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Timaliinae |
科中文名 |
画鹛亚科 |
属名 |
Pomatorhinus Horsfield,1821 |
属中文名 |
钩嘴鹛属 |
学名 |
Pomatorhinus erythrocnemis odicus Bangs et Phillips |
中文名 |
斑胸钩嘴鹛 |
英文名 |
Spot—breasted Scimitar Babbler |
俗名 |
锈脸钩嘴鹛、大弯嘴(中国台湾)。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Pomatorhinus maccleUandi odicus Bangs et Phillips,1914,Bull.Mus.Comp.Zool.,58:286(模式标本采集地:中国云南蒙自)。
Pomatorhinus erythrogenys minor Delacour & Jabouille,1930,Oiseau Rev.Franc.Om.,ll:400(模式标本采集地:Tongking)。
Pomatorhinus erythrogenys odicus,Howard,R.& Moore,A.,l980,P.418;Mayr,E.& Paynter,R.A.,l964,10:268;Robson,C.,2000,453,pl.89;郑作新,1987,P.648;1994,P.118;郑作新等,l987,P.21;彭燕章等,l987,P.285。
Pomatorhinus erythrocrwrms odious,Robson,C.,2000,453,pl.89;约翰?马敬能等,2000,p.402,pl.104。
|
鉴定特征 |
全长211~260mm。上体橄榄褐色;前额、耳羽至颈侧、胸侧和胁及尾下覆羽均呈锈黄红色;颏、喉至胸及腹部中央白色,胸部有粗著的黑色斑纹。两性相似。 |
亚种信息 |
全世界记录9亚种(约翰?马敬能等,2000),我国分布8亚种(郑作新,1994),云南记录3亚种。 |
采集地 |
泸水1960.5.8.;腾冲:大塘1960.4.24.~27.,l960.5.3~4.,l965.5.16~26.,界头l960.4.2.,l965.6.9~10.,城郊l960.3.30.;龙陵小黑山1962.5.7.;潞西:芒市1962.4.26.,勐旺l965.3.10.;盈江l960.5.25.;保山上江l984.7.30.;镇康1960.4.15.;凤庆白腊l964.7.21.;双江勐库l960.4.7.;宾川鸡足山1984.7.17.;大姚1984.7.30.;’昆明:花红洞1974.9.15.,l979.2.15,谷律1989.5.~l990.4.17.;寻甸羊街1976.1.19.;澜沧营盘黑山l966.5.17I-景东:董家山l957.4.8.,川河l957.1.11~16.,左所营1957.1.7.,灰窑l964.9.10.,林街l964.8.3.,l976.11.1~27.,温扑l964.7.16.~8.22.;景谷永平l960.5.9.;勐腊易武l960.1.8.;江城岩脚l972.6.12~27.;石屏龙朋1985.6.20.;绿春:大红山l972.5.27.,黄连山1985.6.4.;元阳果统l961.5.18.;屏边大围山l985.4.16~18.;文山平坝l961.6.24.;富宁博爱l961.7.16.;西畴麻栗坡1961.8.8.。 |
形态描述 |
成鸟:与云南西北部的decarli亚种相似,但背羽多棕褐色;喉胸两侧和胁部及尾下覆羽的锈红黄色较浓著;胸部的黑色斑纹一般较稀少。
幼鸟:1960年3~5月在云南西部采集的4只幼鸟,羽毛的羽枝松散;上体棕黄褐色;前额、颊部、颈侧、胸侧和胁及尾下覆羽的锈红黄色较浓著;颏和喉白色,仅下喉部有少量黑色点斑;胸和腹部中央近白,多少染淡锈黄色。
|
分类讨论 |
据Robson(2000)和约翰?马敬能等(2000)将原胸部具黑色斑纹的锈脸钩嘴鹛(P.erythrogenys)改为斑胸钩嘴鹛(P.erythrocnemis)。认为锈脸钩嘴鹛头顶及背红褐而具深橄榄褐色细纹;背、两翅及尾纯棕色;脸颊、两胁及尾下覆羽呈锈红黄色;下体余部白色,胸具灰色点斑或纵纹;中国尚无记录(约翰?马敬能,2000)。所以,本书亦将原录的锈脸钩嘴鹛改为斑胸钩嘴鹛。 |
分布地 |
分布于云南西部泸水、腾冲、盈江、潞西、凤庆、宾川,西南部双江、镇康、沧源、澜沧、景洪、景东、江城,中部大姚、昆明、寻甸、新平,东南部元阳、绿春、蒙自、屏边、文山、西畴、富宁,为留鸟。省外分布于贵洲西部。国外分布于缅甸东北部、老挝北部。 |
生态学 |
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低山及平原地带的灌丛、棘丛和林缘等生境。结小群活动,觅食昆虫、果实、种子、花等食物。剖检采自滇西的20只鸟胃,见有鞘翅类昆虫(15次)、鳞翅类幼虫(3次)、膜翅类蚂蚁等昆虫(4次);种子(5次)、,果实(4次)、花(1次)。动物性食物占胃内食物总重量的74.3%,植物性食物占25.7%。据Robson(2000)记述:繁殖期3~6月。巢成不整齐的椭圆形,筑在地面上或灌丛中。窝卵数2~6枚,蛋壳亮白色,卵的量度为26.5mm X l9.3mm。
栖息地海拔700~2 60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分布范围为印度东北部、缅甸北部和西部、印度支那北部,中国大陆甘肃和陕西等省的南部,西抵中国西藏东南部,东至中国台湾。区系从属为东洋界,东南亚特有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