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Timaliinae |
科中文名 |
画鹛亚科 |
属名 |
Pteruthius Swainson,1832 |
属中文名 |
鵙鹛属 |
学名 |
Pteruthius rufiventer rufiventer Blyth |
中文名 |
棕腹鵙鹛 |
英文名 |
Rufous—bellied Shrike Babbler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Pteruthius rufiventer Blyth,1842,Joum.As.Soc.Bengal,ll:183(模式标本采集地:印度大吉岭)。
Pteruthius rufiventer rufiventer,Ali,S.& Ripley,S.D.,l972,7:73~74;Howard,R.& Moore,A.,l980,P.431;Mayr,E.& Paynter,R.A.,l964,10:385;Robson,C.,2000,p.462,pl.92;郑作新,1987,p.709;1994,P.128;郑作新等,l987,11:l67~168;彭燕章等,l987,P.316。
|
鉴定特征 |
全长l80~200mm。雄鸟头和后颈亮黑色;背部和尾上覆羽深栗红色;翅和尾羽黑色具栗红色端斑;喉至胸浅灰,胸部两侧染黄色;腹部浅红褐色。雌鸟头顶前部灰斑杂黑色,后部亮黑色;背和翅表翠绿色;中央尾羽和外侧尾羽外缘翠绿色;余部与雄鸟相似。 |
亚种信息 |
全世界记录有2亚种(Howard & Moore,1980),中国分布指名亚种,仅见于云南。 |
采集地 |
贡山巴坡1973.12.1~3.;泸水姚家坪1974.2.8~14.;景东磨刀河1964.11.12~17.。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前额、头顶至后颈黑色,闪钢蓝色金属光泽;眼先、眼圈、眼下和眼后、耳羽至颈侧黑色;背至腰和尾下覆羽深栗红色;肩羽和翅上覆羽亮黑色,与头顶相似;飞羽黑色,外缘亮黑色,内侧飞羽具深栗红色端斑;尾羽亦呈黑色,外缘和中央尾羽表面闪铜蓝色金属光泽;颏、喉至上胸浅灰色;下胸至腹部和尾下覆羽淡红褐色,下胸两侧渲染黄色,胁部斑杂栗红色;翅缘白色,翅下覆羽黑色,腋羽淡红褐色。
雌性成鸟:前额灰色,羽基和羽端狭缘黑色,呈鳞状斑纹;头顶中部亮黑,羽端杂灰色,,呈斑杂状;头顶后部至后颈亮黑色;眼先、眼圈、眼下和眼后、耳羽至颈侧深灰色,羽端微缀黑色;背和肩羽、翅上小覆羽、大覆羽、中覆羽及飞羽外(甲+羽),呈翠绿色,背羽端缘微缀黑褐色;小翼羽、初级覆羽和第l枚、第2枚初级飞羽及其余飞羽内(甲+羽)呈黑色,内侧次级飞羽具深栗红色端斑;尾上覆羽栗红色;中央尾羽表面和外侧尾羽的外缘翠绿色;中央尾羽的羽轴和外侧尾羽大部黑色;尾羽均具深栗红色端斑;下体与雄鸟相似。
虹膜灰色或蓝灰色;上嘴黑色,下嘴蓝灰色;跗蹠和趾红褐色,爪角褐色。
|
分布地 |
云南西北部贡山、泸水,西部景东无量山,陇川江与怒江间山脉,为留鸟。国外分布于尼泊尔向东至不丹、印度阿萨姆和缅甸北部。 |
生态学 |
栖息于南亚热带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中,多见单个或成对在树上和林下灌丛中活动觅食。食物主要是鳞翅目幼虫、甲虫和其他昆虫。性安静,不喜鸣叫。繁殖习性无记录。
栖息地海拔1220~2600m。资源状况为稀有种,属全球性近危种(Collar et al.1994)。分布范围为尼泊尔至不丹,印度东北部阿萨姆,缅甸西部、北部及越南北部。区系从属为东洋界,东喜马拉雅山地特有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