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Turdinae |
科中文名 |
(1)鸫亚科 |
属名 |
Phoenicurus Forster,1817 |
属中文名 |
红尾鸲属 |
学名 |
Phoenicurus auroreus leucopterus Blyth |
中文名 |
北红尾鸲 |
英文名 |
Daurian Redstart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Phoenicurus leucopterus Blyth,1843,Journ.As.Soc.Bengal l2:962(模式标本采集地:马来半岛)。
Phoenicurus auroreus leucoptertas,Ali,S.& Ripley,S.D.,l973,8:262;Howard,R.&Moore,A.,l980,p.399;Mayr,E.& Paynter,R.A.,l964,10:79.;郑作新,l987,p.598;郑作新,2000,p.111;郑作新等,l995,10:81.;彭燕章等,1987,p.260。
|
鉴定特征 |
全长约150mm。雄鸟头顶至上背石板灰色;头侧和颏、喉、背和肩羽及两翅黑色;翅上内侧飞羽具白色块斑;腰至尾上覆羽棕黄色;中央尾羽黑褐色;外侧尾羽棕黄色;下体余部棕黄色。雌鸟头顶、后颈至背和肩羽暗橄榄褐色;翅黑褐;外缘橄榄褐色;内侧飞羽亦具白色块斑;头、颈两侧和胸部橄榄褐;颏、喉近白沾橄榄褐色;腹淡皮黄;尾羽与雄鸟相似。 |
亚种信息 |
全世界有2亚种(Howard & Moore,1980),国内均有分布,均见于云南。 |
采集地 |
贡山:马库l973.1 1.18~21.;贡山l973.12.31.;中甸:吉沙1981.8.21~23.,上桥头1981.10.22.;丽江玉湖l956.10.9.;泸水片马l974.1.18.;腾冲:腾冲坝l960.4.2.,大塘l960.4.25.,江咀l960.4.13.;潞西三台山1962.4.6.;新平者龙打雀山1977.11.8.。 |
形态描述 |
成鸟:与指名亚种相似,仅羽色稍浓艳。
雄性哑成鸟:据1973年11月21日采自贡山独龙江边马库的标本,前额、头顶至上背呈灰棕褐色,羽基灰白成斑驳状;背和肩羽及翅上覆羽黑色,而具棕黄褐色宽缘;喉部黑而具灰白色羽缘;腰至尾上覆羽和下体的棕黄色较浅淡,翅上的白斑亦较小。
幼鸟:据l981年8月23日,采自中甸吉沙的1号性别不明的幼鸟描记,前额、头顶至背和肩羽黑褐色,羽端具淡黄褐色星状点斑;翅黑褐,羽缘棕黄色;次级飞羽基部具白斑;下体淡棕黄白色,羽基和端缘黑褐色,呈鳞斑状花纹;尾上、下覆羽和外侧尾羽淡棕黄:中央尾羽黑褐色。
|
分类讨论 |
本种有2亚种分化。p.a.auroreus 在我国东北、华北繁殖,越冬时出现在长江以南和西南地区;p.a.leucopterus在陕西、甘肃、青海及四川的西部、北部及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等地繁殖,冬季南迁。因此,在云南有2亚种。将采自云南西北部繁殖期的leucopterus亚种标本与冬季采自广西、贵州等地的auroreus亚种标本相对照,发现2亚种的差异很不明显,故认为leucopterus亚种能否成立有待研究。 |
分布地 |
贡山、中甸、丽江、泸水等西北部高山地带,为繁殖鸟;腾冲、潞西、新平等南部河谷及平坝区,为冬候鸟。省外分布于青海东部和南部、甘肃、宁夏、陕西南部、四川西部和北部、西藏东南部等地,为繁殖鸟;向南迁飞越冬。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老挝及越南等国,为冬候鸟。 |
生态学 |
栖息于林缘灌木、草丛及田园耕作地边缘和居民点附近的林木上,常见单个或成对活动,以昆虫及杂草种子和野果为食。据4月采自潞西的标本胃检,胃容物则全为鞘翅目昆虫及鳞翅日幼虫;而8~10月采自中甸、川西和西藏东南部的l0号标本的胃容物分析,植物性食物占57%。每年3月中旬开始繁殖,营巢于墙洞及石缝内,每窝产卵2~4枚。卵呈浅红白色,杂以紫斑及赭色细点斑(郑作新等,1995)。
栖息地海拔600~3 20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古北种。
|
图像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