(模式标本采集地:瑞典)。 Anas clypeata,Ali,S.& S.D.Ripley,1987,P.43—44;Howard,R.& A.Moore,1984,P.73;Johnsgard,P.A.,l978,P.262;Mayr,E.& G.W.Cottrell,1979,P. 479;郑作新等,l979,P.84—86;郑作新,1987,P.61.
鉴定特征 体形较绿头鸭略小。嘴先端扩大呈铲状,易于与其它鸭类相区别。
采集地 昆明滇池1960.11.;寻甸羊街l976.1.20—22.;新平者龙l977.11.5.;石屏异龙湖1983.12.11—14.;剑川剑湖l984.11.28.。
形态描述 雄性成鸟:额、头顶黑褐色,具淡棕色羽缘;头和颈侧棕白,具棕色细小斑纹和褐色斑;上颈和背暗褐,羽缘灰褐;肩亦暗褐,具棕白色羽缘;腰和尾上覆羽黑色,略闪绿色光泽;尾羽褐色,具白色边缘,外侧尾羽白边较宽。翅上中、小覆羽灰蓝色;大覆羽暗褐具宽阔白端;初级飞羽暗褐,羽干白色;次级飞羽的翼镜翠绿色,前后缘以白边;三级飞羽暗褐,具绿色金属光泽。颏、喉及前颈棕白点缀少量褐色斑点;上胸棕白,具新月形褐色斑;下胸和腹棕栗,下腹具黑褐色纤细横斑;尾下覆羽白,具黑色斑点;两胁棕色具栗色横斑;腋羽白色。 雌性成鸟:额至尾大都暗褐,具浅棕白色羽缘,呈纵纹状;头顶和额部的棕色羽缘较深,尾上覆羽、尾羽和肩羽的棕色羽缘浅淡而宽。头侧和颈淡棕,布以黑褐色斑纹;翅与雄鸟相似,但翼镜较小,光泽亦差。颏、喉棕白,略具褐点;胸、腹浅棕具褐色粗斑,下腹和尾下覆羽转为纵纹状;有的标本则渲染浅栗色,腹中部无斑;胁羽与胸相似,但斑纹粗大而明显;腋羽白色。 虹膜金黄(雄鸟)或淡褐(雌鸟);上嘴黑褐(雄鸟)或黄褐色(雌鸟);上嘴末端扩大成铲状;跗蹠桔红色,爪蓝黑色。
分布地 昆明、寻甸、师宗、新平、丽江、宁蒗、石屏、楚雄、大理、剑川等地,冬候鸟。省外在东北西北部呼伦贝尔盟博克图、根河及西部草原、北部齐齐哈尔、新疆西部喀什及天山繁殖;迁徙时经东北南部、西南部、内蒙古、青海、新疆、甘肃、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上海等地,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各省包括台湾、西至西藏南部等地越冬。国外繁殖于欧洲和西伯利亚及蒙古的大部分地区,北美洲的西部以及阿拉斯加以南到加里福尼亚,西至大西洋地区,有一些沿大西洋海岸一带繁殖,少数在日本北海道北部及西班牙繁殖,也可能在塞浦路斯及白令岛;在繁殖区以南英国、爱尔兰、欧洲南部、亚洲南部、菲律宾、日本的大部、非洲北部和东部、北美洲南部及墨西哥越冬,偶见于加里曼丹北部、夏威夷岛及密克罗尼西亚。
生态学 琵嘴鸭每年l0—11月迁来云南省越冬。1977年10月在新平县打雀山发现它们在迁徙途中,夜间有趋光扑火现象。这说明琵嘴鸭有夜间迁徙的情况。琵嘴鸭在越冬期间主要栖息于较开阔的湖泊、河流、水库、池塘等处,也见于水田和沼泽地中。但不喜在植物丛生的水域中觅食。多单独活动,亦见有数只结成小群或与其它野鸭混群活动。飞行能力不强,但飞行速度较快。起飞时向前上方斜线飞行,飞行到一定高度后再向前平行飞翔。游泳速度不快,亦很少潜水。在河边、湖畔等浅水区和沼泽地中取食,取食时用铲形嘴铲取水面食物,或将头潜入水中获取甲壳动物、鱼、蛙等,也铲掘水底泥中的植物等。有时也见在岸边的沙滩上或泥土中用铲形嘴铲掘沙泥寻找食物。食物以水生昆虫、小型软体动物、鱼、蛙等动物性食物为主,也取食水草、草籽等植物性食物。剖验9胃,其中见有昆虫碎片l次、田螺6次、螺蛳碎片5次、水草碎片l次、草籽3次,胃内容物中动物性食物占76.2%,植物性食物占l9.6%,其余为砂砾。 琵嘴鸭肉味可口,体羽除做填充材料外,雄鸭肩羽(商品名蓝鸭公子)、翼镜(商品名鸭翠)可做饰羽。 栖息地高度约海拔400--2700m。资源现状为常见种。
图像信息
About us
本数据库是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的组成部分,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联合昆明动物所、成都水生所、上海昆虫博物馆及武汉水生所共同建设。感谢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十三五信息化建设专项“科学大数据工程”提供支持。
Useful Links
  • 中国科学数据云
  • 国家基础科学数据中心
  • 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
  • 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
  •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
Contact
1 Beichen West Road, Chaoyang District,Beijing,China(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el: +86-10-64807129

Email: linct@ioz.ac.cn

Follow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科院上海植生生态研究所 中科院武汉水生所   京ICP备09112257号-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8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