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i
  • Searce Dbase
    • Database List
    • Metadata
  • Data retrieval
    • Uncommon words
    • BHL文献检索
    • GBIF标本检索
    • NCBI分子数据检索
  • Data service
    • consultation service
    • API Service
  • Species Data Mine
  • Guide
    • Normal Problem
    • Feedback
  • Case
  • About us
    • Overview
    • Our Team
    • Contact
  • 语言
    • 中文
    • English
    • Sign in
    • TCloud User
  • 个人中心
    • User info
    • Sign out
    中国科学院数据云门户

Pavo muticus imperator Delacour   绿孔雀

字段 内容
目名 GALLIFORMES
目中文名 鸡形目
科名 Phasianidae
科中文名 雉科
属名 Pavo Linnaeus,1758
属中文名 孔雀属
学名 Pavo muticus imperator Delacour
中文名 绿孔雀
英文名 Green Peafowl
俗名 孔雀、诺勇(傣语)、越鸟、南客(《本草纲目》)。
亚种判定 是
是否指定亚种 否
引证信息 Pavo muticus imperator Delacour,1949,Ibis:348(模式标本采集地:老挝博格文斯高原)。 Pavo muticus,Rothschild,L.,l926,P.211. Pavo muticus imperator,Delacour,J.,l 957,P.321—322;Howard,R.& A.Moore,1984,P.109;郑作新等,l978,P.190;郑作新,1987,P.170.
鉴定特征 绿孔雀是我国野生雉类中体形最大的种类,体重7700g(1♂),翅长415-535mm(1♂,5♀♀)。体羽主要呈金翠绿色。雄鸟头顶具一簇直立的冠羽,下背具闪耀紫辉的铜钱状花斑;尾上覆羽特别发达,长可达lm以上,羽端有一闪耀蓝色和翠绿色相嵌的眼状斑,形成华丽的尾屏;尾羽黑褐色,形短而隐于尾屏下;初级覆羽和初级飞羽棕黄色。雌鸟与雄鸟相似,但无尾屏,背羽多呈黑褐色而密布棕褐色斑纹,羽色也较淡钝,远不如雄鸟艳丽。
亚种信息 有三个亚种。我国仅一个亚种。
采集地 新平1975.12.15.;景东:林街1964.7.22.,忙垂l957.2.15.,灰窑1957.3.7.;勐海l956.4.3..。
形态描述 雄性成鸟:头顶呈辉亮的蓝绿色,有时具浅蓝紫色反光;头顶后部具一簇耸立的中央呈灰蓝色的冠羽,羽缘具翠绿色宽缘,羽基部和羽干褐色;颈、上背及胸金铜色,羽基暗紫蓝色,常展露于外,羽缘略闪翠绿色;下背和腰翠绿色,倘在不同角度下又显紫铜色,羽缘黑褐色,羽片中央具铜褐色矢状斑,羽轴两侧和斑基部辉黄绿色;初级覆羽和初级飞羽棕黄色,羽端略缀暗褐色;次级飞羽暗褐色,外翈略闪蓝绿色金属光泽;两翅腕缘的覆羽与上背相似,其余覆羽暗蓝绿或绿蓝色而有金属光泽;内侧覆羽转为铜褐色,杂棕色虫蠹状斑,羽缘具蓝绿色金属光泽。尾上覆羽特别发达,可达l00—150枚,并延长为尾屏,尾上覆羽的羽枝分散呈绿褐色,而具灿烂的紫铜色光辉,不同角度下有一定的变化,近羽端处具一椭圆形的眼状斑,斑中央为暗紫蓝色肾状或圆形斑,外围以辉亮的蓝绿色,再外围以黄铜色宽阔的圆圈,此宽圆圈以外依次围以暗褐色、绿黄色、紫色、紫铜色不同宽窄的圆圈,但外侧的眼状斑分层不如中央者明显;最长的尾上覆羽羽枝呈翠绿色,羽端形成同色的菱角形羽片,无眼状斑;最外侧数枚尾上覆羽亦翠绿色,内翈羽枝稀疏,外翈羽枝较多,至羽端处形成镰刀状的羽片,无眼状斑;尾上覆羽各色彩,均具金属光泽;尾羽短,黑褐色,隐于尾屏下。腹及两胁暗蓝绿色;肛周和尾下覆羽暗褐,似绒状。 雌性成鸟:与雄鸟相似,但无尾屏,颜色亦不如雄鸟鲜艳。背及腰暗褐,稍闪黄铜或绿色金属光泽,并具虫蠹状棕白色波形横纹;内侧覆羽与背相似,但光泽较差;尾上覆羽亦与背相似,但金属光泽较浓;尾羽黑褐色,具褐色横斑和棕白色羽端,并超出尾上覆羽。 幼年雄鸟:依l976年12月15日采自新平的标本描记,与成年雌鸟相似,但眉纹、颏、喉为白色。 虹膜红褐色;眼周裸出部浅钴蓝色;颊裸出部鲜钴黄色。嘴峰黑褐色,下嘴较淡;跗蹠和趾褐色;雄鸟具一长距。
分布地 新平、普洱、景东、景谷、思茅、墨江、孟连、临沧、永德、凤庆、沧源、镇康、耿马、弥勒、石屏、蒙自、金平、河口、绿春、勐海、楚雄、禄丰、双柏、南华、姚安、潞西、陇川、盈江、泸水等地,留鸟。国外见于缅甸东部、泰国以及印度支那等地。
生态学 绿孔雀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林栖雉类,栖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及河谷地带。主要活动于河谷地带的常绿阔叶林及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稀树草地之中,从未见于浓密的热带雨林中。一般成对或l只雄鸟伴随3—5只雌鸟和亚成体一起活动。卢汰春等(1991)报道:杨岚于l959年12月的一天早晨,在西双版纳勐海县流沙河边的山沟里发现一群绿孔雀,见l只雄鸟伴随4只雌鸟和亚成鸟在山沟林缘的空旷处活动。雄鸟昂首挺立栖在沟边的一棵松树上呜叫,发出类似“ga--wo、ga--wo”洪亮的叫声。拖着长大的尾屏,在阳光照耀下,绚丽多彩,十分明显。雌鸟和亚成体雄鸟在山沟里的水塘边草地上觅食。觅食活动是用嘴、爪挖掘草根和腐枝败叶下的昆虫、蚯蚓等。边走边啄食,但性很机警,胆怯怕人,不时抬头观望四周的动静,当发现人时,接连鼓翅向远处飞去。1964年4月,在临沧地区永德县的南定河边调查时,多次发现绿孔雀,单个或成对活动。有时在沟谷林中的树上栖息,有时见于山坡草地上觅食。 绿孔雀夜间栖息在树上,栖处较固定。晨昏觅食,炎热的午间,则歇息于林中隐蔽阴凉处。鸣声洪亮,粗厉单调,不悦耳,似“ga—wo,ga—wok”,有时似“gaooa--woook”,带有颤音。当搏斗或逃避敌害时,发出急遽洪亮的尖叫声。早晨下树前或傍晚上树后,常发出数声“ha--o--ha”的叫声。雌鸟的呼唤声为低微的“咯咯咯……”声(郑作新等,1978)。 郑作新等(1978)记载:绿孔雀性杂食。嗜吃棠梨、黄泡等果实,也吃稻谷和芽苗、草籽等;此外还兼取蟋蟀、蚱蜢、小蛾等昆虫以及蛙类和蜥蜴等。卢汰春等(1991)剖验采自景东林街的1只雌鸟,见有蕈类、幼嫩树叶、草片和白蚁、蝽象等,食物总重102g,其中以蕈类食物为最多。 郑作新等(1978)记述:绿孔雀自2月中旬开始繁殖,此时雄鸟的羽毛特别绮丽。常见数只雄鸟追随于雌鸟周围,并将艳丽夺目的尾上覆羽高举并展开,支撑在翘起的尾羽上,形如大扇,左右摆动,并不断抖动相互摩擦而发出“沙一沙”的音响,这就是孔雀开屏。雄鸟为争雌还发生格斗。巢营于郁密的灌木丛、竹薮等的高草丛间。巢异常简陋,在地面上稍挖成凹窝,并衬以杂草、枯枝、落叶、残羽等。雌鸟隔日产1卵,多在黎明产下,每窝卵4—8枚,一般为5—6枚。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年产卵6—40枚。卵呈纯椭圆形,壳厚而坚实,并微有光泽,呈乳白色、棕或乳黄色,不具斑点。孵卵由雌鸟承担,经27—30日才孵出雏鸟,一般28日出壳。雏鸟有隐蔽于雌鸟尾下的习性。生长缓慢,第1年的幼鸟与雌鸟略同,而雄性幼鸟的颈部则色彩较鲜艳。第2年的幼鸟与同性别的成鸟相似,但雄鸟不具尾屏,脸上裸露部呈蓝色和黄色,第3年才被有成年羽衣,此时雄性幼鸟具有完全长成的尾屏。 据杨岚等l964年在滇西临沧地区南定河流域的观察和当地群众反映,绿孔雀4—5月营巢产卵,巢很简陋,多以山嵴和阴坡草丛灌木之间平地上的低凹处作巢,铺垫草和树叶。1年产l窝卵,窝卵数一般为4—5枚,最多l2枚。孵化期约30天。经测量3枚卵,重量分别为110、120、138g,大小为72×51、77×55、78X 55.5mm。 绿孔雀的染色体数2n=70。性染色体为2w。其中大的、可辨认的染色体:l、2、5号染色体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3、7号和w性染色体为端着丝粒染色体,4号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6号为中着丝粒染色体(卢汰春等,1991)。 绿孔雀羽色绮丽多彩,是著名的观赏鸟类,目前世界各个动物园中几乎均有饲养。华丽的羽毛可作装饰品和工艺品,肉、蛋可食用。 栖息地高度海拔136--1500m。资源现状为稀有种。属世界珍稀濒危鸟类,国家l级重点保护鸟类。区系从属东洋种。
图像信息
About us
本数据库是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的组成部分,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联合昆明动物所、成都水生所、上海昆虫博物馆及武汉水生所共同建设。感谢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十三五信息化建设专项“科学大数据工程”提供支持。
Useful Links
  • 中国科学数据云
  • 国家基础科学数据中心
  • 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
  • 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
  •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
Contact
1 Beichen West Road, Chaoyang District,Beijing,China(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el: +86-10-64807129

Email: linct@ioz.ac.cn

Follow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科院上海植生生态研究所 中科院武汉水生所   京ICP备09112257号-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8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