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CICONIIFORMES |
目中文名 |
鹳形目 |
科名 |
Ciconiidae |
科中文名 |
鹳科 |
属名 |
Ibis Lacepede |
属中文名 |
鹮鹳属 |
学名 |
Ibis leucocephalus(Pennant) |
中文名 |
白头鹮鹳 |
英文名 |
Painted Stork |
俗名 |
彩鹳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是 |
引证信息 |
Tantalus leucocephalus Pennant,1769,Ind.Z001.:ll(模式标本采集地:斯里兰卡)。
Pseudotantalus leucocephalus。Rothschild,L.,l926,P.228.
Mycteria leucocephalus,Mayr,E.& G.W.Cottrell,1979,P.246;Howard,R.8LA.Moore,1980,P.67. .
Ibis leucoephalus,Ali,S.& S.D.Ripley,1968,P.93——95;郑作新,1987,P.35.
|
鉴定特征 |
体形较大,翅长500mm以上;前额和脸部裸露呈橙红色;嘴粗而尖端稍向下弯曲;颈和脚均较长;体羽主要呈白色,具黑色带斑;最内侧次级飞羽渲染粉红色。 |
采集地 |
蒙自8—11月(Rothschild,1926;La Touche,1934)。
|
形态描述 |
(据东北林学院收藏标本描记)
成鸟:前额、脸、颏和上喉部裸露,皮肤呈橙红色;体羽大都白色,下胸至上腹部具黑色带斑;翅上中、小覆羽亮绿黑色,羽端白色;初级飞羽、外侧次级飞羽和尾羽纯亮绿黑色;翅上大覆羽、内侧次级飞羽和肩羽粉红色;翅下覆羽黑色。
虹膜草黄;嘴黄;脚红色。
幼鸟:据Baker(1929),颈和背部淡褐色,边缘较暗,呈鳞斑状;中小覆羽褐色;大覆羽淡褐色;无黑色胸带。 |
分布地 |
东南部蒙自,居留时间8—11月(Rothschild,1926;La Touche,1934;郑作新,1987)。省外分布于河北沿海,四川东部、长江下游、福建、广东及海南岛,夏候鸟。国外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
|
生态学 |
白头(鹮)鹳在云南省属罕见鸟类。自Bangs和Phillips记录采自蒙自的5号标本(Rothschild,1926)之后,从未再次发现过。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种类。区系从属东洋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