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GRUIFORMES |
目中文名 |
鹤形目 |
科名 |
Gruidae |
科中文名 |
鹤科 |
属名 |
Grus Brisson,1760 |
属中文名 |
鹤属 |
学名 |
Grus grus lilfordi Sharpe |
中文名 |
灰鹤 |
英文名 |
Common Crane |
俗名 |
大雁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Grus lilfordi Sharpe,1894,Cat.Bds.Brit.Mus.23:250,252(模式标本采集地:西伯利亚东部,越冬在长江流域)。
Megalornis grus lilfordi,Gee,N.G.et al.,l948,P.62—63;Rothschild,L.,1926,P.217.
Grus grus lilfordi,All,S.& S.D.Ripley,1969,2:136—138;Baker,E.C.Stuart,1929,6:50一51;Howard,R.& A.Moore,1980,111;La Touche,1931—34,1:294—295;Peters,J.L.,l934,P.151;郑作新,1987,P.173一l74;彭燕章等,1987,P.76—77.
|
鉴定特征 |
通体灰色,头、喉及上颈黑色,有一白色条纹从眼后一直延伸至颈侧,在后颈相连;头顶裸露,皮肤红色;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黑色,三级飞羽先端亦黑;尾灰色;脚黑色。 |
亚种信息 |
全世界共2亚种(Howard & Moore,1980;Johnsgard,1983),我国有lilfordi亚种,冬季见于云南。 |
采集地 |
巧家1963.11.25.;嵩明l961.12.27.;昆明:城郊1960.11.30.,滇池1960.12.5.。 |
形态描述 |
成鸟(冬羽):前头、眼先黑色,披黑色发状羽;头顶裸露,皮肤朱红色,并具稀疏的黑色发状羽;颏、喉、前颈、后颈灰黑色;眼后方、耳羽和颈侧灰白色,在后颈相连,形成倒“人”字型,将灰黑色的后颈和前颈分开;飞羽和小翼羽黑褐色;三级飞羽灰白,先端沾黑,延长且弯曲成弓状,羽端羽枝分离而成毛发状;尾羽灰白,端部转为灰黑色,其余体羽均灰色。两性相似。
幼鸟(据郑作新等,l963):体羽黄褐色,一年后生出灰白色略现褐色的羽毛;颈部及飞羽先端的黑色不如成鸟鲜明;三级飞羽不甚弯曲。
虹膜浅黄色;嘴角黄,先端沾灰绿;胫的裸出部、跗蹠及趾均黑色。
|
分布地 |
昆明、巧家、嵩明、寻甸、会泽、中甸、丽江、蒙自、个旧、勐海等地,冬候鸟。国内在新疆天山、内蒙古北部繁殖,迁徙时途经新疆西部、东北三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越冬。国外分布于东亚、中亚及印度北部。 |
生态学 |
越冬时栖息于湖边、沼泽及农田中,多集群活动。1984年12月14日杨岚等在丽江拉市海(海拔3220m)见10只,16日又见约80只次,其中一大群约有70只,小的两群,一群4只,一群6只,受惊后全部飞向天空集结为大群,飞行时呈“一”字形,或“人”字形,或分散,在天空中盘旋。据杨岚(1990),1987年1月6一8日在会泽大桥水库及长海子水库周围的山坡耕作地中,先后见有7群,各群分别有4只、11只,16只、24只、34只、86只、107只。群体大小在一天中(8:00—19:00)有变化,晨、昏群体较大,觅食活动时群体较为分散。
据王有辉(1990),灰鹤在贵州西部威宁县草海的越冬期约为6个月,每年10月上旬至ll月中旬为迁入期,ll月中旬至翌年3月上旬为越冬种群数量稳定期,3月中旬至4月初为迁出期。灰鹤迁入时期无规律,分期分批到达,早、中、晚都有,迁来越冬地时,每一集群没有离去时的数量大,离去时也是分期分批的。越冬时,常与黑颈鹤、斑头雁混杂,夜宿、觅食、休息可在同一生境。在草海的日活动节律一般在8:00—11:30左右,分散外出觅食,12:00左右返回草海。在湿地或沼泽地休息至15:00左右,15:00一17:30左右,第2次外出觅食。l8:00以后外出觅食的灰鹤逐渐向夜宿地集中。越冬期喜群居,可分为三种形式,即家族性集群,同种集群和混种集群。
越冬期食物是植物为主。1963年11月25日采自滇东北巧家金沙江边河滩红薯地里的1只灰鹤,胃内全为红薯。据王有辉(1990),在草海越冬期的灰鹤食物包括豆类、玉米、马铃薯、胡萝卜、萝卜、白菜、菠菜、冬小麦、水葱及荆三棱的根茎,也兼食一些动物性食物,特别是软体动物,常见有中华田螺、铜锈环棱螺、胀肚环棱螺和犁型环棱螺。据4只鸟胃的解剖结果,越冬期胃内食物比例为植物性食物占68.9%,动物性食物占1%,砾石占30.1%。另据吴至康等(1985),剖检11月和l2月的4个鸟胃,见有玉米2次、草子l次、砂粒l次。
在云南省分布于海拔300--3200m。资源现状为稀有种,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
|
图像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