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CICONIIFORMES |
目中文名 |
鹳形目 |
科名 |
Ardeidae |
科中文名 |
鹭科 |
属名 |
Gorsachius Bonaparte,1855 |
属中文名 |
虎斑鳽属 |
学名 |
Gorsachius melanolophus(Raffles) |
中文名 |
黑冠虎斑鳽 |
英文名 |
Tiger Bittern,Maiay Heron |
俗名 |
玛雷夜鳽Gee,N.G.,l948)。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是 |
引证信息 |
Gorsachius melanolophus melanolophus(Raffles)
Ardea melanolopha Raffles,1822,Trans.Linn.Soc.London l3:326(模式标本采集地: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部)。
Gorsachius melanolophus melanolophus,Howard,R.& A.Moore,1980.P.64;郑作新,l987,P.30;彭燕章等,l987,P.18.
|
鉴定特征 |
体形与夜鹭相似,头顶和枕冠黑色;上体栗红色,满布黑褐色波状细纹;下体棕黄色,渲染灰褐色,并满布白色和黑色杂斑,呈斑驳状。嘴较跗蹠为短。 |
亚种信息 |
全世界有4亚种,我国仅有指名亚种。 |
采集地 |
勐腊:城郊l960.5.2.,曼将l967.4.18.,勐捧l961.4.。 |
形态描述 |
成鸟:前额、头顶至枕冠黑色,渲染灰色;眉纹、颊部、颈侧和后颈棕栗色;背部、肩羽、小覆羽、中覆羽、内侧大覆羽和三级飞羽概为栗红色,满布黑褐色虫蠹状纤细波纹,背和肩羽的色泽尤为暗浓;翅缘棕栗色,具白斑;小翼羽3枚,外侧l枚黑色,尖端白色,第2枚基部黑,外(甲+羽)多少染栗色,羽端为白色,第3枚基部呈栗色,斑杂黑色,羽端缀白;初级覆羽棕栗色,羽端白色,外侧2或3枚具黑色次端斑;初级飞羽黑色,具栗红色次端和白色端斑,羽端斑杂黑褐色斑纹;次级飞羽基部黑褐色,羽端与背同色;尾上覆羽与尾羽黑褐色。颏、喉淡棕白色,喉部中央具黑褐色纵纹,向后延伸至前胸;前胸淡棕褐色;腹部淡棕白,渲染棕黄色并满布黑色杂斑,呈斑驳状;翅下覆羽、腋羽和尾下覆羽白色,具黑褐色波形横斑。两性相似。
幼鸟:全身羽毛呈斑驳状。头顶和枕冠黑色,羽干淡棕白,具星状白斑,羽端具白色狭缘;余部体羽呈淡棕黄色,满布黑褐色波形粗斑和细纹;羽色较成鸟浅淡。 虹膜金黄色;眼先裸露皮肤灰绿色(繁殖期染红色,Baker,1 929);嘴峰及尖端黑褐,下嘴黄褐色;跗(甲+羽)和趾绿褐色;爪角褐,中趾爪内侧具栉缘。
|
分布地 |
仅见于西双版纳州,夏候鸟。省外分布于广西瑶山、海南岛和台湾,夏候鸟或留鸟。国外分布于缅甸、泰国、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 |
生态学 |
黑冠虎斑鳽栖息于热带地区的河流边缘和田坝区的芦苇草丛之中,或茂密的热带雨林中高大乔木的树冠中层。单个活动,在河滩和沼泽湿地中觅食鱼、虾、昆虫及其它小动物。
在云南省分布于海拔500—640m。资源现状为罕见种。区系从属东洋种。
|