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i
  • Searce Dbase
    • Database List
    • Metadata
  • Data retrieval
    • Uncommon words
    • BHL文献检索
    • GBIF标本检索
    • NCBI分子数据检索
  • Data service
    • consultation service
    • API Service
  • Species Data Mine
  • Guide
    • Normal Problem
    • Feedback
  • Case
  • About us
    • Overview
    • Our Team
    • Contact
  • 语言
    • 中文
    • English
    • Sign in
    • TCloud User
  • 个人中心
    • User info
    • Sign out
    中国科学院数据云门户

Cuculus merulinus querulus(Heine)   八声杜鹃

字段 内容
目名 CUCULIFORMES
目中文名 鹃形目
科名 Cuculidae
科中文名 杜鹃科
属名 Cuculus Linnaeus,1758
属中文名 杜鹃属
学名 Cuculus merulinus querulus(Heine)
中文名 八声杜鹃
英文名 Plaintive Cuckoo
俗名 八声布谷鸟、哀鹃
亚种判定 是
是否指定亚种 否
引证信息 Cacomantis querulus Heine,1863,Journ,f.Orn.,ll:352(模式标本采集地:尼泊尔)。 Cacomanticus merulinus querulus,Howard,R.& A.Moore,1984,P.173;Peters,J.L.,l940,4:23;Rothschild,L.,l926,P.111. Cuculus merulinus querulus,Ali,S.& S.D.Ripley,1969,3:220;郑作新,1987,P.311;郑作新等,l991,6:120一123.
鉴定特征 体形与栗斑杜鹃相似,嘴形侧扁、尖削;尾羽末端不变狭;成鸟头顶、喉 和上胸烟灰色,上体余部灰褐色;下胸及腹部淡棕栗色;体羽无横斑;尾羽具白色横斑。 成、幼体羽色差异较大。
亚种信息 该种已知8个亚种,我国仅分布1亚种。
采集地 昆明花红洞l961.6.6.;景东l964.9.23—24.,景东林街l964.7.27.;永德大雪山1964.4.19.;镇康忙蚌l960.4.29.;耿马孟定l960.4.7—20.;保山1960.3.22.;景洪:普文1960.5.4.,小勐养1957.4.10.,l960.2.20.,l960.3.19—4.8.,橄榄坝l960.5.31.;勐腊:城郊1959.4.27.,l960.2.25.,l960.3.4—17.,勐仑l959.3.28—4.9.,曼粉l982.4.29.;盈江l960.5.24.;潞西遮放1962.4.1.;碧江匹河l978.8.3.。
形态描述 雄性成鸟:整个头、颈和上胸灰色,背至尾上覆羽暗灰;肩和两翅表面褐色而略闪青铜色;翅角纯白;初级飞羽内翈由翅底观可见一白色斜形斑;尾淡黑色而具白端,外侧尾羽内翈具白色横斑。自下胸至尾下覆羽及腋羽均棕栗色或淡棕栗色。 肝色型雌鸟:上体满布褐色和棕栗色相间横斑;喉、胸淡栗色,布以褐色横斑;腹及肛周转为淡白色,亦密布褐灰色狭细横斑。 亚成体:采自3月和4月的标本,形态与成鸟基本相似,但次级飞羽外翈具栗褐色横斑,显然是正在换为成体羽毛的亚成体鸟。 虹膜红褐;嘴褐色(冬天)或角褐色,下嘴基部橙色(夏天);脚苍黄色。肝色型雌鸟虹膜围以灰色或黄色;脚深黄色。
分布地 昆明、永善、师宗、景东、思茅、永德、镇康、耿马、沧源、保山、腾冲、丽江、蒙自、金平、屏边、景洪、勐腊、盈江、潞西、丽江、贡山、滇北和滇东,夏候鸟;滇南,留鸟。省外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四川西南部东至福建、广西、广东等地。国外分布于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斯里兰卡、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
生态学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稀树灌丛、林缘及园圃、果园地带的树丛中,亦见于庭园、公园或路旁大树上。习性比其它杜鹃活跃。鸣声尖锐,似”ka….pie”的八声一度,常彻夜鸣叫不休,故名八声杜鹃。食物以昆虫为主。曾剖检1胃,胃内容物皆为毛虫。八声杜鹃繁殖期甚长,据郑作新等(1991)4月初在广东即见八声杜鹃的幼鸟,7、8月仍是产卵期。寄主种类有缝叶莺。 栖息地高度海拔200--2100m。资源现状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东洋种。
About us
本数据库是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的组成部分,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联合昆明动物所、成都水生所、上海昆虫博物馆及武汉水生所共同建设。感谢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十三五信息化建设专项“科学大数据工程”提供支持。
Useful Links
  • 中国科学数据云
  • 国家基础科学数据中心
  • 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
  • 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
  •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
Contact
1 Beichen West Road, Chaoyang District,Beijing,China(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el: +86-10-64807129

Email: linct@ioz.ac.cn

Follow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科院上海植生生态研究所 中科院武汉水生所   京ICP备09112257号-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8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