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i
  • Searce Dbase
    • Database List
    • Metadata
  • Data retrieval
    • Uncommon words
    • BHL文献检索
    • GBIF标本检索
    • NCBI分子数据检索
  • Data service
    • consultation service
    • API Service
  • Species Data Mine
  • Guide
    • Normal Problem
    • Feedback
  • Case
  • About us
    • Overview
    • Our Team
    • Contact
  • 语言
    • 中文
    • English
    • Sign in
    • TCloud User
  • 个人中心
    • User info
    • Sign out
    中国科学院数据云门户

Lophophorus sclateri orientalis Davison   白尾梢虹雉

字段 内容
目名 GALLIFORMES
目中文名 鸡形目
科名 Phasianidae
科中文名 雉科
属名 Lophophorus Temminck,1813
属中文名 虹雉属
学名 Lophophorus sclateri orientalis Davison
中文名 白尾梢虹雉
英文名 Sclater’S Monal Pheasant
俗名 雪鹅、捏木捏(傈僳语)
亚种判定 是
是否指定亚种 否
引证信息 Lophophorus sclateri orientalis Davison,1974,Bull.Brit.Orn.Cl.94(4):163—164(模式标本采集地:缅甸东北隅密芝那地区)。 Lophophorus sclateri,Rothschild,L.,l926,P.106. Lophophorus sclateri orientalis,Howard,R.& A.Moore,1 984,P.106;郑作新等,1978,P.125;郑作新,1987,P.153.
鉴定特征 体形较红腹角雉稍大,全长达580—670mm;雄鸟上体大都呈金属蓝绿色,下背以下纯白;尾棕而具白端;下体纯黑。雌鸟上体大都黑褐色而具棕黄色纵纹和横斑,下背至尾上覆羽污白密杂褐色横纹;尾羽黑褐具近白色横斑和羽端。
亚种信息 据Ali & Ripley(1987),Delacour(1957)和Peters(1934),白尾梢虹雉无亚种分化,而Howard & Moore(1984)和郑作新(1987)均记为白尾梢虹雉分为2个亚种,我国均有分布。sclateri亚种:雄鸟白尾梢较长,6♂♂平均长度达25.5(20一28)mm雌鸟嘴峰亦较长,3♀♀为34.2(32.5—35.0)mm;分布于西藏南部丹巴江上游山脉。orientalis亚种:雄鸟白尾梢较短,9♂♂平均长度为16.2(10.5—20)mm;雌鸟嘴峰亦较短,3♀♀为29.1(28.5—30.5)mm。
采集地 贡山:东哨房1973.6.11.,西哨房1973.6.9.,巴坡三队l973.11.12—19.;碧江碧罗雪山l978.5.26.,l978.7.1.;腾冲大塘l974.10.15.。
形态描述 雄性成鸟:鼻孔下缘具黑色短绒簇羽;额基、眼先和脸部裸露,眼周后缘围以黑色绒羽,呈半圆状;脸部裸区后缘黑色,并闪蓝绿色金属光泽;头顶羽冠短而卷曲,闪铜绿色金属光泽;后颈和颈侧红铜色;上背和肩羽深蓝绿并具紫铜色光泽;下背、腰及尾上覆羽纯白色,较短的尾上覆羽的羽干纹黑褐色;尾羽棕色,基部黑而具白斑,羽梢白色;翅上中、小覆羽青铜色闪红铜色金属光泽,大覆羽和内侧次级飞羽与上背相似,但绿色光泽较著;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黑色,外翻边缘略闪暗绿色光泽;颏、喉、胸和腹部及尾下覆羽纯黑色,稍具紫蓝色光辉。 雌性成鸟:头顶黑褐色具近白色纵纹;上背和翅上覆羽及内侧次级飞羽黑褐色,具棕白或棕黄色中央纵纹和横斑;下背至尾上覆羽淡棕白,满布褐色横斑。初级飞羽黑褐色,外翈边缘略缀棕黄色斑;外侧次级飞羽与初级飞羽相似,但棕黄色斑较多;头侧和颈侧暗褐色,杂棕色斑;颏和喉棕白;胸、腹部黄褐色,密布黑褐色虫蠹状细斑;尾下覆羽黑褐色具棕白色横斑;尾羽黑褐,具棕黄色或棕白色横斑,羽梢白色。 虹膜褐色;嘴角褐色(雄鸟)或黄角色(雌鸟);跗跞和趾绿褐色;雄鸟脸的裸出部亮钴蓝色;脚具一短距。
分布地 腾冲、泸水、贡山、丽江、福贡等地,留鸟。国外见于缅甸东北隅与我国接壤地区。
生态学 白尾梢虹雉栖息于杉树苔藓林,杜鹃林和竹林地带。繁殖期多单独活动。在高黎贡山的冬季曾见9只的群体(杨岚,1989)。据卢汰春等(1991),白尾梢虹雉时结成小群活动,但群体结构松散。白天觅食时有时数只个体集中在数百平方米的地域内,夜晚多独栖,多在低矮的枝条上或岩石边过夜。在碧罗雪山白尾梢虹雉有季节性迁移,而高黎贡山的个体则基本上在冬季仍处于其夏季所在的高度上,这主要是由于碧罗雪山过于陡峭,冬季的虹雉多聚集在山坳里。 雄鸟的叫声似“唉哦……,唉哦……”,与孔雀叫声相似;雌鸟叫声象鸭,似“Guli……,Guli”(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组,l980)。据郑作新等(1987),叫声单调,若沙哑的“gha”声,象家鹅一样,故当地群众称之为雪鹅。 食物以野百合、蕨根、竹叶、草根及其幼嫩叶片等为主(杨岚,1989)。剖验4胃,见有核果(1次)、野百合(2次)、蕨根(1次)、箭竹叶片(1次)、莎草根及叶片(2次),全为植物性食物(杨岚等,l986)。觅食时以嘴挖掘,未见用脚刨食。l974年7月在腾冲大塘捕得两只雄鸟,喂给米饭、包谷和蔬菜达两月余(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组,l980)。 据卢汰春等(1991),在云南白尾梢虹雉的繁殖期多见于海拔3400m以上的地带,繁殖时间在4月中旬至6月上、中旬。巢营于树洞内或倒木下,每窝产卵2—5枚。另据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组(1980),1973年5月1日采集的l只雄鸟,睾丸量度为26×12mm。据访问,每年4月产卵,每窝l0—12枚,似鸭蛋大小,筑巢于岩石缝隙中。卢汰春等(1991)在野外调查中发现,白尾梢虹雉每年参与繁殖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甚小,仅见到不及20%的雌体带有雏鸟。在碧罗雪山观察的6—7只雌体中,仅见到l只带有4只雏鸟。对5只非繁殖雌鸟的解剖表明其卵巢均为暗青紫色,未见发育的卵泡。高黎贡山的情况亦基本相同,所观察的5—6只雌体中,仅l只带有雏鸟。 对碧罗雪山白尾梢虹雉染色体组型的研究结果表明:2n=82。1号染色体是最大的,为一对近中着丝粒染色体。性染色体2为中着丝粒,中等大小,W为近端着丝粒。第5号染色体具明显的短臂。其它染色体(2—4号和6—40号)均为端着丝粒染色体(卢汰春等,1991)。 据卢汰春等(1991),1985年5—8月在云南所做的数量统计表明,在碧罗雪山的群体密度为1对/l.0—1.2平方公里,而高黎贡山的群体密度为l 对/0.8—1.0平方公里。 栖息地高度约海拔2500—4200m。资源现状为稀有种,属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区系从属西南山地特有种。
图像信息
About us
本数据库是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的组成部分,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联合昆明动物所、成都水生所、上海昆虫博物馆及武汉水生所共同建设。感谢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十三五信息化建设专项“科学大数据工程”提供支持。
Useful Links
  • 中国科学数据云
  • 国家基础科学数据中心
  • 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
  • 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
  •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
Contact
1 Beichen West Road, Chaoyang District,Beijing,China(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el: +86-10-64807129

Email: linct@ioz.ac.cn

Follow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科院上海植生生态研究所 中科院武汉水生所   京ICP备09112257号-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8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