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i
  • Searce Dbase
    • Database List
    • Metadata
  • Data retrieval
    • Uncommon words
    • BHL文献检索
    • GBIF标本检索
    • NCBI分子数据检索
  • Data service
    • consultation service
    • API Service
  • Species Data Mine
  • Guide
    • Normal Problem
    • Feedback
  • Case
  • About us
    • Overview
    • Our Team
    • Contact
  • 语言
    • 中文
    • English
    • Sign in
    • TCloud User
  • 个人中心
    • User info
    • Sign out
    中国科学院数据云门户

Syrmaticus reevesii(J.E.Gray)   白冠长尾雉

字段 内容
目名 GALLIFORMES
目中文名 鸡形目
科名 Phasianidae
科中文名 雉科
属名 Syrmaticus Wagler,1832
属中文名 长尾雉属
学名 Syrmaticus reevesii(J.E.Gray)
中文名 白冠长尾雉
英文名 White-crowned Long—tailed Pheasant,Reeves’Pheasant
俗名 长尾雉、长尾巴野鸡、山鸡(本草纲目)
亚种判定 是
是否指定亚种 是
引证信息 Phasianus Reevesii J.E.Gray,1829,in Griffith,Anita.Kingd.8(Aves,3):25(模式标本采集地:中国)。 Syrmaticus reevesii,Delacour,J.,l 957,P.225—228;Howard,R.& A.Moore,1 984,P.108;Peters,J.L.,l934,P.123;郑作新,1987,P.167;郑作新等,l978,P.173—176.
鉴定特征 雄鸟头顶和颏、喉、颈部均白色;前额、颊纹和后颈中部黑色;上体大都金黄色,羽缘黑色;下体深栗色,胸、胁和两翅杂白色斑纹;尾羽特长,约1100mm,具黑色和栗色并列的带斑。雌鸟上体大部黄褐色,背部黑色显著,而具大型的矢状白斑;下体浅栗棕色,向后转为棕黄色;尾较短,具模糊不清的黄褐色横斑。
采集地 昭通1963.12.9—11.。
形态描述 雄性成鸟:头顶、颏、喉和颈白色;前颈、眼先、颊、眉纹、耳羽至后颈中部的带斑黑色,使头顶白冠显著;颈与胸、背交界处具一个不完整的黑色领斑;背羽金黄色,具黑褐色羽缘,肩羽的黑缘尤为宽著,下背至腰羽的黑缘稍窄;尾上覆羽灰白色,具黑色和栗色并列的横斑;中央尾羽特长,达lm以上,羽片中央银灰白色具略弯曲的黑色与栗色并列的横斑,羽缘棕黄色;第2—6对尾羽依次逐渐变短,外翈棕黄色羽缘逐渐加宽;其余尾羽则几乎全为棕黄色;翅上覆羽白,具宽阔的栗色羽端和较狭的次端斑纹;初级飞羽暗褐杂棕白和棕色斑纹;内侧飞羽黑褐,具白色斑纹和棕黄色羽缘。胸、胁及覆腿羽白色,具黑褐色横斑和暗栗色羽缘,胁和覆腿羽羽端淡棕色;腹黑色,尾下覆羽黑褐,均具棕黄色次端斑。 雌性成鸟:额、眉纹、头侧和颏、喉以及颈圈均淡棕黄色;眼前和眼后各具一小簇黑色短羽;耳羽黑褐色;颊部有一黑褐色狭形斑纹与耳羽相连;头顶及后颈大都暗栗褐色,各羽中央黑色;上背和肩羽黑色,前者上部具大形白色矢状斑和宽阔的浅栗褐色羽端,下部及肩羽的羽干纹呈狭长的棕黄色,羽端灰褐而具黑色虫蠹状斑纹;上体余部灰褐,具黑色羽干纹及黑色和棕色虫蠹状斑;飞羽黑褐,具杂有黑点的栗褐色横斑,初级飞羽外翈的横斑转为纯栗白色。中央尾羽灰,具黄褐色横斑和细点,羽端白色;其余尾羽逐渐转为栗色,具黑色和白色横斑。胸、胁浅栗色,胸具棕白色矢状斑,羽端灰褐,胁具棕白色羽干纹和羽端;腹淡皮黄;尾下覆羽棕黄,具浅栗色横斑及黑褐色细纹,但不明显。 虹膜浅褐;眼周裸出部鲜红,并缀黑色短羽;嘴灰绿角色;跗蹠和趾灰褐色。
分布地 昭通、镇雄、威信等地,留鸟。省外分布于我国中部及北部山地,河北北部和西部、山西、陕西南部、湖北、湖南西北部、贵州、河南西部、安徽西部和四川东部,留鸟。
生态学 栖息于海拔2500m以下的山谷丛林内,尤其喜欢在农田附近较为茂密而林下灌木比较稀疏开阔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内生活。非繁殖期成群活动。活动范围不大,上下午觅食,中午在林内休息。晴天尤喜沙浴,晚上则在离地2m以上的大树枝上过夜,过夜地点不固定。白冠长尾雉十分机警,听觉和视觉敏锐。受惊时,迅速奔跑到一定距离才飞走,但有时也立即起飞或在灌丛中逃窜。 鸣声比较简单。雄鸟发情时,发出低沉的“咕、咕、咕、咕、咕、咕……”的叫声;惊叫声则为急促的“嘁嘁嘁嘁……”声;雌鸟平时多“咯、咯、咯、咯”地呜叫,受惊时则发出“叽叽叽……”声;雏鸟失群时为“呷—咿哟—呷—咿哟”声(吴至康等,1986)。 杂食性。食物以果实、种子、树叶、野草及部分农作物为主,也吃昆虫等无脊椎动物。繁殖期从3月中旬开始,通常l雄1雌,但也有1雄2—3雌的。交配后雌鸟单独活动营巢,巢营于草丛或灌丛中,很简陋,一般仅在茅草丛下用爪扒一个椭圆形凹坑,垫少量枯叶和羽毛。窝卵数一般8—10枚,最少6枚,最多l2—14枚。卵为椭圆形,一端钝,一端尖,形状与环颈雉卵相似,呈皮黄色但略暗,或沾有土黄色,均无斑点,测量4枚卵,重32—33g,大小为45—46×34—35mm(胡小龙等,1981)。 栖息地高度约海拔500—1600m。资源现状为罕见种,属世界珍稀濒危鸟类,是我国的特产种类。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区系从属古北种。
图像信息
About us
本数据库是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的组成部分,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联合昆明动物所、成都水生所、上海昆虫博物馆及武汉水生所共同建设。感谢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十三五信息化建设专项“科学大数据工程”提供支持。
Useful Links
  • 中国科学数据云
  • 国家基础科学数据中心
  • 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
  • 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
  •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
Contact
1 Beichen West Road, Chaoyang District,Beijing,China(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el: +86-10-64807129

Email: linct@ioz.ac.cn

Follow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科院上海植生生态研究所 中科院武汉水生所   京ICP备09112257号-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8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