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Pycnonotidae |
科中文名 |
鹎科 |
属名 |
Pycnonotus Boie,1826 |
属中文名 |
鹎属 |
学名 |
Pycnonotus cafer(Linnaeus) |
中文名 |
黑喉红臀鹎 |
英文名 |
Red—vented Bubul |
俗名 |
黑头公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是 |
引证信息 |
Turdus cafer Linnaeus,1766,Syst,Nat.,ed.12,1:295(模式标本采集地:非洲好望角,据Brisson,错误,应为斯里兰卡)。 |
鉴定特征 |
体形中等,全长约215mm。与白喉红臀鹎相似,但喉和上胸为黑色;头顶黑色;上体暗褐或黑褐,羽缘浅淡;两翅暗褐;尾褐黑而具白端;耳羽棕褐色;喉黑色;胸黑褐而羽缘淡褐呈鳞状;尾下覆羽赤红。两性相似。 |
亚种信息 |
分化为9亚种,中国仅记录l亚种,主要分布于云南西部。 |
分类讨论 |
最早Baker(1922)对白喉红臀鹎(P aurigaster)和黑喉红臀鹎(P cafer)进行了比较,认为白喉红臀鹎的所有类型均应为黑喉红臀鹎的地理亚种。随后La Touche(1925~1930)和Delacour&Jabouille(1931)采用了该意见。郑宝赉等(1983、1985)检查了227号采自云南、贵州至广东一带的红臀鹎标本,发现羽色的变异自西向东有由深至浅的变化,例如耳羽由棕褐转呈近白色,喉部和胸部由西部的呈黑色或黑褐色转呈近白色。变异是递变式的,分布是异域的。因此,仍将白喉红臀鹎的各亚种归列为黑喉红臀鹎的种下种群,认为西部种群隶属黑喉型,东部种群为白喉型,二类型的分布区不重叠,二者之间的居问类型见于云南。我们检查了昆明动物研究所收藏的162号采自云南、贵州、广西和广东的标本,其中云南西部泸水、腾冲、潞西、盈江的标本,喉和胸部均为黑色(狐变后的羽衣为黑褐色),耳羽棕褐色;保山、永德、镇康和沧源的标本与泸水等地的标本相似,仅喉、胸部略浅淡,呈暗褐色,形态上与黑喉红臀鹎相符合,以上这些地区没有发现与白喉红臀鹎相似的标本。云南东南部河口、江城以及广东、广西、贵州等地的标本,喉、胸部近白色,耳羽也近白色,形态与白喉红臀鹎P aurigaster相符合,没有与黑喉红臀鹎相似的标本;而云南西南部耿马、临沧、双江、澜沧、景东、景谷等地的绝大多数标本,与云南西部泸水等地的标本不同,仅颏和上喉褐黑色,耳羽近白,胸多为浅灰褐色,形态上与河口、广西、贵州等地的标本相似,但胸部的灰褐色较深,其中采自景东(2♂♂)和景谷(1♀)的3号标本,胸为褐色,形态接近镇康、永德等地的标本,显示该地区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性状,应为同一种类的过渡地带。但多数学者(Howard,R.&Moore,A.,l984;Mayr,E.&Greenway,J c.,l960;郑作新,1976、1987、2000;约翰?马敬能等,2000;彭燕章等,l987)仍将红臀鹎分为2个独立的种。据此,我们按多数学者的意见将其列为2个种分别论述。但我们认为有关该2个种的分类地位,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