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Timaliinae |
科中文名 |
画鹛亚科 |
属名 |
Pomatorhinus Horsfield,1821 |
属中文名 |
钩嘴鹛属 |
学名 |
Pomatorhinus ruficollis similis×albipectus×mcorutitus |
中文名 |
棕颈钩嘴鹛 |
英文名 |
Rufous—necked Scimitar Babbler,Streak—breasted Scimitar Babbler. |
俗名 |
小弯嘴(中国台湾)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
鉴定特征 |
全长l60~203mm。头顶和背羽橄榄褐色,后颈和颈侧棕红色;具显著的白色眉纹;颏、喉至胸白色;胸部具橄榄褐色或棕栗红色与白色相间的纵纹,分布于海南岛和台湾的亚种胸部的条纹呈黑褐色;下体余部橄榄褐以至棕褐色。两性相似。 |
亚种信息 |
全世界记录14亚种(Howard & Moore,1980),我国分布10亚种(郑作新,
1994),云南记录3亚种及其居间类群。
|
采集地 |
昆明:筇竹寺1964.3.15.,西山l966.12.22.;景东:左所营l957.1.9.,林街1964.7.22.~8.1.,温朴l964.9.1.,无量山1957.3.23.,川河l957.1.11.;镇沅1960.5.16.;景谷永平l960.5.11.;新平l976.12.15~23.;弥勒东山l985.5.23~25.。 |
形态描述 |
背部橄榄褐,渲染棕褐色;下喉至胸具橄榄褐色或淡栗褐色纵纹,羽缘白色;下体余部也多渲染橄榄黄褐色。个体变异较大。
幼鸟:1964年8月22日在景东采集l只刚出飞的幼鸟,体羽松散,飞羽和尾羽基部被鞘;头顶和背至尾上覆羽呈棕红褐色;后颈棕红色;飞羽和尾羽表面棕褐色;眉纹白色;眼先黑褐色,眼后黑褐沾棕红色;耳羽和颈侧棕红色;颏和上喉及腹部近白色,下喉至胸棕红色;两胁和尾下覆羽棕红褐色。
|
分布地 |
昆明、景东、景谷、镇沅、宜良、弥勒、新平,为留鸟。 |
生态学 |
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常绿阔叶林、竹林和次生灌丛地带。结小群活动,鸣叫声优雅动听,类似“找哥哥……找哥哥”,清脆而富有韵律。性杂食,剖检采白滇西的l5只鸟胃.胃内容物有鞘翅类甲虫(7次)、直翅类蟋蟀等(3次)、鳞翅类幼虫(3次)、其他昆虫碎片(5次);草莓、悬钩子和草籽等植物性食物(6次)。动物性食物占胃容物总重量的68.3%;植物性食物占31.7%。据Robson(2000)记述:繁殖期为1~5月。巢成圆球形或半球形,筑在地面上的土洞内或低矮的灌丛之中,离地面约1m。窝卵数2~5枚。蛋壳呈亮白色。卵的量度为23.4mm X l7.4mm。1985年4月30日在滇南屏边大围山发现一巢,巢筑于密林下土坡旁的地面上,隐蔽较好。巢成碗状,外壁以竹叶和阔叶相杂构成,内垫有柔软的纤维。巢的量度:外径为13cm,内径为8.5cm ×6cm,高11.5~12cm。巢内有3枚卵,卵壳白色,量度分别为23.1mm ×l7.5mm、23.7mm×18.0mm、23.7mm ×l8.0mm。
栖息地海拔80~2 60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分布范围为印度次大陆北部和东北部、缅甸西部和北部、老挝中部和北部、越南北部;中国西自西藏南部和云南西部,北抵秦岭,东达福建、台湾,南至广东、广西和海南岛。区系从属为东洋界,东南亚地区特有种。
|
图像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