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Motacillidae |
科中文名 |
鹡鸰科 |
属名 |
鹨属Anthus Bechstein,1805 |
属中文名 |
鹨属 |
学名 |
Anthus sylvanus(Hodgson) |
中文名 |
山鹨 |
英文名 |
Upland Pipit |
亚种判定 |
否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Heterura sylvana Hodgson,in Blyth,1845,Journ.As.Soc.Bengal l4:556(模式标本采集地:尼泊尔)。
Oreocorys sylvanus,Gee et al l948,P l54;Rothschild,L.1926,P.324。
Anthus sylvanus,Ali,S.& Ripley,S.D,1973,9:271~272;Mayr,E.& Greenway,J.C.,l960,9:162;Vaurie,C.,l959,p.73~74;郑作新,1987,p.459;1994,p.88;郑宝赉等,l985,8:179~180;彭燕章等,l987,P.196~197。
|
鉴定特征 |
全长l69~188mm。体形较水鹨稍大。上体淡棕红,满布粗著的黑色纵纹;下体灰棕白色,除颏、喉外,每羽均具纤细的暗褐色轴纹;尾羽的端部狭而呈尖形;后趾的爪稍曲,呈褐色,明显较后趾短。 |
采集地 |
昆明:花红洞1981 4.22.,黑龙潭1957 8.20;大理点苍山东坡l984 7 7;中甸桥头l984 6 16.;双江勐峨l964 6.29.;凤庆白腊l964 7.23。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前额、头顶、后颈、背和肩羽满布粗著的黑色并渲染棕红色纵纹,羽缘淡棕黄色,后颈部的斑纹略细狭;翅上覆羽浅棕红,轴纹粗著呈黑褐色,羽缘淡棕白色;飞羽暗褐,狭缘淡棕白色;眉纹淡棕白,从前额两侧伸达枕侧;眼先至眼后暗褐,耳羽红褐并杂黑褐色斑纹;颊和颏、喉棕白色,颚纹狭细呈黑褐色;颈侧和胸、腹至尾下覆羽呈浅棕白色,均具暗褐色狭细轴纹,有的颈侧和上胸部轴纹较粗著;尾上覆羽形尖而与背同色;中央l对尾羽端部尖锐,呈棕褐色,具粗著的暗褐色轴纹,其余尾羽黑褐色;外侧第1、第2、第3对尾羽内翈端部均具楔状白斑,第1对外侧尾羽白斑最大,第2对次之,第3对最小,仅见于内翈的端部。
虹膜暗褐;上嘴黑褐,下嘴黄褐色;跗蹠和趾黄褐色,爪淡褐色。
雌性成鸟:形态与雄鸟酷似。
|
分类讨论 |
在所采集的4号标本中,1957年8月20日在昆明黑龙潭采集的l号性别不明的标本,上下体均多染棕红色,上胸部的黑色斑纹较粗著。其余3号标本的上胸仅具细狭的暗褐色轴纹,有的胸侧具细小的暗褐色点斑,棕色也较浅淡。据诸葛阳等(1990)描记:“颏、喉浅皮黄色,杂有小的暗褐斑;胸腹皮黄色,前胸还具不连续的暗色条纹,后胸有少量矛状羽干纹;腹部斑块稀疏;尾下腹羽栗皮黄色。”李桂垣等(1993)描记:“胸胁沾棕而具窄细的黑褐轴纹。嘴褐色,下嘴较淡。”与我们的标本有一定差异。这些差异是属个体变异,或年龄、季节的变异,或地理种群的变异,有待于进一步比较研究。 |
分布地 |
澜沧江流域、双江、凤庆、丽江、大理、中甸、昆明、宜良、蒙自等地,为留鸟。省外分布于贵州兴义、安龙、水城,重庆,四川秀山、宜宾、雷波、峨边、雅安、西昌、康定、泸定,广西金秀瑶山,浙江西部和南部山地,广东沿海,江西、福建等地。国外分布于东阿富汗、尼泊尔等喜马拉雅山地。 |
生态学 |
栖息于山坡草地、耕作地和林缘地带,喜在山坡岩石问和灌丛中活动。多见单个或成对在地上觅食,食物主要是昆虫。剖检6~7月采自双江勐峨和风庆白腊的2只鸟胃,胃容物中见有鳞翅目幼虫(2次)、鞘翅目甲虫(2次)、其他昆虫碎片(1次),动物性食物占胃容物总量的100%。
繁殖期多在4~7月。巢呈杯状,由牧草或其他草的茎叶构成,巢筑于草丛中或石头旁较凹陷的地方。每巢产卵3~5枚,卵壳灰白色(郑宝赉等,1985)。
栖息地海拔1 500~2 400m。资源状况为稀有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界、中印亚界山地
特有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