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学名 |
Hypsipetes flavala bourdellei(Delacour) |
中文名 |
灰短脚鹎 |
英文名 |
Chestnut Bulbul,Ashy Bulbul,Chestnut—backed Bulbul |
俗名 |
栗背短脚鹎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Hemixosflavala bourclellei Delacour,1926,Bull.Brit.Om.Cl.47:13(模式标本采集地:老挝Xien9—Khou—ang)。
Hypsipetesflavala bourdellei,Howard,R.&Moore,A.,l984,p.373;Mayr,E.&Greenway,J.C.,l960,9:292;郑作新,1987,p.485;郑作新,2000,p.92;郑宝赉等,l985,p.276;彭燕章等,l987,p.212。
|
鉴定特征 |
全长约205mm。头顶和短冠羽暗灰褐至黑褐色;背和肩羽暗灰褐色;尾暗褐色;翅橄榄褐色;大覆羽和内侧飞羽外(甲+羽)亮橄榄黄色;喉白色;胸和胁灰色;腹部中央和尾下覆羽白色。 |
亚种信息 |
计有9亚种(Howard & Moore,1984;Mayr,& Greenway,1960)。郑作新(2000)将海南亚种eastanonotus独立为种,中文定名为栗背短脚鹎,原栗背短脚鹎的其他亚种归为灰短脚鹎。约翰?马敬能(2000)以及Robson,(2000)则将海南亚种castanonotus和canipennis亚种独立为种,英文名为Chestnut Bulbul(栗背短脚鹎),其他亚种归为Ashy Bulbul(灰短脚鹎)。因此依郑作新(2000),该种应分化为8亚种,中国分布3亚种,云南记录2亚种。 |
采集地 |
思茅1957.2.12~14.;景东:董家山l957.2.22.,灰窑l957.5.13.,l964.9.14 ~16.,林街l964.8.2~3.,忙垂l957.2.7.,l957,4.3.;景洪大渡岗1960.3.28.;勐腊:城郊1959.4.28.,勐仑曼岗l959.3.17~19.,新寨l959.5.5.;勐海l960.2.1~24.;江城岩脚1972.6.24.;孟连宗勒l960.2.4~14.;耿马勐定l960.4.22.;西盟:勐索河l960.1.22.,南康河l960.1.16.;临沧马台l964.8.12.。 |
形态描述 |
与指名亚种相似,但额及头顶黑色而带褐色渲染,明显较背部深,与上体的暗灰褐色有别;胸部和体侧灰色较指名亚种浅淡,喉部白色也较为明显,雄鸟尤甚。雌鸟灰色浅于雄鸟,但略深于雌性指名亚种。 |
分布地 |
思茅、孟连、景洪、勐海、勐腊、江城等地,为留鸟;在临沧、耿马、西盟、孟连和景东一带有与bourdellei的居问类型。国外分布于泰国东部和老挝北部。 |
生态学 |
栖息于热带雨林和季雨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次生常绿阔叶林.中或林缘,也见于山村附近路边树丛中。多在高大的树上觅食,有时也见于低矮的灌丛间。
食物以植物为主。剖检4~6月采自盈江、贡山、沧源和永德的11只鸟胃,胃内各种果实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占83.3%,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仅占l6.7%。郑宝赉等(1985)剖检采自云南的l月(2只)、2月(9只)、4月(10只)、5月(2只)、6月(2只)、8月(2只)和9月(2只)等36只鸟胃,内容物以果实为主,计有20次,包括核果(2次)、草莓(1次),此外有种子(5次)和花(1次);动物性食物有甲虫(2次)、膜翅目昆虫、蚂蚁、直翅目昆虫(各1次)以及蜘蛛(1次)。
据郑宝赉等(1985)记述:巢呈杯状,系于枝桠问,外以苔藓、叶片、叶梗以及其他纤维作巢材,内敷以细草和细根。卵椭圆形,染洋红色,布以洋红至紫色的斑纹,尚具洋红色细纹,斑纹密集于钝端。
栖息地海拔200~1 25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种。
|
图像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