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Campephagidae |
科中文名 |
山椒鸟科 |
属名 |
Hemipus Hodgson,1844 |
属中文名 |
鹊鵙属 |
学名 |
Hemipus picatus capitalis(McClelland) |
中文名 |
褐背鹊 |
英文名 |
Bar—winged Flycatcher—shrike,Brown—backed Died Shrike |
俗名 |
褐背鹟(贝+鸟)。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Muscicap。capitalis McClelland,1839,Proc Zool.Soc.London 7:157(模式标本采集地:印度阿萨姆)。
Hemipuspicatus capitalis,Ali,S.& Ripley,S.D,1987,P.393;Howard,R.& Moore,A.,1984,P.364;Mayr,E.&Greenway,J.C.,l960,9:218;郑作新,1987,P.468;郑作新,2000,P.90;郑宝赉等,l985,P.220;彭燕章等,l987,P.202。
|
鉴定特征 |
体形小,全长约140mm。雄鸟白头至上背黑色,背褐色;腰大都杂以白色;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色,外侧尾羽具白端;翅黑;翅上覆羽和内侧飞羽具白斑或白色外缘,形成明显的翅斑;下体淡葡萄褐色。雌鸟头、颈、脸和翅与背同为黑褐色,余部与雄鸟相似。 |
亚种信息 |
分化为4亚种,见于中国的仅1亚种,云南有分布。 |
采集地 |
保山坝弯1965 6.23;盈江:小平原1960.5.22.,大南俄1965 4.17.;河口南溪1985.5 14;耿马勐撒1964.5.5;双江勐峨1964 6.30;泸水姚家坪l974.2.9;景东:城郊l957 1.21,蚂蟥箐l957 1 14,忙垂1957.3 17,温卜1964 8.26;富宁博爱甲村1961 7 14;景洪:大勐笼1960 1 17.,橄榄坝1960.4.28,井伞1960.4.12.,小勐养1960.4 13~15;勐海:城郊l960 1.3~2.7,1983.6.10.;勐腊:曼帕1959.5 12.,勐仑1960.1 7,1959.4.4.,勐仑那都 l960 1 4~8.,城郊1959.5.5~23,1960.2.11~29.,1960.4.5,1983 6.23.。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额至上背以及头侧黑色,具蓝黑色金属光泽;肩、背和腰污褐;下背沾白;腰羽具白色次端斑,并明显外露;后部腰羽白色,尾上覆羽黑色;尾羽黑;外侧尾羽先端纯白,白色羽端向外侧逐渐宽阔;颏、颊下方及颈侧白色;翅上覆羽污褐色,中覆羽先端和内侧大覆羽外翈白色,飞羽黑褐色,内侧飞羽外翈具白色狭缘;喉和胸葡萄褐色,向后逐渐变浅;尾下覆羽白色;翅缘白。
雌性成鸟:与雄性成鸟相似,但较浅淡;额、头顶至颈,脸以及背部同为污褐色。
雌性幼鸟:据l960年4月28日采自景洪橄榄坝的标本描记,与雌性成鸟相似,但头至背以及肩羽杂以茶黄色斑;翅上覆羽白色部分缀以淡棕褐色;整个下体亮丝白色,微沾染淡葡萄褐。
虹膜棕色或棕红色;嘴和脚黑色。
|
分布地 |
泸水、保山、盈江、潞西、双江、耿马、沧源、西盟、景东、景洪、勐海、勐腊、河口、富宁,为留鸟。省外分布于广西西南部、贵州中部和南部,为留鸟。国外分布于印度北部和东北部阿萨姆、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北部和东南部、老挝北部、泰国北部以及越南北部。 |
生态学 |
栖息于较开阔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也见于次生林及其林缘、公路边或坝区的树丛问。多在中、小乔木中层活动,或在高大乔木树冠觅食。结小群或成对活动。
以昆虫等动物为食,能袭捕飞虫。剖检3~6月采自潞西、耿马、永德、腾冲、保山和双江的l0只鸟胃,胃内包括有膜翅目、鳞翅目、鞘翅目、蜻蜓目、半翅目、双翅目和同翅目等昆虫,全为动物性食物。郑宝赉等(1985)剖检l月(1只)、2月(1只)、3月(3只)、4月(4只)、5月(4只)、6月(2只)和7月(2只)采自云南的l6只胃,内容物全部为昆虫,其中有鞘翅目昆虫(8次)、蜂类(4次)、半翅目昆虫蝽象等(2次)、蛾类、蜻蜓、蝇类和叶蝉类(各1次)。
栖息地海拔200~2 30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