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Sturnidae |
科中文名 |
椋鸟科 |
属名 |
Sturnus Linnaeus,1758 |
属中文名 |
椋鸟属 |
学名 |
Sturnus sinensis(Gmelin) |
中文名 |
灰背椋鸟 |
英文名 |
Grey—backed Starling |
亚种判定 |
否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Oriolus sitwnsis Gmelin,1788,Syst.Nat.,ed.13,1:394(模式标本采集地:中国)。
Stumus sinensis,Ali,S.& Ripley,S.D.,l972,p.176;Howard,R.& Moore,A.,l984,D.623;Mayr,E.& Greenway,J.C.,l962,15:112;郑作新,1987,p.517;彭燕章等,l987,p.229;陈服官等,l998,9:91~93。
|
鉴定特征 |
全长l75~207mm,形态与灰头椋鸟相似。雄鸟翅黑色;肩羽和翅上覆羽白色,形成明显的肩斑;下体近白;胸淡灰色。雌鸟体羽较多灰色;翅上白色肩斑较小。幼鸟翅上几无白色;外侧尾羽端部近白色,可与灰头椋鸟相区别。 |
采集地 |
个旧蛮耗1985.6.29.;富宁:1961.7.9.,博爱甲村l961.7.22.;河口南溪1961.4.23.~5.9.:l985.5.17.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额至头顶浅灰白稍沾棕黄色,羽干纹较闪亮;头侧浅灰色;后颈至背烟灰色;肩羽和翅上覆羽白色;腰和尾上覆羽浅灰或染棕黄;飞羽黑,外表面闪钢蓝绿色金属光泽;尾羽基部黑色,亦具蓝绿色金属光泽,羽端灰白或染棕黄色;颏、喉近白色;胸浅灰;两胁和腹部浅灰白色;尾下覆羽、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或染棕黄色。
雌性成鸟:与雄鸟相似,但前额至头顶浅灰褐色;后颈至背和肩羽、小覆羽呈灰褐色,中覆羽白色,形成翅上较狭的白斑;大覆羽、初级覆羽和飞羽均为黑色,较少绿色金属光泽。
幼鸟:据l985年6月29日采自个旧蛮耗标本描记,与雌鸟相似,但较暗淡,不及雌鸟鲜艳;翅上几无白色块斑。
虹膜白或淡蓝色;嘴蓝灰色,嘴端浅蓝色;跗蹠和趾铅灰色。
|
分布地 |
富宁、河口、蒙自、金平、个旧,为留鸟。省外分布于四川西南部、广西、湖南、福建、广东,为夏候鸟,少数为留鸟;台湾和海南岛,为冬候鸟。国外分布于印度支那北部至马来西亚。 |
生态学 |
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田坝、耕作地以及居民点附近的乔木树上,在地面觅食或在树上取食。杂食性,食物有榕果、浆果、蝗虫、甲虫等。每年3~4 月营巢,筑巢在树洞、墙洞或裂缝中,每窝产卵4~5枚卵,卵壳亮呈绿蓝色(陈服官等,1998)。
栖息地海拔100~600m。资源状况为稀有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界,东南亚热带、亚热带地区特有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