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段 | 内容 |
|---|---|
| 目名 | CICONIIFORMES |
| 目中文名 | 鹳形目 |
| 科名 | Ardeidae |
| 科中文名 | 鹭科 |
| 属名 | Dupetor Heine et Reichenow,1890 |
| 属中文名 | 黑鳽属 |
| 学名 | Dupetor flavicollis(Latham) |
| 中文名 | 黑鳽 |
| 英文名 | Black Bittern |
| 俗名 | 黄颈黑鳽 |
| 亚种判定 | 是 |
| 是否指定亚种 | 是 |
| 引证信息 | Ardea flavicollis Latham,1790,lnd.Orn.,2:701(模式标本采集地:印度)。 Ixobrychus flavicoUis flavicollis,Mayr,E.8L G.W.Cottrell,1 979.p.241—242:Howard,R.& A.Moore,1980,P.63. Dupetor flavicollis flavicollis,Ali,S.& S.D.Ripley,P.88—89;郑作新,1987,p.33;彭燕章等,l987,P.20. |
| 鉴定特征 | 嘴比跗蹠长甚,比中趾连爪为长;雄鸟上体黑色,雌鸟上体暗褐色;两性颈侧均具橙黄色羽斑。 |
| 亚种信息 | 全世界记录6亚种(Howard & Moore,1980),或4亚种(Mayr & Cottrell,1979)。我国有指名亚种和major亚种,而Mayr & Cottrell(1979)将major亚种列为指名亚种的同物异名。云南省仅有指名亚种 |
| 采集地 | 景洪勐养1959.(月、日不详)。 |
| 形态描述 | 雄陛成鸟:前额、头顶至后颈、背羽、翅和尾羽概黑色,闪耀辉绿色光彩;颏和上喉淡棕白,中央颏纹棕栗色;上喉两侧橙黄色,羽毛向后伸展,形成后颈两侧明显黄斑;中央喉纹棕栗色,斑杂黑色;下喉至前胸及颈侧满布淡棕白色和黑色相杂条纹,颈侧羽毛向后伸展,覆盖着后颈裸区;下体余部概黑褐色,下腹部羽端缀淡棕白狭缘。 雌性成鸟:前额、头顶、背羽和肩羽暗褐色;翅上覆羽暗褐,缀淡棕色狭缘;飞羽和尾羽黑褐色;颊和耳羽栗红色;上喉两侧橙黄色,颏和上喉淡棕白,中央纹呈栗红色点斑状;下喉及颈侧满布栗红色斑杂黑色和淡皮黄色斑纹,颈侧羽毛向后伸展,覆盖后颈裸出部;翅下覆羽、腋羽、胸和胁部褐色,较背羽浅淡,羽端缀棕黄色;下腹部羽片中央灰褐,具淡棕白色宽缘;尾下覆羽淡棕白色。 虹膜橙红色;上嘴脊部角褐色,侧缘和下嘴黄褐色;眼先裸皮淡紫色;跗蹠、趾和爪暗褐色,中趾爪具栉缘。 |
| 分布地 | 省内仅见于西双版纳,居留情况不清。省外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候鸟;偶见于陕西南部,河南南部;广东、海南岛,留鸟。国外分布于巴基斯坦东部、尼泊尔、印度、孟加垃、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马来亚等地。 |
| 生态学 | 栖息于河流及坝塘边的草丛之中,以小鱼和水生昆虫、蚯蚓等为食。 在云南省分布于海拔600m左右。资源现状为罕见种。区系从属东洋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