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Motacillidae |
科中文名 |
鹡鸰科 |
属名 |
鹨属Anthus Bechstein,1805 |
属中文名 |
鹨属 |
学名 |
Anthus novaeseelandiae richardi Vieillot |
中文名 |
田鹨 |
英文名 |
Padd—field Pipit,Richard’s Pipit |
俗名 |
花鹨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Anthus richardi Vieillot,1818,Nouv Dict.Hist.Nat.26:491(模式标本采集地:法国Abbeville)。
Arahus richardi richardi,Rothschild,L.1926,P.323;La Touche,1925~1930,D.432。
Anthus novaeseelandiae richardi,Ali,S.& Ripley,S.D.,l973,9:251~252;Howard,R.& Moore,A.,l980,p.356;Mayr,E.& Greenway,J C.,l960,9:146;Vaurie,C.,l959,D.61~62;郑作新l987,p.450;1994,p.87;郑宝赉等,l985,8:160;彭燕章等,l987,P.193~194。
|
鉴定特征 |
全长l74~205mm。体形似云雀。上体棕黄,具黑色纵纹;下体淡棕白,仅胸部棕色较浓并具黑色点斑或条纹。多在田野或山坡草地活动,飞翔姿势呈波浪状。两性相似。 |
亚种信息 |
田鹨全世界有29亚种(Howard & Moore,1980),中国有4亚种,云南有3亚种。 |
采集地 |
景洪:橄榄坝1960 4.28,大勐龙l960 1 17,普文1960.4.30;景东县城郊1964 9.23;通海杞麓湖l983 12.18~19;江川河咀1983.12.30.;新平者龙l977 10.13.;蒙自长桥海1963 11.28.;个旧大屯l983 11 30;潞西:芒市l962.4.26.,遮放1962.4 7;巧家县城郊1963 11。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前额、头顶及背部呈棕黄色,满布黑色纵纹;腰羽的黄色不甚鲜亮,黑色轴纹较淡而不明显;肩羽、翅上覆羽黑色,具棕黄色宽缘;飞羽暗褐色,狭缘棕黄色;初级飞羽外翈狭缘淡棕白色,飞羽内翈基部宽缘淡棕褐色,形成翅下翅斑;眉纹淡棕白色;眼先和眼下淡棕白,斑杂黑褐色细纹;耳羽棕褐;颊纹和颚纹纤细,呈黑褐色;颊和颏喉淡棕白色;胸部和两胁淡棕黄,胸部具黑褐色点斑;腹部中央至尾下覆羽淡棕白色;尾上覆羽棕褐,具黑褐色轴纹;中央l对尾羽黑褐,宽缘淡棕黄色;最外侧l对尾羽白色,仅内翈近基部羽缘黑褐色,次l对外翈白色,内翈羽端具较宽的楔状白斑,轴暗褐色,其余尾羽黑褐色,外翈狭缘淡棕白色;翅下覆羽和腋羽淡棕白色。
雌性成鸟:羽色与雄鸟相似。
虹膜褐色;上嘴和下嘴尖端暗褐色,下嘴基部角黄色;跗蹠和趾肉褐色,爪角褐色。
|
分布地 |
勐腊、景洪、勐海、景东、盈江、潞西、新平、腾冲、元谋、巧家、永善、蒙自,为冬候鸟。省外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甘肃南部、青海中部和东北部,为繁殖鸟;新疆北部,四川西部、中部和西南部,陕西南部、湖北、江西、江苏等省区,为旅鸟;贵州、福建、广西、广东、海南和台湾等省区,为冬候鸟。国外分布于西伯利亚西部、东部向南至阿尔泰山地区繁殖,南迁至印度、泰国和印度支那半岛北部越冬,有的迷鸟可达欧洲西部、非洲北部和婆罗州西部。 |
图像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