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i
  • Searce Dbase
    • Database List
    • Metadata
  • Data retrieval
    • Uncommon words
    • BHL文献检索
    • GBIF标本检索
    • NCBI分子数据检索
  • Data service
    • consultation service
    • API Service
  • Species Data Mine
  • Guide
    • Normal Problem
    • Feedback
  • Case
  • About us
    • Overview
    • Our Team
    • Contact
  • 语言
    • 中文
    • English
    • Sign in
    • TCloud User
  • 个人中心
    • User info
    • Sign out
    中国科学院数据云门户

Cuculus canorus bakeri Hartert   大杜鹃

字段 内容
目名 CUCULIFORMES
目中文名 鹃形目
科名 Cuculidae
科中文名 杜鹃科
属名 Cuculus Linnaeus,1758
属中文名 杜鹃属
学名 Cuculus canorus bakeri Hartert
中文名 大杜鹃
英文名 Cuckoo
俗名 布谷鸟、包谷雀
亚种判定 是
是否指定亚种 否
引证信息 Cuculus canorus bakeri Hartert,1912,Vog.Pal.Faun.2:948(模式标本采集地:印度阿萨姆)。 Cuculus canoYus bakeri Ali,S.& S.D.Ripley,1969,3:210;Howard,R.& A.Moore,1984,P.172;Peters,J.L.,l940,4:19;Rothschild,L.,l926,P.236;郑作新,l987,P.307—308;郑作新等,l991,6:110一114.
鉴定特征 翅形尖长;翅弯处翅缘白色,具褐色横斑;尾无近端黑斑而具狭窄白端;腹部具细而密的暗褐色横斑;鸣声为2声一度。
亚种信息 大杜鹃共7个亚种,国内有4个亚种,云南仅1亚种。国内4个亚种的区别在于:fallax亚种体形较小,雄鸟翅长在210mm以下,下体的横斑多呈间断状。在其余3亚种,subtelephonus亚种上体羽色最淡,翅缘的横斑不明显,下体横斑较指名亚种稀疏。指名亚种上体羽色较subtephonus为暗,下体横斑较密,横斑宽度通常不及lmm,翅缘横斑显著。bakeri亚种上体羽色最暗黑,下体横斑较粗,其宽度一般可达2mm,与指名亚种一样也具明显的翅缘横斑。指名亚种分布新疆、西北、华北、东北至河北中部,在上述以南地区为旅鸟。国外从北欧经西伯利亚到勘察加、朝鲜、日本均为其繁殖区,冬时迁至非洲、阿拉伯、东南亚等地越冬。subtelephonus见于新疆中、西部、内蒙、西藏等地,国外分布于土尔其斯坦、里海地区,在非洲东南部越冬。bakeri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四川西部、云南等地。国外繁殖于印度、孟加拉国、缅甸等地,越冬地与其他亚种重叠,不易确定。fallax分布于我国东部地区,西达贵州、广西、四川成都等地。国外在印度、缅甸繁殖,在中南半岛越冬。
采集地 昆明:黑龙潭1957.9.12—15.,花红洞1963.5.13.,l973.5.29.,谷律1989.5.;新平者龙l977.10.7.;景东:城郊1957.3.27.,l960.5.21.,磨刀河1964.8.11.;澜沧:城郊1966.4.28.;营盘l966.5.3.;双江懂过l960.4.6.;耿马:四方井1960.4.21.,勐撒l960.4.2.,l964.5.4.;永德菁口l964.4.13.;保山林场l984.5.1.;腾冲l960.3.31—4.5.;丽江:鲁甸1956.8.20.,城郊l960.4.7.,l960.6.13.;石屏龙朋l985.6.18.;元阳果统l961.5.16.;绿春大红山1972.5.21—28.;蒙自1956.6.1.;景洪:普文1960.5.3.,橄榄坝1960.4.20.;勐腊:勐仑1982.5.11.,悠乐山1960.3.28.;漾濞平坡l984.7.10.;潞西:三台山l962.4.21.,遮放1962.4.21.;碧江农中1978.7.15.;贡山巴坡l973.5.14.;德钦l960.7. 22.。
形态描述 成鸟:上体概石板灰黑色,腰和尾上覆羽稍浅;尾羽黑色,有白色端缘;沿羽干两侧具白色点斑,外侧尾羽白色点斑形状较大,并连成横斑,部分标本中央尾羽的羽干两侧则无白斑;两翅表面暗褐,略闪金属绿色光泽,外侧飞羽内翈具白色横斑,翅缘白色具暗色横斑;头侧、颏、喉和上胸淡灰色,下体余部概白色,密布细密狭窄的暗褐色横斑;尾下覆羽的横斑最粗,间距亦最宽。两性相似。 肝色型雌鸟:整个上体栗色和淡黑褐色相间,形成横斑;下体白色,由颏至尾下覆羽亦密布暗褐色细密横斑,胸、腹部略渲染浅棕色。 幼鸟:上体较成鸟略显褐色;喉、胸及颈侧渲染棕色,余部与成鸟相同。 虹膜土黄色;嘴黑褐色,基部及嘴角处近黄色;脚黄色。
分类讨论 彭燕章等(1987)认为云南境内分布有bakeri和fallax2亚种,并将采自新平者龙的1号标本定为fallax亚种。经仔细察看标本发现,该号标本为一亚成鸟,而且翅长已达210mm,腹部横斑的宽度也达2mm,实应为bakeri而非fallax亚种。Roth—schild(1926)将采自蒙自、腾冲等地的标本均定为bakeri亚种。由此看来,云南东部的大杜鹃似为bakeri亚种。另据郑作新等(1991),fallax亚种分布于云南东部,但未谈及依据。依现有资料,我们认为云南只有bakeri亚种。
分布地 昆明、永善、昭通、寻甸、新平、通海、景东、澜沧、永德、双江、耿马、沧源、保山、腾冲、龙陵、丽江、文山、绿春、元阳、蒙自、河口、景洪、勐腊、漾濞、大理、潞西、盈江、泸水、丽江、贡山、德钦、中甸,夏候鸟,在南部局部地区为留鸟。省外及国外分布见亚种分化记述。
生态学 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在山区树林及平原的树上或电线上常可见到,不似其他杜鹃那样隐匿。叫声响亮明快,2声一度,似“bu----gu”。人们对其叫声十分熟悉,谐其叫声称大杜鹃为布谷鸟。大杜鹃飞行时快速有力,多沿直线而行。食物主要以毛虫为主,也吃一些蛴螬之类的幼虫和甲虫。据采于5—6月份幼鸟标本分析,大杜鹃繁殖可能开始于四月。与其他杜鹃一样,大杜鹃也是将卵寄孵于其他鸟巢中。据记载,巢寄主有大苇莺、麻雀、灰喜鹊、棕头鸦雀、棕扇尾莺、北红尾鸲、红尾伯劳、巨嘴沙雀、蓝点颏、灰头鹀、白鹀鸰等十几种鸟。1986年5月在昆明西山区谷律的树林中观察到l只大杜鹃企图进入灰林鵖的巢中产卵,灰林鵖雌雄鸟奋起啄击,驱逐大杜鹃。大杜鹃逃出一定的距离观察一阵后又复进灰林鵖的领域,灰林鹏再度反击,如此反复达2小之久,最终大杜鹃悻悻离去。 栖息地高度海拔600--2500m。资源现状为常见种。区系从属广布种。
About us
本数据库是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的组成部分,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联合昆明动物所、成都水生所、上海昆虫博物馆及武汉水生所共同建设。感谢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十三五信息化建设专项“科学大数据工程”提供支持。
Useful Links
  • 中国科学数据云
  • 国家基础科学数据中心
  • 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
  • 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
  •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
Contact
1 Beichen West Road, Chaoyang District,Beijing,China(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el: +86-10-64807129

Email: linct@ioz.ac.cn

Follow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科院上海植生生态研究所 中科院武汉水生所   京ICP备09112257号-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8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