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Corvidae |
科中文名 |
鸦科 |
属名 |
Urocissa Cabanis,1850 |
属中文名 |
蓝鹊属 |
学名 |
Urocissa erythrorhyncha erythrorhynctut(Boddaen) |
中文名 |
红嘴蓝鹊 |
英文名 |
Red—billed Bull Magpie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Corvus erythrorhyneha Boddaert,1783,Tabl.Pl.Enlum.Hist.Nat.:38(模式标本采集地:中国,据Latham)。
Urocissa etythrorhyncha alticola Birckhead,1938.Bull.Brit.Om.Cl.,58:72(模式标本采集地:中国云南西北部丽江地区)。
Cissa erythrorhyncha erythrorhyncha,Rothschild,L.,l926,P.340; 郑作新,1987,P.536~537;彭燕章等,l987,P.238。
Urocissa erythrorhyncha erythrorhyncha,Howard,R.& Moore,A.,l984,P.637;Mayr,E.& Greenway,J.C.,l962,15:241;Vaurie,C.,l959,P.154;陈服官等,l998,9:147~150。
|
鉴定特征 |
全长318~605mm。体形与黄嘴蓝鹊相似,头顶至后颈具淡紫白色块斑;头颈余部和颏、喉至上胸黑色;背紫蓝灰色;腹灰白色;尾长而具白色端斑和黑色次端斑;嘴和跗蹠红色。两性相似。 |
亚种信息 |
全世界共分化为5亚种,我国记录3亚种,云南分布1亚种。 |
采集地 |
勐腊:勐腊l960.2.16.~l8.,l959.4.29.~5.3.,农林l959.12.18.,易武1960.1.22~26.,曼拉伞1959.6.9.,曼帕l959.5.15.,l960.3.9.;景洪:橄榄坝1960.4.6.;勐海l960.2.17.;昆明:花红洞l979.2.15.,黑龙潭1957.9.5.,谷律1986.12.6.;宾川鸡足山1981.11.15.;宁蒗泸沽湖1981.11.21.;丽江:鲁甸1956.8.13~24.,玉湖l956.10.7.;维西偏天阁1956.9.20.;中甸上桥头1981.11.21.;泸水:姚家坪1974.2.14.,片马l974.1.15~25.;贡山双拉洼1973.6.16~23.;腾冲:1960.4.6.,界头1960.4.16.,大塘l965.5.16.;潞西芒市l962.4.25.;盈江l962.5.26.;风庆白蜡1974.7.22.;沧源班洪l964.6.7~1 1.;永德梨梨箐1964.8.17.;江城岩脚l972.6.29.;思茅1957.5.2.;景谷益智l997.6.6.;普洱l972.3.27.;景东:磨刀河l964.8.18.,林街1964.7.22.,灰窑l964.9.14.;马关都龙老君山1961.6.9.;永善:1963.11.22.,井底1963。ll.24.;弥勒东山l985.6.26.。 |
形态描述 |
成鸟:前额至头顶和颈部两侧及颏、喉至上胸均为黑色,头顶各羽具淡蓝白色羽端;枕至后颈中央伸达上背的淡蓝白色羽端扩大,形成l大块白斑;背、肩及腰紫蓝灰色;翅上覆羽和飞羽表面亮紫蓝色,内(甲+羽)暗褐;初级飞羽外(甲+羽)尖端缀以白色,内侧飞羽具明显的白色端斑;下体余部白而沾浅蓝灰色,下腹中央略染土黄色;尾上覆羽浅紫蓝色,具宽阔的黑色端斑和不明显的淡蓝色次端斑;尾羽紫蓝色,具宽阔的白色端斑,外侧尾羽均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
幼鸟:与成鸟相似,但全身羽毛较松散,少光泽;头顶至后枕灰白色,头顶两侧黑褐色;背和肩羽灰褐色;喉浅灰白色,胸黑褐色;下体余部灰白色;飞羽和尾羽与成鸟相似,多被鞘。
虹膜橘红色;嘴和跗蹠橙红色;幼鸟的嘴和脚红色较浅淡,近黄色。
|
分类讨论 |
云南原记录有指名亚种,分布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等地;ahicola亚种分布于云南西部腾冲和怒江与澜沧江之问山脉,西北部德钦和丽江山脉地区(郑作新,1987;陈服官等,l998;唐蟾珠等,l996)。两亚种的区别在于ahicola亚种体形较大,翅长7♂204(198~210)mm,枕部淡蓝色块斑较小;指名亚种体形较小,翅长l6♂♂l88(176~203)mm,枕部淡蓝色块斑伸达头顶(郑作新,2002;唐蟾珠等,l996)。ahicoht亚种的模式产地为云南西北部丽江地区(Birckhead,1938)。我们检查了采自云南西北部丽江、中甸、维西、贡山、泸水、腾冲、德钦等地的28号(14♂♂和l4♀♀)原定为ahicola亚种的标本和采自四川康定、美姑、酉阳,湖南桑植,湖北宣恩,贵州东北部江口、西南部安龙、兴义及云南南部景洪、勐海、勐腊、思茅、红河等地区的36号(19♂♂,17♀♀)原定为指名亚种的标本。发现原定两亚种的羽色无显著差异;枕部淡蓝白色块斑的大小、从一系列标本比较亦无明显区别;翅长alticola亚种l4♂♂l94.93(178~210)mm,l4♀♀l89.29(172~200)mm;指名亚种19♂♂l75.32(178~190)mm,17♀♀180.64(167~192)mm。翅长量度的平均值ahicola亚种较指名亚种稍长。但个体问互相重叠现象甚为明显,很难作为分类的标准。因此,我们将alticola亚种列为指名亚种的同物异名,所以,云南仅分布l亚种。指名亚种与分布于华北地区的brevivexilla亚种的区别,在于后者上体羽色较淡,灰色较著(陈服官等,1998)。 |
分布地 |
遍布云南全省各地州县,为留鸟。省外分布于陕西南部及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各省区和海南岛。国外分布于缅甸东北部和越南北部。 |
生态学 |
栖息于丘陵和中低山区的次生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或竹林等多种类型的森林中,也见于河谷两岸的疏林、荒坡及耕地和村边的树林和竹丛。常成对或几只鸟聚集成小群一起活动。飞翔动作轻盈灵巧,多以滑翔方式,从山上滑到山下,从一棵树滑到另一棵树,从树上滑至地面。滑翔时,两翅平直,展开尾羽,随风飘荡,姿态十分优美。有时也在地面上跳跃或用嘴、爪刨土壤中的食物。
杂食性,以蠕虫、昆虫、鸟卵、雏鸟及其他小型动物和植物种子、果实等为食。剖检17胃,胃内容物中有膜翅目蜂类、直翅目昆虫、鳞翅目幼虫、半翅目昆虫和青蛙等,动物性食物占胃容物重量的37.3%;花和植物种子、草籽、树叶、野樱桃、榕果及其他果实等,植物性食物占62.3%。郑作新等(1963)记载在云南还见过红嘴蓝鹊衔着l条蛇。
叫声粗厉,常在一棵树鸣叫之后,又飞到另一棵树上叫,有时也边飞边叫,叫声十分复杂,难以摹仿。郑作新(1997)记录为“kwei—kwei—kwei”声,有时为“chi—ko—chi”或“cha一cha—cha”以至十余声;或似“gua_一gua—gua—guah,pi—pee—gua,gua,chi—gueu—euchi—gueu”等。李桂恒等(1985)录为极似“zi—gu—er—zi一gu一er”,受惊时,吃力地鼓动着两翅,向山坡逃蹿时发出“zha一zha,zha一zha”声。
在云南3月已见筑巢,l958年4月12日发现1只雌鸟输卵管膨大,但卵巢已萎缩,故可能已在孵卵(郑作新,l963)。巢通常营于距地面2.5~6m高的乔木或竹上。巢多呈浅碗状,外层由细藤、细树根,枯枝、苔藓等构成,内垫以细根、细藤等。每窝产卵3~6枚,卵壳土黄或褐色,满布紫色和红褐色点斑。雌雄鸟共同营巢和育雏,可能仅雌鸟孵卵。亲鸟的护雏性极强,在雏鸟孵出后性情变得凶悍,人走近时,也常喧闹于近旁。1974年6月6日在永善黄华采获1巢,内有2只幼雏飞羽齐备,尾羽刚出(彭燕章,l987)。1976年6月23日在贡山县双拉洼的针阔混交林中,采集到2只刚出飞的幼鸟。表明红嘴蓝鹊在云南的繁殖期为3~6月。
红嘴蓝鹊虽啄食农作物种子和部分有益动物,但其食物中含有大量的农林业害虫,分布广泛,故益处很大,应加以保护。
栖息地海拔200~275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广布种。
|
图像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