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GALL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鸡形目 |
科名 |
Phasianidae |
科中文名 |
雉科 |
属名 |
Tragopan Cuvier,1829 |
属中文名 |
角雉属 |
学名 |
Tragopan blythii blythff(Jerdon) |
中文名 |
灰腹角雉 |
英文名 |
Blyth’S Tragopan,Grey—bellied Tragopan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Ceriornis Blythii Jerdon,1870,Proc.As.Soc.Bengal:60(模式标本采集地:印度阿萨姆Naga Hills)。
Tragopan blythii blythii,Ali,S.& S.D.Ripley,1987,P.116;Delacour,J.,l957,P.68—71;Howard,R.& A.Moore,1984,P.106;Peters,J.L.,l934,P.109;郑作新,l987,P.151;彭燕章等,l987,P.65—66.
|
鉴定特征 |
大小似家鸡;雄鸟头黑,颈红;上体余部满布白色和栗赤色眼状斑;腹烟灰色。雌鸟与红胸角雉雌鸟相似,但体色较深浓,黑斑较多。 |
亚种信息 |
共2个亚种,我国均有分布。molesworthi亚种体色较深,上胸红色较窄,见于西藏东南部达旺一带。云南记录的为blyth9亚种,体色较浅,上胸红色较宽阔。 |
采集地 |
贡山:巴坡马库l973.11.20.;独龙江斯拉罗l990.9.22.。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前额至头顶中央和眼后纹及颈侧纵纹均黑色;头顶两侧,后颈、上背、上胸橙红色;上体余部黑褐色,每羽端部有一个具灰缘的白色眼状斑及一对栗褐色椭圆形次端斑,各羽尚有数道棕黄色波状横斑;最长的尾上覆羽的羽基黑褐色,而具棕黄色波状横斑,中央淡棕白,向羽端渐变为棕栗色,具黑色次端横斑和淡色羽端,其余尾上覆羽与背同色,但圆斑扩大,次端转呈栗红色。翅上覆羽、两胁与背同色;飞羽黑褐,具多道棕黄色点状横斑。下胸与腹部烟灰色,羽缘较暗而呈鳞斑状;覆腿羽和尾下覆羽与尾上覆羽同色。尾羽黑色,羽基密布棕红色虫蠹状斑纹。
虹膜暗褐色;嘴褐色;脸的裸露部金黄色,肉质角蓝色,喉下肉裙橘黄色,而缘以浅蓝色;脚粉红色。
雌性成鸟:上体黑褐色,满布棕色斑纹,呈斑驳状;背和腰羽中央“V”形黄色斑纹不甚明显;翅上覆羽和尾上覆羽中央近端处具较明显的“V”形黄色斑纹;翅上各羽的棕黄
虹膜褐;嘴角褐色;眼周裸出部近蓝;脚灰白色。色斑纹较为浓艳。颏、喉近灰白色,具褐色点斑;下体暗褐,杂棕色和棕白色斑纹,并具矛状花纹。幼雌的下体多棕黄色;尾羽黑褐,具近红棕色杂斑组成的横斑。
虹膜褐色;嘴角褐色;眼周裸出部近黄色;脚浅肉褐色。
|
分布地 |
贡山,留鸟。国外见于印度阿萨姆和缅甸西北部。 |
生态学 |
栖于密林中,常隐匿于林下稠密的灌木草丛中,难于发现,多单独活动。
求偶时雄鸟常发出不连续的“gock…gock…gock”叫声。以植物嫩芽、种子、浆果等为食,也吃一些昆虫(Ali & Ripley,1987)。
栖息地高度海拔1980—2600m。资源现状为稀有种,是世界珍稀濒危鸟类之一,属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区系从属东洋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