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Timaliinae |
科中文名 |
画鹛亚科 |
属名 |
Garrulax Lesson,1831 |
属中文名 |
噪鹛属 |
学名 |
Garrulax cinereaceus cinereiceps(Styan) |
中文名 |
灰翅噪鹛 |
英文名 |
Moustached Laughing Thrash.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Trochalopteron cinereiceps Styan,1887,Ibis,(5)5:167,pl.6[模式标本采集地:郑作新等(1987)记录为中国湖北汉口]。
Ianthocincla cineracea cinereiceps,Rothschild,L.,l926,P.264。
Garrulax cinereaceus cinereiceps,Howard,R.& Moore,A.,l980,p.428;Mayr,E.& Paynter,R.A.,l964,10:363;Robson,C.,2000,p.446,pl.87;郑作新,1987,p.68.2;1994,p.124;郑作新等,l987,11:109~111;四川资源动物志编委会,1980,1:119;吴至康等,l986,P.306~307;彭燕章等,l987,P.304。
|
鉴定特征 |
全长200~226mm。头顶暗灰至黑色;上体橄榄绿褐色或棕黄褐色;初级飞羽外缘烟灰色,内侧飞羽和尾羽具白色端斑和黑色次端斑;具黑色髭纹;下体皮黄色。两性相似。 |
亚种信息 |
全世界记录3亚种(Mayr & Paynter,1964;Howard & Moore,1980),中国分布2亚种(郑作新,l994),云南记录2亚种。 |
采集地 |
蒙自期路白l985.4.11.。 |
形态描述 |
所采l只成年雌鸟的前额、头顶至后颈暗灰橄榄褐,额杂黑羽缘;背羽棕黄褐色;眼淡棕白,颊至耳羽前部白色;眉纹和耳羽后部棕红色。另1只性别不明的鸟,额全黑色,余部与前亚种相似。 |
分布地 |
云南东南部蒙自,为留鸟。省外分布于贵州江口、绥阳、册亨、望谟,四川平武、苍溪、万源、南江、城口、南川、灌县、秀山,湖北宣恩,甘肃南部,陕西西南部和山西文水以南地区。国外无分布。 |
生态学 |
栖息于亚热带低山丘陵地带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及稀树灌丛、竹丛等生境,常见10多只结群活动,鸣声清晰而响亮,有韵律。杂食性,剖检19只鸟胃,胃容物中见有小甲虫(6次)、天牛幼虫(1次)、蚂蚁(1次)、蜂类(1次)、蜚蠊(1次),其他昆虫碎片(8次);果实类(10次)、草莓(4次)、榕果(1次)。动物性食物占胃容物总量的42%,植物性食物占58%。
1965年5月20日在腾冲大塘山坡灌丛隐蔽处采到1巢,巢位于三叉树枝间,形若碗状,离地面1.5m。巢的结构分内、外两层,外层粗糙,以茅草和藤条编制而成,内层垫以棕丝。巢外径约为150mm,内径70mm,深45mm。巢内有4只雏鸟。
Robson(2000)记载:灰翅噪鹛在东南亚的繁殖期为3~6月。巢筑于茂密的灌木或竹丛之中,巢呈杯状,离地0.9~2m。每窝产卵2~4枚,卵壳蓝色或青绿蓝色,卵的量度为25.3mm ×l8.6mm。
栖息地海拔2 600m以下。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界,分布范围为印度东北部及缅甸北部至中国西南、华中及东南部大陆地区。
|
图像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